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烏素沙漠吹來的風,一路浩蕩,吹過紅山頂?shù)臅r候,突然間分了岔,一岔吹向橫山,在塬上打旋,卷起許多草,一岔吹向黃河灣,與云彩糾纏,落下幾滴雨。
紅山就這樣站穩(wěn)了自己的高度。
陜北有個地方叫榆林,榆林有座山叫紅山,紅山上有處烽燧叫鎮(zhèn)北臺。七月的一天午后,我從榆林的鬧市出發(fā),乘車走十多分鐘,就到了紅石峽。下車往東,路在前面延伸,沿一段平緩的坡,楊樹、榆樹和旱柳,在路兩邊參差。走不多遠,仰觀,鎮(zhèn)北臺的雄渾與磅礴就在眼前了,猛覺襲上頭頂?shù)臅炑!_M入門洞,左拐,拾級而上,這里是墩臺的基座,也是紅山的山頂了。東南角墩臺下有券門,穿進去,上得臺地,第一層,頗顯寬敞,很早以前這里是戍邊將士的營地,房屋早就不在了,現(xiàn)在建有展室,內(nèi)有此地出土的五行磚、瓦當、瓷雷等文物,見證著鎮(zhèn)北臺遠去的風雨滄桑。墩臺共有四層,三十多米高,呈梯形往上收進,先是用黃土夯筑的臺地,再以青磚包砌,方方正正高聳在紅山頂上,宣示著自己的壯碩與威猛。
站在鎮(zhèn)北臺上,撫摸著一個個垛口,極目處,四野蒼茫寥廓,長城的殘垣斷壁橫亙毛烏素沙漠南緣逶迤而去。走遠了的王朝,把自己的繁華和頹廢留在了史乘里,遺落在秦磚漢瓦間,消匿在風吹雨打中,秦的明月,漢的金鐙,隋的角聲,白云蒼狗不及細數(shù),已然悲情頓生。
而如今眼前的墩臺,能看得出舊時模樣的,也只有文治武功的明朝了,把碎掉的日子往前數(shù),就能觸及宗廟丘墟的明朝了。明朝的幸福時光在開疆拓土的馬蹄聲里,在萬國來朝的車馬驛道上,在余音繞梁的戲曲雜劇中。而在我的印象中,明朝更像是一個武士,從春秋鼎盛到老態(tài)龍鐘,在邊關(guān)上雄起來卻在朝堂里蔫下去而不復往昔的榮光。
有人說鎮(zhèn)北臺連接著八達嶺,我信。長城從山海關(guān)一路延伸到嘉峪關(guān),其間有多少座城池、多少個關(guān)隘和敵臺、多少個垛口和瞭望孔,誰知道?但我知道,長城有時候是分岔的,縱橫交錯的,自戰(zhàn)國至秦至隋至明的長城并不一定重合,它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條線,我們平時留意的只是它的延伸和銜接是否通暢。如此,繞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長城中段上,鎮(zhèn)北臺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倒也名至實歸。
但在更早的時候,紅山也就是一座山而已。山下的長城已經(jīng)殘破不堪,明朝的軍隊守在那道廢墟上,自以為固若金湯的疆界,便板起面孔告誡對方:這是老子的地盤,誰要撒野我就揍誰!
