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野
“鵜鶘會游善飛翔,眼疾嘴快捕魚忙。大嘴下面長皮囊,有了食物能存放。自由伸縮像魚網(wǎng),魚兒撞上難逃亡?!边@首兒歌生動地概括了大水鳥“鵜鶘”的特點。它們生活在熱帶、溫帶的江河湖泊、沿海和沼澤地帶,體型大、翅膀大、嘴大、喉囊大,被稱為“鳥界恐龍”。全球共有8種鵜鶘,我國分布有3種,即卷羽鵜鶘、白鵜鶘和斑嘴鵜鶘,它們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均已“瀕?!?,是什么原因讓它們陷入這般處境呢?
顯得滑稽笨拙的巨嘴怪鳥
被稱為“巨嘴怪鳥”的鵜鶘科動物全球共有8個物種,它們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喙長直且寬,嘴前端有一個爪狀彎鉤,像鸕鶿。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大的皮質(zhì)囊——喉囊,這是它們的另一顯眼標志,據(jù)說能“容二升物”,可自由伸縮。古籍記載,它的喉囊甚至可以像袋子似的裝著水養(yǎng)魚,能“竭小水取魚”,所以又被俗稱為“淘河”,也有些地方稱這種鳥為“塘鵝”。
它們性喜群居, 四趾之間都有蹼,便于棲息在沿海、湖沼、河川地帶,不過在陸地上行走時像鴨子似的左右搖擺,憨態(tài)可掬。與那些體態(tài)矯健、色彩艷麗的鳥類相比,鵜鶘算不上美麗,姿態(tài)也有欠高雅,甚至因為一張大嘴而顯得很笨拙,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
我國擁有體型最大鵜鶘
我國分布的3種鵜鶘,分別是白鵜鶘、斑嘴鵜鶘、卷羽鵜鶘。
白鵜鶘也叫東方白鵜鶘,因體型巨大,又叫大白鵜鶘。它體長1.4~1.7米左右,全身羽毛雪白,嘴呈鉛灰色,臉上裸露的皮膚為粉黃色,頭后部有一束長而狹的懸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撮淡黃色的羽毛,翼下飛羽是黑色的。它的體型在鵜鶘中僅次于卷羽鵜鶘。尾羽24枚,比卷羽鵜鶘多2枚。
白鵜鶘在歐洲東南地區(qū)繁殖,在亞洲和非洲越冬,在我國常見于新疆的天山西部、準噶爾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和青海湖等地。
斑嘴鵜鶘又名“花嘴鵜鶘”。鳥如其名,上下嘴邊緣布滿了藍黑色的斑點。它的體型比白鵜鶘略小,體長1.3~1.6米。斑嘴鵜鶘上身灰褐色,下身白色,腳為黑褐色。頭、頸白色,有粉紅色的冠羽,后頸的羽毛淡褐色,長而蓬松,像馬鬃一樣。
斑嘴鵜鶘主要分布分布于緬甸、印度、伊朗、斯里蘭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我國分布于長江下游、廣東、福建、云南和臺灣及海南島等東南沿海一帶。
卷羽鵜鶘是所有鵜鶘中體型最大的,可以用“壯碩”來形容它,它在整個鳥綱家族里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體長能達到1.8米,重可達15公斤,翼展超過3米。它有“水鳥中的轟炸機”之稱。
卷羽鵜鶘的嘴呈鉛灰色,體羽主要為銀白色,并有灰色。頰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膚為乳黃色或肉色,腳為藍灰色。
與其他兩種鵜鶘相比,卷羽鵜鶘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頭上一些散亂的冠狀羽毛呈卷曲狀,跟燙了頭似的。
卷羽鵜鶘分布于黑海、地中海地區(qū)、南亞及東亞地區(qū)的沼澤和淺水湖中,按照其繁殖地的不同,分屬于3個相對獨立種群:分別在歐洲、中亞和蒙古國三地繁殖。其中,在我國東南沿海越冬的東亞種群繁殖于蒙古。
自備“油膏”滋養(yǎng)羽毛
大水面、人為干擾少、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地方是鵜鶘的樂土。別看它們塊頭笨重的樣子,卻是飛行和游泳的一把好手。它們常常成群在水里游泳,不過不會潛水。不論是飛行、鳧水或者在地上蹲臥,它們都常常將長長的脖頸彎曲成“S”形縮在肩部,像打了個結(jié)。
