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莉 王若琨 鄧顯軍
摘要: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八牧Α笔橇暯娇倳泴π麄魉枷霊?zhàn)線提出的明確要求,也飽含著對新聞宣傳戰(zhàn)線的殷切期待。作為新聞工作者如何增強“四力”,新聞報道中怎樣體現(xiàn)“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互為融合,不可分割,《荊門晚報》開設的“新春走基層”。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守望者”。荊城十二時辰”等欄目,就是踐行“四力”要求的有效嘗試和具體體現(xiàn)。
關鍵詞:“四力”;基層;亮點
一、勤用腳力,到基層抓取鮮活干貨
網(wǎng)絡信息無處不在,但是勤用腳力,腳踏實地,到基層去,到廣闊的天地中,才能抓取到鮮活干貨,報道才能接地氣,有深度,有看點。
2018年1月,荊門市農村工作會議召開,《荊門晚報》針對會議提出“分4階段全面實現(xiàn)農業(yè)強農村美農民富,在荊鐘、荊京、荊沙三條示范帶全域推廣沙洋模式、彭墩模式、湖山模式、客店模式、馬嶺模式”,策劃推出大型系列報道“記者走基層我是荊門新農民”,由副總編輯帶領骨干記者,深入鄉(xiāng)鎮(zhèn)基層一線,用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jié)展示農村、農業(yè)、農民的變化,從1月25日起開始推出報道,每期安排一個整版,文圖并茂,還附有權威解讀和專家點評。
荊門市沙洋縣從2015年開始整縣推行“按戶連片種植”模式,官珰鎮(zhèn)雙冢村4組村民王霄云夫婦承包了48畝連片的耕地,田里種稻,四圍養(yǎng)蝦,埂上牧羊,秋后放雞……如果記者不到實地,怎能感受村民努力耕耘下的田園風光?正是因為記者俯下身來,走進了田間地頭,才發(fā)掘這一農民自發(fā)進行的變革。由此,沙洋縣首創(chuàng)的“按戶連片耕種”模式,也完整地寫入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推廣。
鐘祥市彭墩村探索出“彭墩模式”,用遷村騰地建設了全國最美鄉(xiāng)村,用村企共建實現(xiàn)了村民共同富裕,用特色文化提升了整體形象,堅持適度規(guī)模經(jīng)營,推進土地全域流轉,堅持一二三產業(yè)融合,建設新型農村綜合體,堅持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推動農業(yè)結構調整。為此,記者走進現(xiàn)場,探訪村民生活,用村民住洋房、拿工資,用鮮活的案例解讀“彭墩模式”。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對農業(yè)和農村定位的再思考,農村將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從2018年4月2日起,《荊門晚報》推出“記者走基層鄉(xiāng)村振興進行時”專欄,分別從“探產業(yè)”“沐新風”“興文化”“看環(huán)境”報道鄉(xiāng)村蝶變,在新形勢下的產業(yè)探索之路。
二、勤思考,獲取報道亮點
作為基層媒體,驚天動地的大事可遇不可求,報道的對象更多的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他們身上就沒有可取之處了嗎?其實不然,好故事其實就來源于我們身邊,看似平常的工作,日復一日的堅持,就是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荊門,一座年輕的古城,200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守護文物,就是守護我們的源與脈;守望文物,就是守望我們的根與魂。每一件(處)文物(點)的背后,都立著一位(群)默默的守望者。他們,以保護傳承文脈為使命,是文物本體的管理員,是文保法規(guī)的宣傳員,更是文化遺產的守護人、根與魂的守望者?!肚G門晚報》與荊門市文物局適時聯(lián)合推出《根與魂的守望者》系列報道,將鏡頭對準文物保護的人群,在日常工作中,提煉出他們的不平凡之處,在思想的光芒下,在鏡頭的聚焦下,讓讀者關注這一群體,進而關注我們的文化,傳承歷史,闊步未來。系列報道的主角不盡相同,有文物考古研究昕所長、博物館工作人員、文物專業(yè)攝影師、文物管理所昕長、明顯陵的守護者等,對于這—群體,大家鄖百生的,通過記者的鏡頭、文字,大家對文物保護工作可感可觸。
每年春節(jié)過后,各地總會舉辦各種大型招聘會,《春季求職觀察》系列報道,聚焦外賣騎手、快遞員、月嫂、普工、銷售人員、裝修工人等行業(yè),從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人手,轉文風,通過他們的生活、工作狀態(tài),給人以啟迪,讓人以思考。
三、結語
組組接地氣、有溫度的報道,很好地展示了《荊門晚報》記者踐行“四力”,做時代風云記錄者的良好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