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近日宣布實行《禁止蒙面規(guī)例》,竟然引得部分西方媒體“跳腳”,“末代港督”彭定康甚至妄言是“瘋狂之舉”。然而回顧歷史,對于那些借蒙面壯膽的暴徒,英國早在1723年就制定了世界最早的“反蒙面法”,美國20世紀20年代制定的“反蒙面法”,至今仍在多個州施行。
英國用“血腥法典”處置“黑面人”
曾在英國掀起腥風血雨的“黑面人”事件,起因卻相當不起眼。1720年,英國經(jīng)歷了嚴重的經(jīng)濟衰退,大批破產(chǎn)貧民涌入漢普郡和溫莎森林,“偷獵”名義上屬于王室或貴族的鹿。他們習慣于用黑布蒙頭,或干脆用炭灰把臉涂黑,以隱藏身份躲避警方追捕緝拿,因此被統(tǒng)稱為“黑面人”。
雙方矛盾的激化源于1721年10月,當時16名漢普郡的“黑面人”聯(lián)手襲擊溫徹斯特主教的獵苑。對此怒不可遏的主教迅速采取行動,4名“黑面人”被捕,其中兩人因缺乏確切證據(jù)而獲釋,另外兩人被示眾并被判處1年零1天的監(jiān)禁。
作為對英國政府定罪的回應,這群“黑面人”再次攻擊了主教的獵苑進行報復。此事讓漢普郡“黑面人”名聲大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模仿他們的行動。更嚴重的是,部分“黑面人”不但肆無忌憚地闖入森林“狩獵”,而且還全副武裝地沖進監(jiān)獄營救同伙、向有錢人寫信勒索錢財、甚至暴力人身攻擊。有些“黑面人”干脆成為臭名昭著的蒙面攔路劫盜。
為遏制“黑面人”借助蒙面壯膽、不斷增多的惡意行動,英國政府于1723年4月26日向議會提出《布萊克法案》,并于當年5月27日正式生效。
《布萊克法案》針對任何持槍、將臉涂黑或偽裝的罪犯及其同謀,如果在森林、獵苑或王室森林發(fā)現(xiàn)任何符合上述類別之一的人,他們將被判處死刑。同樣的懲罰適用于試圖營救任何根據(jù)《布萊克法案》而被監(jiān)禁的人,或試圖招攬其他人參與違反該法案的罪行。根據(jù)該法案,超過50種犯罪行為可以被判決死刑。死刑條款的劇增和對輕微罪行的重判,讓《布萊克法案》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為嚴酷的“血腥法典”。
從租房沖突到3K黨催生美國“反蒙面法”
現(xiàn)在依然使用的最早一部“反蒙面法”誕生于1845年的美國紐約州。當年紐約州號稱“全世界最復雜的都市社區(qū)環(huán)境”,在這座大都市里,“宜居問題”尤其突出,“包租公”和房客之間的矛盾尖銳,房客拖欠租金、“包租公”因找到出價更高的租客或打算拆舊屋翻蓋新屋而強行趕走租客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雙方在講理無果、調停無效的情況下,往往都會訴諸暴力。為規(guī)避警方追究,這些施暴者通常都會采取蒙面措施。
1845年,紐約州房東倫斯勒四世強行驅逐因小麥價格暴跌而付不起房租的進城農民,引發(fā)后者不滿。農民們用印第安人常穿的印花布服裝和皮面具掩飾自己真實身份,綁架了房東,將他痛打一頓并用瀝青粘了一身羽毛。這種做法隨即“風靡”紐約州,迫使當局迅速推動州立法,制定“反蒙面法例”。它在1965年經(jīng)過重新修訂,嚴禁任何人蒙面或以任何其他不尋?;虿蛔匀坏闹b、易容等偽裝后與他人在公共場所游蕩、滯留、集會,故意允許、協(xié)助他人偽裝后在公共場所這樣做也屬于違法行為。
頒布“反蒙面法”的并不只有紐約州。20世紀20年代起,美國白人種族主義3K黨開始猖獗活動,他們經(jīng)常戴著面具舉行種族主義集會,一些極端分子更以面具蒙面,對少數(shù)族裔和白人中的自由主義者發(fā)動襲擊,甚至執(zhí)行私刑,在南方一些州更到了動輒鬧出人命的地步。因為他們蒙面作案難以追蹤制裁,為應對3K黨的威脅,美國南方、西部一些州相繼推出并生效了條款大同小異的“反蒙面法”,希望借此威懾3K黨徒有所收斂。這些“反蒙面法”絕大多數(shù)沿用至今。
意大利是現(xiàn)代歐洲第一個通過“反蒙面法”的國家。早在1975年,該國鑒于猖獗的黑手黨暴力,規(guī)定“在公共場合不得使用任何妨礙身份識別的口罩或衣服””。第二個通過“反蒙面法”的歐洲國家是西德(1985年),相關法律規(guī)定“在露天公共集會或其他露天公共活動、或交通工具及途中”,不能使用任何“意圖阻礙識別的物品和手段”。此后丹麥(2000年)、奧地利(2002年,2017年修訂)、瑞典(2005年)、法國(2010年)、比利時(2011年)、俄羅斯(2012年)、西班牙(2013年)、加拿大(2013年)、拉脫維亞(2016年)、保加利亞(2016年)、荷蘭(2019年)相繼通過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反蒙面法”。
(摘自《環(huán)球時報》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