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你還記得拉斯科洞穴中的壁畫嗎?遠古時期,人們?yōu)榱颂铒柖亲诱毂疾āD菚r候還沒有文字這種東西,古人該怎么記事呢?他們很機智地把野獸、打獵場景,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神話涂畫在居住的洞穴里,于是壁畫誕生了。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就因其規(guī)模之大、藝術造詣之高、題材之廣博,成為我國壁畫藝術的珍寶。又名“千佛洞”的它是一座佛教藝術寶庫,不過其中也包含很多對日常生活的描繪,比如古代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人。在那個年代,人們是怎樣耕作的呢?也許敦煌壁畫能告訴我們答案!
神秘農具——“曲轅犁”與“蹺蹺板”
“犁”是古人為了松土而發(fā)明的農具,用來幫農民伯伯開墾荒地。唐朝《耒(lei)耜(Si)經》中記載的“曲轅犁”還能根據土地情況調整耕地的深度,可真實用!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工具漸漸消失了,它有著怎樣的結構?它是如何被制造的?-切都成了謎。
幸運的事情發(fā)生了??脊艑<以谀呖叩谋诋嬂锇l(fā)現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名農夫一手持著用于耕作的工具,一手揮鞭驅趕著田地里的牛。而那農夫手里扶著的,不正是消失已久的曲轅犁嗎!后來,考古專家根據壁畫圖像和史書記載,終于復原了這一神秘農具。看來敦煌壁畫不僅是一本“畫冊”,還是一個還原文明真相的“解密寶盒”。
另一幅《耕作圖》的下方,兩頭牛正拉著一張犁,如果不特別注意的話,你可能會忽視套在牛頸上的那根木杠。這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實在木杠的中間還有一根橫梁,這些小設計都是為了讓牛和犁穩(wěn)固地連接,形成“二牛抬杠”的結構。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一些山區(qū)看到這種古老的耕作形式呢!
除了耕地,農民們還有一項重要農活兒——為稻麥除掉堅實的“保護殼”?!短ろ裕╠ul)圖》中,一位身著長衣長褲的農夫緊緊握住胸前的木桿,用腳一下一下地踩著一塊木板。這塊木板的中間有一根橫梁,木板的另一頭插著沉重的木樁,是不是很像“蹺蹺板”?聰明的古人利用杠桿原理發(fā)明的碓是一種搗米工具,比起用手來搗米脫皮,這種工具可方便、省力多了!
種地指南——節(jié)氣與節(jié)日
相傳農耕的始祖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來教人耕作,農業(yè)由此產生。指導農耕的“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因天之時”的最佳證據!比如“立春”是春天的開始;繼而雷聲驟響,驚醒了蟄伏的小動物,于是就有了“驚蟄”;“芒種”諧音“忙種”,是農忙時節(jié)的最佳寫照。
《雨中耕作圖》中,一位農夫正趕著牛在雨中耕作,而右側一個農夫挑著莊稼匆忙走過。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畫面下方的農夫一家,他們正享受著難得的悠閑時光:母親席地而坐,正在說話;孩子雙手捧碗,側耳傾聽;父親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吃得津津有味。一家人對豐收懷著滿心的憧憬。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古人常常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這些活動有的流傳至今演變?yōu)槊袼坠?jié)日,比如我們熟悉的臘八節(jié)。過去臘八節(jié)是古人祭祀先祖、祈求豐收與吉祥的節(jié)日?!赌僚I糜》為我們描繪了關于臘八粥的傳說:佛教的創(chuàng)立者釋迦牟尼在山林中修行,不飲不食,骨瘦如柴。然而經過數年的修行,他發(fā)現饑餓并非脫離苦痛之道,因而離開山林。此時,天神派了一位牧女把乳糜獻給他,幫他渡過劫難。乳糜就是用乳汁和酥油熬成的粥,一些寺廟的僧人在臘八節(jié)這天仿效牧女,把用香谷和果實熬成的粥分發(fā)給來寺廟參拜的信徒,以求佛祖的庇佑,于是就有了在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習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收割圖(彌勒下生經變)》讓我們一覽無余地看到彌勒法界的種種盛況:一種七收、天雨潤澤、金沙鋪地、慈心平和、長壽安樂。在佛經故事里,彌勒凈土中的自然順應人的需求,土地雜草盡除,谷物一年可收獲七次。當然,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農人并非總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這幅畫和那些以雨師、降雨龍王為題材的畫一樣,無疑都蘊含著古人對司雨之神的崇敬,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對自然虔誠的敬畏。
時間的洪流沖淡了壁畫原本亮麗的色彩,但是畫師在農耕圖中所贊頌的“勤勞”與“智慧”卻永不褪色。“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蹦切┳孀孑呡叾夹燎诟鞯霓r人,在寒風烈日中嘗到的生活況味,恐怕少有陶淵明筆下的閑適恬靜。但因他們心中懷著“春耕秋獲”的美好愿景,才讓飽含艱辛的農耕生活充滿了無限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