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
我朋友帶孩子去了一趟超市,回來后,一臉大寫的生無可戀。因為她兒子到處竄,她到處追。最頭痛的是,明明約定好這次去超市不再買玩具了,他還是非要買一把玩具槍,不答應就撒潑大哭,滿地打滾。
一圈下來,朋友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微笑?不存在的,使勁擠都擠不出來。她在心里暗暗發(fā)誓:寧愿和兒子在家里大眼瞪小眼,也不要帶他去超市了!
其實這種事情,對于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母親來說,已經(jīng)是小case,我依舊會風雨兼程,一路無阻地帶他去超市。因為超市,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一個在超市里表現(xiàn)良好的孩子,在社會上的表現(xiàn)也不會差。超市是教育孩子的一本隱形教科書,里面也有被我們忽略的教育契機。
前兩天去超市排隊結賬,后面有個小男孩高聲宣布:“我優(yōu)柔寡斷,所以買了兩個!我優(yōu)柔寡斷!”
一邊說著,一邊往媽媽的購物筐里裝了兩個點心。大家正笑這孩子都哪學的成語,太可愛了,他媽媽卻嚴肅地說:“優(yōu)柔寡斷的男人,最終兩個都得不到。”說完,把點心掏出來放回去了。
我們帶孩子去買東西,如果你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兒童的話,兒童會排除眾多誘人的食物而選擇他最需要的,這是一種意志力建立的過程。這個世界誘惑太多,而時間卻很有限,如果想做的太多,只會什么也做不了。
一項社會研究表明,逛超市可以教給孩子九大課程:統(tǒng)計學、交通安全意識、語文課、數(shù)學課、勞動課、繪畫課、課外閱讀課、社會課以及體育課。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孩子的教育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超市。他們通過商品包裝袋和促銷海報,學會了認字;通過價格標簽,學會了認數(shù)字;通過列舉的購物清單,學會了做事的條理性和計劃性;通過付錢,有了最初的金錢觀;通過排隊,學會了等待和自我約束。買完東西,分一小袋讓孩子拎著,也讓孩子學會了分擔和責任。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你會發(fā)現(xiàn),去超市遛娃,只要遛得好,就可以寓教于樂地讓孩子形成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曾經(jīng)有一篇名叫《那個想自殺的朋友,去了一趟菜市場竟然活過來了》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的他,得了抑郁癥想自殺,直到某天他經(jīng)過菜市場,進去溜達了一圈。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從熱鬧市井的地方吸取熱氣,忽然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菜市場和超市,可以說是兩大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了。成年人通過菜市場獲得療愈,體驗到了什么是生動的生活。孩子也一樣,我想讓孩子愛上超市,愛上煙火氣的生活。我想帶孩子一起去超市買菜,教會她熱愛果蔬,愛上做飯,培養(yǎng)獨立生活的能力。我想讓孩子知道,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撐不下去的時候,也要好好生活,好好買菜,好好吃飯。
想教育孩子?去一趟超市吧,教他買買菜做做飯,讓孩子愛上熱氣騰騰的生活,這種事,永遠不嫌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