平日里,鵜鶘時不時就到水中洗浴,再爬到岸上曬太陽,用長長的大嘴細心梳理自己的羽毛。它們尾羽根部有黃色的油脂腺,會分泌大量油脂,將其涂抹在羽毛上,能讓羽毛變得光滑柔軟,入水后不容易沾水。所以一有空,鵜鶘就會彎轉(zhuǎn)自己的長脖子,將大嘴巴湊到油脂腺上蹭蹭,再將嘴蹭到的油脂涂到羽毛上。
飛行時,鵜鶘為了減少巨嘴帶來的阻力,頭部向后縮,頸部彎曲靠在背部,把嘴尖對準要前進的方向,腳向后伸,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速度很快,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得高。
魚不畏網(wǎng),而畏鵜鶘
它們鐘愛吃魚,主食幾乎全是魚類,如鯉魚、鱸魚、梭魚等, 這些魚的大小和鵜鶘的大長嘴是相匹配的。有時,鵜鶘也吃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甚至小鳥。
鵜鶘眼神銳利,在高空飛翔時,水中的漫游魚兒也逃不過它的眼睛。這時它便俯沖下來,而它的長嘴又像一把利劍,可以準確無誤地刺中獵物。由于它整個骨架的骨頭具有多個充滿空氣的空腔,在身體與水面撞擊時可以起到緩沖作用。
喉囊是鵜鶘捕魚另一有利的工具,猶如一張微型漁網(wǎng),使其成為“捕魚達人”。捕獵時,它們將頭部插入水中,用寬大的腳蹼推動水流向前游,將喉囊張得很大,像鼓動的風箱一樣起伏不停,左右橫掃一番,水中的魚便順著水流入皮囊內(nèi),成了它的囊中之物。然后它將大嘴合攏,像擠海綿似地收縮喉囊,水順著嘴邊濾出,而魚就暫時貯存在喉囊里,或者被它直接吞食。一天下來,一只鵜鶘平均要吃1.2公斤的魚。和其體型相比,這食量似乎不算很大。
集群活動時,它們還會采用“包抄圍剿”的戰(zhàn)術來捕食。通常一群鵜鶘合伙在水面包圍魚群,再用寬大的翅膀奮力拍打水面,發(fā)出陣陣響聲,一直把魚群驅(qū)趕到靠近岸邊的淺水處,趁“嚇尿了”的魚群亂成一團時,再集體把頭埋進水里“撈”魚。《莊子·外物》里就寫道:“魚不畏網(wǎng),而畏鵜鶘”,鵜鶘捕魚之威力可見一斑。
雖然鵜鶘天生自備捕魚工具,長著網(wǎng)兜一樣的大嘴,但吃起魚來顯得有點笨拙。它們把魚吃進嘴里以后,要在喉囊里來回“涮”幾次,才仰起頭咽進肚子里,吃一條300~500克的魚,需要3~5分鐘。
鵜鶘的喉囊又像一個儲藏箱,吃不了的可以兜著走,想吃隨時有的吃。不過,將食物“掛”在頭上,容易造成鵜鶘起飛困難,頭重腳輕等,所以它們有時候就顯得笨拙。
一夫一妻制 會跳求偶舞
成年后的鵜鶘一般配對生活。每年春夏,其喉囊會變成鮮艷的橘紅色或黃色,使它們看起來“更迷人”,更能吸引異性。它們通常一大群在一起繁殖,平時都比較安靜,但在交配季節(jié)到來時,就比較躁動了,會發(fā)出各種喉音,如嘶嘶聲、咕嚕聲等。
卷羽鵜鶘對“婚姻”的態(tài)度比較認真,“小伙子”遇到心儀的姑娘,會展開熱烈追求:揮動大翅膀,跳火辣辣的“求偶舞”,如果“姑娘”沒趕它,就更進一步:用自己的大嘴巴去梳理“姑娘”的羽毛,討得歡心,如果“姑娘”接受了,那維系一生的姻緣也就定下來了。
一雄一雌便開始共同營巢。它們會在內(nèi)陸湖泊邊緣的蘆葦叢中或者沼澤地帶的樹上選一塊風水寶地筑巢。樹枝、枯草、蘆葦、枝條和羽毛是它們建造新居的主要材料,蓋好的巢結(jié)構(gòu)甚為龐大,通常約一米深,直徑60多厘米。
雌鵜鶘每窩產(chǎn)卵3枚左右,夫妻輪流孵卵并喂雛。孵蛋期間,鵜鶘的喉囊也逐漸退色,變?yōu)榈S色。經(jīng)過約30天的孵化,小鵜鶘出殼,渾身無毛,不久后長出一身淺淺的絨毛。
親鳥會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雛鳥長大點,就可以把頭伸進父母張開的大喉囊里,啄食它們帶回的小魚。雛鳥成長迅速,在出生85天后就可以開始飛行,從第100天到105天就能獨立生活了。
白鵜鶘和斑嘴鵜鶘難覓蹤影
鵜鶘屬于候鳥的一種,腦子里“印有遷徙地圖”,每年在越冬地與遷徙地之間往來。與留鳥相比,遷徙的鳥類更脆弱,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取決于繁殖地、中轉(zhuǎn)站和越冬地這3個地方的狀況。任一環(huán)出現(xiàn)問題都會給種群的繁衍造成重大損害。目前,我國的3種鵜鶘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已經(jīng)被列入“瀕危”等級。
