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一個歐洲流浪作家在旅行筆記里留下一段經(jīng)歷。
總是瘦馬、披風,總是在黃昏時分到達一個村莊,總是問了三家農(nóng)舍后到第四家才勉強同意留宿。吃了一頓以馬鈴薯為主的晚餐后剛剛躺下,就聽到村子里奇怪的聲音不斷。
似乎有人用竹竿從墻外打落一家院子里的果子,農(nóng)婦在喝阻。又有人爬窗行竊被抓,居然與主人在對罵。安靜了片刻,又聽到急切的腳步聲,一個在逃,一個在追……
流浪作家感到驚訝的是,始終沒有一家推門出來,幫助受害者抓賊。
他終于想自己出門,做點什么。但剛要推門卻被一個手掌按住,壯實的房東輕聲地說:“你不要害我。你一出去,明天他們就來偷我家了!”
三年后,流浪作家又一次路過這個村莊。仍然是瘦馬、披風,仍然是黃昏、農(nóng)舍。但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所有農(nóng)舍的門都開著,里邊空空蕩蕩。
他疾步行走,想找個人問問,但走了兩圈杳無人影。他害怕了,牽著瘦馬快速離開,投入暮色中的荒原。
村莊廢棄了,或者說毀滅了。
我也算是一個走遍世界的資深旅行者,因此可以代表一切旅行者表述一個感想:任何地方的興衰玄機,早被我們看在眼里了。不必調(diào)查,不必久留,只需幾天,甚至一晚,就有某種預(yù)感。
玄機的關(guān)鍵,看起來非?,嵥?,對一些小小的劣性,是阻止還是聽任?對一些明顯的是非,是發(fā)聲還是聽任?
當麻木變成習(xí)慣,必然惹人生厭。惹人生厭的村莊,即使還有門窗,也已經(jīng)毀滅。
(摘自《雨夜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