林雪媛
摘要:王禹偁詩歌內(nèi)容多樣,作為宋初的代表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風格經(jīng)歷了一大轉(zhuǎn)變。前期詩歌以白居易為宗,形成了自然平淡之風。后期學習杜甫,達到了沉郁頓挫,博大精深的詩歌風格。
王禹偁,字元之,濟州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翰林學士,知制誥。其作品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及《五代史闕文》一卷。王禹偁出身于貧寒子弟,前期仕途高升,官至翰林學士,其間創(chuàng)作的詩歌多模仿白居易唱和詩與閑適詩,風格淺切清雅,是“白體詩”代表作家之一。后期由于性格剛直不阿,經(jīng)歷了“八年三黜”的挫折經(jīng)歷,加之對下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體會,在心理和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上發(fā)生轉(zhuǎn)變,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更加重視白居易的諷喻詩,進而以杜甫為典范。王禹偁詩風的轉(zhuǎn)變,使其超過了宋初其他白體詩人,達到了對平易簡潔的白體詩風的超越,鏟除五代舊習,成為北宋詩文革新的先導。
王禹偁是宋初“白體詩”的代表,早年的詩歌多學習白居易“雜律詩”和唱和詩,形成了不同于晚唐五代艷麗習氣的清新平易的特點。這些詩歌內(nèi)容上多寫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創(chuàng)造了大量怡情山水的作品。藝術(shù)風格上通俗易懂、淺顯明白、屬對工切。
如其貶謫商州之時,精神上是痛苦的,而青山麗水的美景慰藉了詩人的內(nèi)心,王禹偁把山水當作自己的知音,從而創(chuàng)作了許多格調(diào)清新,優(yōu)游于山水之間的作品。然而這些詩歌并非單純的借風花雪月來自娛自遣,而是借山水景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如《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此詩作于被貶商州時期,他自解:“平生詩句是山水,謫宦方知是盛游”。首聯(lián)標明時間、地點,初秋的山林,騎著馬兒在山林間漫步。頷聯(lián)從有聲無聲、聽覺視覺兩個角度刻畫山林的景色,動靜結(jié)合,襯托出寂靜無聲的山林。頸聯(lián)用棠梨胭脂色,蕎麥白雪兩個鮮明的顏色對比,襯托出一副色彩鮮明的畫面。前三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驀然間相似的村橋像極了我的家鄉(xiāng),將思鄉(xiāng)之情刻畫的恰到好處。《村行》以平淡自然的語言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拳拳思鄉(xiāng)之情,可窺見王詩風格上類宋初白體詩之簡淡清新之風。
又如王禹偁模仿元白唱和所創(chuàng)作的一些長篇唱和酬贈的作品,如《酬處才上人》、《送朱九齡》、《酬種放征君》、《酬太常晁丞見寄》等,這些作品不同于簡單的唱和酬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時代風格。如《酬處才上人》“若教都似周公時,生民豈肯須披緇。可憐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織”,批評崇佛乃朝廷之大弊。全詩精心安排,情感表達鮮明確切。
王禹偁學習白詩并未拘泥于閑適詩,他更重視白居易的諷喻詩,對于白居易的學習也自然深入了一個層次。不僅學習白居易自然平淡的風格,更學習白居易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我們都知道唐代白居易領導了新樂府運動,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并創(chuàng)造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王禹偁正是學習了白居易這一時期的詩歌特點,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寄予人民苦難以深切的同情,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諷喻詩。如《感流亡》、《秋霖二首》等,其中以《感流亡》最具代表性:
謫居歲云暮,晨起廚無煙。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
高舂已數(shù)丈,和暖如春天。門臨商於路,有客憇檐前。
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惸惸一夫鰥。
道糧無斗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顏色頗饑寒。
試問何許人,答云家長安。去年關輔旱,逐熟入穰川。
婦死埋異鄉(xiāng),客貧思故園。故園雖孔邇,秦嶺隔藍關。
山深號六里,路峻名七盤。襁負且乞丐,凍餒復險艱。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間。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嘆。
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左宦無俸祿,奉親乏甘鮮。
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
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家貧與親老,睹翁聊自寬。
此詩展現(xiàn)了老翁、孤兒、病婦、鰥夫流落之苦,寫的真切動人,讀來讓人觸動。王禹偁學習新樂府創(chuàng)作的諷喻詩反映社會現(xiàn)實,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表達了對社會疾苦的關心,更可貴的是,他還將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情真意切,思想情感遠遠高于當時詩壇上無病呻吟之作。
在經(jīng)歷了貶黜的重大挫折之后,王禹偁的詩風也同樣發(fā)生了變化,他的詩風不斷趨于圓熟,漸漸突破了白詩的特點,達到了杜詩博大精深的詩歌風格。他由“學白”轉(zhuǎn)向“學杜”的直接誘因是他的詩與杜甫的詩相暗合。《蔡寬夫詩話》記載:“元之本學白樂天詩,在商州嘗賦《春居雜興》云: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shù)枝花。其子嘉佑云:老杜嘗有“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之句,語頗相近。因請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詩精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為詩曰: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子美是前身?!?/p>
王禹偁學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王禹偁詩歌在題材取向上,創(chuàng)作了很多類似于杜甫“三吏”、“三別”的作品,作品深刻反映現(xiàn)實,情感沉郁頓挫,展現(xiàn)出悲天憫人、包容一切的胸懷,風格圓融流轉(zhuǎn)。如《烏啄瘡驢歌》、《對雪》等。
《對雪》全篇情感沉郁深沉,對北方軍民的戰(zhàn)亂徭役之苦刻畫的細致入微:
.......