揍不怕的韃靼時常越過破敗的城墻進入河套水草豐美的地帶放牧,順便搶上一把。元朝滅亡后,蒙古分裂為東蒙韃靼和西蒙瓦剌。韃靼在毛烏素沙漠北緣的戈壁草原,悶得慌,覬覦明朝倉廩的充實和市井的繁華。斷垣殘壁擋不住奔騰的馬蹄,成千上萬的騎手來去如風,穿過殘破的長城,在毫無屏障遮蔽的鄉(xiāng)村閭里市井坊間殺人擄掠,河套百姓深受其害。
看著這些不識時務(wù)的家伙在眼皮底下放肆,明朝氣得七竅生煙,派兵征剿,雙方在長城腳下打打殺殺好多年,打乏了就和,和久了又打,消停時也做點茶馬互市之類,一邊討價還價,一邊磨刀霍霍。所以這時候的邊關(guān)還充滿許多變數(shù),紅山上空飄著一層厚厚的云彩,那場雨,注定遲早要來。
終于,朝廷派了一個人來,他是個文人卻有著將軍的膽魄。他站在紅山頂上,抽出寶劍橫空一揮,從毛烏素吹來的秋風就斷成了兩截,一截散入神木,一截吹落米脂。
明成化八年,余子俊來到了榆林,初來乍到就將治所從綏德遷到榆林衛(wèi),且先下手為強,將那個難纏的對手趕出河套,并一舉搗毀韃靼紅鹽池巢穴。韃靼被打得鼻青臉腫,不敢在河套停留,卷鋪蓋遠徙漠北,邊地警報解除。余子俊因軍功升任右都御史,隨即在秦、隋城址的基礎(chǔ)上再修長城,連綿一千七百余里,歷時四月即告完工,稱“延綏邊墻”,成為長城中斷的堅實屏障。從此烽煙暫息,黎民百姓脫離戰(zhàn)亂之苦。
余子俊定定地望著對面的毛烏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紅山頂,看了那么久。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紅山墩,在山腳下的城墻內(nèi)側(cè),只剩下一個夯土堆,十分地不起眼。但在當時,長城中段的軍事要地紅山墩,威震塞外遠近聞名。
余子俊站在烽火臺上,望著北邊的毛烏素思緒萬千。如今戰(zhàn)備工事、攻防器具和軍隊配置齊全,榆林作為邊防重鎮(zhèn)已頗具規(guī)模,百姓生產(chǎn)生活趨于穩(wěn)定安寧,胡琴琵琶羌笛。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開市貿(mào)易。
他想到了韃靼。韃靼這次確實被打疼了,躲的很遠。近處好安身,遠處好掙錢,他向?qū)Ψ桨l(fā)出了邀請。
同時,為確保開禁互市的安全和便于官方間的溝通,在長城內(nèi)側(cè)紅山墩腳下修建了“款貢城”,不大的一座城池,里面建有屋宇,其功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口岸,作為進獻貢物、贈送禮品、洽談貿(mào)易的重要場所,是明長城線上唯一的一處官市。
“款貢”是什么意思呢?從鎮(zhèn)北臺回來后的那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按“款關(guān)而入”理解顯然是不妥的,誰沒敲過門呢?查了一下詞典,卻是“歸附進貢”之說,明著是藐視人家,更不妥。后來看到明代萬歷年間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的《番夷求貢賦》,載“得其既敗,而后撫之,則彼之感恩愈深,而款貢可以堅久”一段,這樣看來就有款誠、款洽的成分在里面了,恩威并用才可以坐下來談,誠信融洽才可以放心做生意。張居正比余子俊差不多晚了一百年,不難看出此賦是借鑒了余子俊的做法,當作成功經(jīng)驗加以應用,真的是天下第一號明白人。