白鵜鶘曾經(jīng)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常見鳥類,但前些年因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野外數(shù)量變得十分稀少。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diào)查中,我國境內(nèi)沒有任何白鵜鶘的發(fā)現(xiàn)記錄,而1992年在亞洲其他地區(qū)共記錄到5666只。有分析指出,我國的越冬區(qū)環(huán)境條件嚴酷,沙丘淹沒了許多草地,植物變得稀少,還有人在湖泊大量捕魚使獵物數(shù)量急劇減少,種種因素致使白鵜鶘遷至他處越冬。
據(jù)愛爾蘭鳥類學家拉圖什20世紀30年代所著《華東鳥類志》記載,當時在長江下游和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qū),斑嘴鵜鶘還較為常見。但由于受到人類活動的極大影響,在百年內(nèi),斑嘴鵜鶘已經(jīng)從長江流域以南的我國廣大區(qū)域內(nèi)逐漸消失。20世紀60年代初,有人在福建閩江口采集到斑嘴鵜鶘標本,被認為這是該種在華南及華東一帶最后的確切記錄。
鄰國牧民盜鵜鶘大嘴制馬刷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的評估中,2017年,卷羽鵜鶘全球成熟個體數(shù)量為11400~13400只,瀕危級別由“易危”下調(diào)為近危。世界自然基金會分析,瀕危級別的下調(diào)主要是由于歐洲繁殖種群所在的希臘等地實施的保護性措施產(chǎn)生了較好的成效,緩解了全球種群的下降趨勢,部分地區(qū)的卷羽鵜鶘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甚至有所上升。
不過,IUCN的官網(wǎng)信息顯示,卷羽鵜鶘的總數(shù)呈下降趨勢。卷羽鵜鶘的分布從東南歐經(jīng)中亞一直可達中國東部,形成了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彼此孤立的種群,其中繁殖于蒙古國西部濕地的東部種群形勢最危急。
根據(jù)2006年濕地國際的評估, 全球卷羽鵜鶘約有一萬多只, 其中有5000只左右在黑海地中海沿岸, 6000~9000只在南亞和東南亞, 只有約50只在東亞地區(qū),主要是中國。我國多達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有過卷羽鵜鶘的分布記錄,它們在蒙古西部繁殖,遷徙季節(jié)時,再飛到渤海灣,沿著山東和浙江沿海往南到我國東南部海邊越冬。2007年,蒙古學者估計,繁殖于蒙古西部、越冬于我國東南部的這一種群,數(shù)量不足130只。
在蒙古,牧民們迷信用鵜鶘嘴做的馬刷去洗馬,能使它們更強壯,跑得更快。2007年,當?shù)睾谑猩弦粡堸Y鶘嘴能換10匹馬和30頭羊。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下的盜獵導致近30年來蒙古的卷羽鵜鶘數(shù)量迅速下降。
除了直接獵殺,其他人類活動也嚴重威脅卷羽鵜鶘的生存。濕地危機加重生存壓力
卷羽鵜鶘從繁殖地向我國東南部越冬地遷徙,需要穿越干旱區(qū)域,這一帶許多綠洲由于人為或自然的原因已經(jīng)消失,使得鵜鶘喪失了不少能夠覓食、補充能量的中途歇腳地。
濕地排水、土地復墾大大減少了卷羽鵜鶘可以使用的濕地數(shù)量。春季焚燒蘆葦可能對卷羽鵜鶘的棲息地非常不利。濕地長期富營養(yǎng)化也是一個負面因素。
此外,東南沿海是我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qū)之一,卷羽鵜鶘的棲息地面臨著各種經(jīng)濟活動帶來的極大壓力。
卷羽鵜鶘面臨的生存困境也是白鵜鶘和斑嘴鵜鶘所共有的。有學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了解鵜鶘的遷徙路線,以確定哪些是最關鍵的保護地點,為下一步的行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