因思河朔民,輸稅供邊鄙、
車重數(shù)十斛,路遙幾百里。
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
夜來何處宿,闃寂荒陂里。
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
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
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為蒼生蠹,仍尸諫官位。
.....
此詩從第三段開始,先寫“河朔”人民服務勞役的苦況,“車重數(shù)十斛,路遙幾百里”,展現(xiàn)了在惡劣環(huán)境下服役者長途運輸糧食的艱辛。再寫戍邊官兵之苦,他們或葬身沙場,或夜宿“荒陂里”,或輾轉(zhuǎn)與“窮沙際”,表現(xiàn)的了對河朔軍民深厚的情感,感情宏大。最后幾句寫出了作者內(nèi)疚之情,出語沉重。全文感情深沉悲郁,回環(huán)往復,情感每每要噴薄而出,又陷入深刻的理性和反思之中,儒家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者以此反思自己,像極了杜甫“三吏”、“三別”,以及沉郁頓挫的風格。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感。
杜甫作詩重視煉字煉句,他自己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王禹偁在詩歌的字句上同樣下了一番功夫。如他的詩歌《丹水》:
漱石藏青鯉,崩沙聚白鷴。
村橋微雨後,岸樹夕陽間。
翠漲新萍綠,紅浮敗葉殷。
貳車時濯足,來伴釣翁閑。
短短幾句詩歌,勾勒出一番美麗的圖景。在動詞的選用上,“藏”、“聚”、“漲”、“浮”等字刻畫出景物的動態(tài)美,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色彩的選用上,“翠”與“紅”相伴而生,畫面的色彩對比度極高,讀來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又如《西暉亭》
近邀青瑣客,來伴紫芝翁。
望久情無倦,吟多興未窮。
陽烏看黯黯,歸馬恨怱怱。
會待長棲隱,青冥逐去鴻。
詩人不僅在字句上加以斟酌,色彩搭配上精心挑選,“青”與“紫”的選用恰到好處。而且詩歌的對仗工整、精巧,“望久”對“吟多”、“情無倦”對“興未窮”。體現(xiàn)出高度的煉字煉句的技巧。
宋代詩歌是典型的“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這種詩歌特點早在杜甫的作品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雖然宋初其他詩人這種其風格特點關注度不高,但王禹偁卻繼承了這一詩歌的風格傾向,加以運用,擴大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
如《滎陽懷古·紀信生降為沛公》
紀信生降為沛公,草荒孤壘想英風。
漢家青史緣何事,卻道蕭何第一功。
此詩作于王禹偁被貶途中經(jīng)過滎陽古城時所作,此情此景下,在作者不禁遙想起紀信當年替劉邦慷慨赴死的歷史事件,并在末尾一句發(fā)表議論,認為紀信應是立下了漢家“第一功”。這首詩是在作翻案文章,對史書載蕭何為漢代第一功表示不滿,為紀信鳴不平。這一議論立意新穎,獨具一格。
又如《絕偶三題》(其一)
賈誼因才逐,桓譚以讖疏。
古今常似此,吾道竟何如?
這首詩通篇議論,首句議論古今:賈誼因為才學卓著而遭貶謫,桓譚因為斥責讖書不實而被逐。最后總結(jié)道,世上正直之人都會遭此命運,表現(xiàn)出深切的思考。
王禹偁將議論融入詩中,卻不呆板、枯燥,能很好的和詩歌融為一體,達到了渾融的藝術(shù)高度。
作為宋初詩壇著名的詩人之一,王禹偁在他人迷戀于唱和應制之際,不僅創(chuàng)造了白居易式的諷喻詩,而且提倡“詩效杜子美”,開宋初學杜之先河。王禹偁在模仿和學習中提高了詩藝,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啟示和借鑒。在宋初,王禹偁既師承白居易同時又效法杜甫,這就使其以開創(chuàng)風氣之功獨立于當時。
[1]李梅.宋初白體詩風及成因探析[J].淮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4
[2]秦蓁.論王禹偁的“詩效杜子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12
[3]張小明.論王禹偁對杜甫詩歌的學習[J].池州學院學報,2018.05
[4]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