但在我看來,款貢城更像是一座甕城。四面都是城墻,紅山墩巍然聳立,高牙大纛,朱雀玄武,火列星屯上國雄風。這樣的建筑,和平時期是官員辦理外交事宜的場所,戰(zhàn)時則可用作防御工事,具有不可小覷的雙重功能,匠心之獨運由此可見一斑。
而真正的集貿(mào)市場,則在紅山西邊兩里遠的地方,先是在長城腳下空地上進行,后于嘉靖四十三年建成用于民間通關(guān)互市的易馬城。
明朝的月光灑在延綏邊墻,灑在榆林城頭,灑在毛烏素,灑在北京的朝堂上。
蒼黃翻覆,一百多年之后,當年修建長城和屯墾戍邊的人們已不在人世,風煙過處,他們的苦難和功績沒入了塵埃。長城雄偉依舊,榆林風物不改,毛烏素飛沙揚礫。這時候的紅山邊市,因循著物物交換的定律,一路延續(xù),且場面宏大,一如“萬馬輻輳”之景象。易馬城狹小的交易市場已容納不下眾多的人口和牲畜,只能拓展到城外的開闊地帶進行。這種情勢下,倘若韃靼借趕集趁亂攻入城內(nèi),距紅山只有十里的榆林則首當其沖,潛在的危險無處不在。
此時又一個人來到了榆林,長城在他的眼前延伸。他站在紅山頂上,拿起令旗斷然一揮,從榆林城趕來集結(jié)的幾萬軍隊,西邊是旌旗招展的步卒,東邊是鋼刀閃閃的馬隊。
萬歷三十五年七月,涂宗浚就任榆鎮(zhèn)巡撫。
北邊來的搶劫犯此時按捺不住犯罪的沖動,舞刀躍馬蜂擁而來。長城沿線鼙鼓動地,角聲震天,狼煙連墩而起,城內(nèi)軍民聞警戰(zhàn)備。韃靼忘了曾經(jīng)的痛,火落赤、擺言太等勒索賞賜未逞,糾一萬余眾分路攻打城防隘口,劫掠集市,戰(zhàn)事一時吃緊。涂宗浚下令以火炮、瓷雷還擊,輔以滾油灰盆,再以輕騎追殺,斬首頗多,獲馬匹器械無算。韃靼退去,遁入沙漠,延綏邊關(guān)復歸寧靜。
涂宗浚定定地望著對面的毛烏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紅山頂,看了那么久。
就是這里了,建一座墩臺,鎮(zhèn)北臺,很大很大,很高很高,能一眼望穿毛烏素,能看到兩翼綿延的長城,能看到明朝北疆的無限江山。
于是奏請朝廷,獲得允準,翌年四月動工,將紅山頂鑿平作為臺基,歷時一年多完成此項浩大的工程,成為長城中段的標志性建筑。高大的墩臺崛地而起,巍峨挺拔直戳云天,站在上面能摘到星星,伸手,一把,再一把。舉目四顧,鎮(zhèn)北臺借助地勢之險峻,南面遮蔽著三秦大地,北邊抵擋著漠漠瀚海,緊扣長城要隘,嚴控關(guān)隴門戶。登臺望榆林,豐收景象奔來眼底,街道巷陌熙來攘往。
邊關(guān)雖安,忘戰(zhàn)必危!
韃靼的商隊穿過毛烏素而來,還沒到易馬城就看見了高高聳立的鎮(zhèn)北臺。鎮(zhèn)北臺上旌旗插滿垛口,迎風獵獵,軍卒肅立,傲睨自若,刀槍劍戟,寒光森森。他們以為走錯了地方,呆呆地看著那座仿佛掛在天上的樓臺。
將軍跨馬,揚鞭奮蹄,一聲嘶鳴,聲震云漢,馬道在前,鼓角在后,輕塵緊隨,垛口折轉(zhuǎn)。旋上去,旋上去,金甲反射著日光,戰(zhàn)袍飄拂成云霞,一副剪影印在天幕上,橫刀立馬,豪情潑灑,沙場磧路何為爾,重氣輕生如許國!
韃靼很折服,但不舒服。馬市照樣開,生意照樣做,仗就別打了吧!
于是在款貢城,雙方的官員又坐到了一起。
——你們住在房子里好舒服啊,不像我們在馬背上風吹日曬,日子過得苦啊。
——你們養(yǎng)牲畜辛苦,可我們種糧織布也不易啊。買賣大家做,干嘛非要搶呢?
——我們的馬幾年里才能長大,但你們的糧食,一年就能割上一茬。兄弟我過得苦啊。
——我們也不富啊,還養(yǎng)著一群虎狼之師。只要誠心歸附,我們省吃儉用也不會虧待你的是吧?
