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作為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注重課堂問題的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本文以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閱讀為例,通過一節(jié)閱讀課中問題設計的調(diào)整,反思閱讀教學。
本節(jié)閱讀課問題設計的調(diào)整
設計緣由?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她在書的結(jié)尾寫道:“難道不可以說,我的生命雖然帶著局限,卻全方位感受到世間萬物之美了嗎?萬物都有神奇之處,即使是黑暗和寂靜也不例外。我領悟到,無論身處何境,我都應該感到滿足。”在閱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僅摘抄了這段話,還就此發(fā)表了感悟。于是,筆者從學生的摘抄和讀后感入手,開展教學設計,將本節(jié)課的兩個重點定為“生命局限”“萬物之美”,希望通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海倫·凱勒生活中的各種局限,通過閱讀海倫·凱勒筆下描繪的萬物之美,感悟并學習海倫·凱勒突破自我,用心感受生活的生命狀態(tài)。
問題設計調(diào)整及原因?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共調(diào)整三次,其中課堂問題設計調(diào)整表現(xiàn)為:
第一稿課堂問題設計:(1)除了大家關注到的從小就失去了聽力、視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外,書中還有哪些體現(xiàn)?(2)海倫·凱勒是如何全方位感受到世間萬物之美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1),學生在回答時大多從海倫·凱勒看不見、聽不見的具體表現(xiàn)上回答,而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能夠關注到海倫·凱勒在求學、交往過程中的種種不便。針對問題(2),學生在回答時沒有條理,很混亂,大多選擇從全篇宏觀角度進行回答。通過學生的回答反思教師的設計,可以看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因為指令不明確,針對性不強,造成學生思維不清。
第二稿課堂問題設計:(1)除了身體方面的局限外,生命的局限還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海倫·凱勒都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萬物之美?(2)萬物之美“美”在何處?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非常明確地關注到了海倫·凱勒在求學過程中、與人交往中的種種局限。做出這種調(diào)整,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審題、篩選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深入閱讀,使他們對海倫·凱勒的真實生命狀態(tài)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深入理解人物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針對第二個問題,本稿設計的問題調(diào)整,一方面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思路更清晰,表達更有條理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了應該表述出美的具體體現(xiàn),側(cè)重于考察學生對美的真實感受、領悟和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樂趣。
第三稿課堂問題設計:(1)將二稿中的第二個問題調(diào)整為“書中什么樣的美最讓你觸動?”(2)為何海倫·凱勒眼睛看不見卻仍能感受到萬物之美,而我們作為身體健全的人,眼睛看得見卻發(fā)現(xiàn)不了這些美?
針對問題(1),第二稿在設計時,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從大自然、歷史、藝術(shù)、與人交往、自我內(nèi)心成長等方面去感受海倫·凱勒感受到的美,正是因為這樣的預設,教師總是力圖引導學生向預設的答案靠近,結(jié)果造成學生摸不透教師的想法和意圖,陷入了教師引導得越多,學生越迷茫的僵局。反思這種情況,學生已經(jīng)沒有了自己的閱讀體驗,他們的任務已經(jīng)變成了從書中尋找答案,最終幫助老師解決閱讀問題。因此,在第三稿設計時,將問題設計調(diào)整為“書中什么樣的美最讓你觸動?”調(diào)動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將書中最觸動自己的美表達出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閱讀教學的效果。此外,本稿追加問題(2),通過這種追問,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原因并反思自我,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學生反思自我,明白以后應該如何去對待生活、對待生命。這樣,閱讀就對學生的生活產(chǎn)生了影響,他們就能從閱讀中受益,真正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反思
回顧這節(jié)課課堂問題設計的幾次調(diào)整,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在課堂問題設計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如“書中什么樣的美最讓你觸動”等問題,可以讓學生真實地分享閱讀感受和體悟,從而讓名著閱讀真正影響學生的內(nèi)心,使他們受益。二是注重恰當?shù)那榫吃O置。如在學生分享完海倫·凱勒的生命局限后,為了更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海倫·凱勒生活的不易,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閉眼睛3分鐘,不說、不聽、不想,再分享這3分鐘的感受。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對名著中的人物處境、人物形象和品質(zhì)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三是建立與學生自身的聯(lián)系。如“為何海倫·凱勒眼睛看不見卻仍能感受到萬物之美,而我們作為身體健全的人,眼睛看得見卻發(fā)現(xiàn)不了這些美”這一問題,真正讓學生通過閱讀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生命的啟迪。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慢慢放下心中的控制欲,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真有所獲,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終實現(xiàn)通過閱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目的。這樣閱讀才能算是真正達到了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