我想象那時的談判,明朝一定是悟出了不凡的智慧。剿撫并用只是在打不死對方的情況下所采取的權(quán)宜之計,誰想在戰(zhàn)火中燒錢呢?我甚至猜想,什么時候,款貢城內(nèi)的談判桌說不定就換成了飯桌,茶碗也許就換成了酒杯,如果喝高了再上演一場抱頭痛哭那也不是沒有可能,很有可能。
明朝的月光灑在延綏邊墻,灑在榆林城頭,灑在毛烏素,灑在北京的朝堂上。
涂宗浚走了,劉敏寬來了。
劉敏寬是個詩人。
先前在任西寧兵備副使的時候,劉敏寬在湟中五峰山找出了鐵礦,煉出了用于軍備的生鐵,減輕了財政負擔和百姓差役,并纂修了《西寧衛(wèi)志》,頗受時人贊許。進士、軍人、地質(zhì)隊員、史學家、詩人,劉大人的簡歷很不簡單!
萬歷四十三年,劉敏寬由延綏巡撫升任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劉敏寬站在鎮(zhèn)北臺上,定定地望著對面的毛烏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邊墻的城臺上,看了那么久。
劉敏寬不需要修長城,不需要建墩臺,他需要賦詩:
重鎮(zhèn)秋聲霽色開,巡行不是為登臺。
千山遠向云霄列,一水還從沙漠來。
戍閣崔巍天闕近,塞垣繚繞地維回。
憑高極目狼煙靖,恍是逍遙莨苑偎。
如此閑情逸致,還以為劉大人是來旅游的,看不到前人栽樹。而實際上,邊關(guān)一派祥和的原因是:劉大人煉出了鐵還要造炮,鐵鑄的大神炮,重三百五十斤,安裝在城臺上,另外還有重四十斤的涌珠炮,架在垛口。這在當時就是重武器了,如果來一場實彈演習,炮聲震天動地一響,誰敢惹他?
由此可見劉敏寬巡行登臺的用意所在了,身在邊關(guān),國事掛心,醉里挑燈看劍。前兩位余子俊和涂宗浚,跟韃靼死磕,修城墻修墩臺,流血又流汗,按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打下的基礎(chǔ)很牢,榆林城防作為“九邊重鎮(zhèn)”,無疑是挺起在長城中斷的一道堅不可摧的脊梁。
劉敏寬意猶未盡,他又來到紅石峽,在榆溪河西邊的摩崖上,刻下“華夷天塹”四個大字,站在河對岸都能看到,你說狂也不狂?
這就把余子俊和涂宗浚的功勞都隱含在四個字里面了,原來功夫卻在后頭,不顯山露水地贊頌了一把。
而事實上,此時的劉敏寬,再有兩年也就退休了。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一位老人竟有如此強大的雄心和膽略,著實令人肅然起敬,請受晚生一拜。
但是明朝,在邊關(guān)上雄起來卻在朝堂里蔫下去的明朝,在它的最后一位皇帝窮得補褲子的時候,李自成猛不丁在后院里放了一把火,緊接著滿清入關(guān),內(nèi)憂外患加劇了家天下的衰亡,一道長城轟然傾塌,一個王朝黯然謝幕。
韃靼望著咽下最后一口氣的明朝,五味雜陳。他們走向草原深處,走向陌生的清朝,從此遠離長城,忘掉曾經(jīng)的痛。
雄偉的萬里長城,終于沒能擋住一個朝代終結(jié)的命運。浩繁厚重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前途,需要良好的內(nèi)部秩序來維護,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作后盾,需要共同的價值追求為支撐,這才是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橫亙于鑿飲耕食的塵寰,穩(wěn)固而恒久。
如今,幾百年過去,明朝的身影埋在厚厚的典籍里。我站在鎮(zhèn)北臺上,定定地望著遠處的毛烏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長城殘破的遺址上,看了那么久……
作者簡介:王月邦,供職于青海省互助縣人民法院。1988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發(fā)表小說、報告文學、散文等一百余萬字。長篇紀實小說《曾國佐將軍》獲青海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獎。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