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北京中軸線上不只有紅墻綠瓦、皇家威儀,還有青灰色胡同里的尋常歲月和市井街市里的平凡喜樂。
臨近十一,北京中軸線沿線什剎海附近的貨郎隊開始走街串巷。這些貨郎大多超過60歲,其家族已在北京城生活200年以上。他們身穿大褂,肩擔食盒,手拿響器,不時發(fā)出悠遠高亢的吆喝聲,將時光悠悠帶回百年前老北京的尋常生活之中。
胡同里的舊時光
清晨,賣燒餅的貨郎斜挎著用白柳條編成的食筐,敲打著木梆,吆喝著“麻花呦,燒餅!馬蹄兒燒—餅!”從胡同里穿過,食筐里碼著滿滿的芝麻醬燒餅、馬蹄燒餅、蝴蝶卷子、薄脆、焦圈、油馃等,都是京城百姓喜愛的早餐品種。住在四合院里的各戶人家陸續(xù)推開院門,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自元代在北京建都起,胡同就成為京城百姓生活起居的重要場所。沿著中軸線,成百上千條橫縱相間的胡同工整排列,人們生活在或寬或窄的胡同兩側,院落相挨,房屋四合。
各戶人家的大門一般設在宅院的東南角,富戶人家用蠻子門,中產人家用如意門,普通百姓則用墻垣式院門,簡單樸素。無論貧富,磚雕都是四合院里不可或缺的元素,門墩、瓦當、院墻……處處雕鏤各種花草鳥獸與吉祥圖案,寄寓人們對團圓、幸福、長壽、富貴的向往。
走進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影壁墻,遮擋了外人的視線,冬天亦可阻止寒風的直灌。墻帽、墻面、基座連在一起,疊砌考究,輔以精美的雕飾,在實用性能之外兼具裝飾功用,給人以曲徑通幽之感。
走過影壁墻,院中正房、南房、東廂房、西廂房圍成“口”字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一般一戶一住,正房住長輩,南房住傭人,東西廂房住晚輩,也有貧困人家多戶合住的大雜院。富庶人家的院落還有二進、三進、四進等多進之分,且有裝飾華麗的垂花門,用以分割外宅與內宅。
四合院中間的庭院露天寬敞,每到夏天,院中的棗樹、槐樹、石榴樹、海棠、丁香、山桃綠意盎然,暗香怡人。院落一角擺著的大大的魚缸里金魚游動擺尾,掛在樹杈上的鳥籠里的黃雀、紅子、百靈叫聲婉轉動聽,純白的獅子狗懶洋洋地趴在院子門口。為了消暑,家家戶戶在院中搭起天棚。傍晚時分,吃過晚飯,一家人聚在院子中,在八仙桌上放置大冰桶,冰上半盆綠豆湯,喝上一碗既消熱又止渴。院里的人聲、樹上的蟬鳴、院外商販敲打冰盞的聲音交疊在一起,奏出了一首胡同里的夏日樂章。
“胡同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墻。南墻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边@是老舍在《老張的哲學》里描寫百花深處胡同的句子。胡同就是這樣一個集合了生活細小之美的地方:悄悄伸出院墻的果樹,晾在樹杈上的棉被,打鬧奔跑的發(fā)小,下棋打牌的大爺……縱深的空間里,一年四季的風景,幾十年的老街坊,不同的景與相同的人,是胡同里特有的溫情。
街市中的百寶集
走出胡同,與好友歡聚、吃喝、購物,有哪些去處?
繁華的北京城里,沿著中軸線,分布著各具特色的商業(yè)街區(qū),有百貨奇居的鼓樓大街,有京味兒十足的前門大街,有適合夏日消暑的什剎?!€有名目繁多的廟會、集市可去游逛。
中軸線南段,鐘鼓樓的鐘聲與鼓聲日復一日地提醒著京城百姓時間的流逝,108下(108代表一年,即12個月24節(jié)氣72候的相加)的敲擊象征人們對時令的遵循。積水潭北岸至鼓樓一帶人聲鼎沸,茶館、飯莊、酒樓隨處可見,散落分布的米市、面市、段子(即綢緞)市、帽子市、沙剌(即珠寶)市、鐵器市等市集中百貨齊聚,中外商賈云集,吳越的漆器、荊楚的金錫、齊魯的絲絹等都能在此見到。自元代基于前朝后市的原則,將其規(guī)劃成城市內的商業(yè)中心,鐘鼓樓一帶的繁華一直延續(xù)至今。明代時,鐘鼓樓之間有一個專門面向平民的市場,俗稱鼓樓市場。市場中,各種老北京的吃食如灌腸、豆汁、燉肉、酸梅湯等應有盡有,其中灌腸以福興居最為出名。
從鼓樓西大街通往什剎海有許多條小路,其中最有名的一條叫作煙袋斜街,整條街道形似一只煙袋,又遍布各種經營大小煙袋、水煙袋、鼻煙壺、煙葉的煙袋鋪,故此得名。各戶煙袋鋪多在門前豎上木制的大煙袋作為幌子,使路人一眼即可分辨。斜街東口路北有一個山西人開的、名為“雙盛泰”的煙袋鋪,門前的煙袋足有一人高,以烏木制煙袋鍋,髹金漆,煙袋嘴飾白漆綠紋,煙袋桿上還拴著紅綢子,十分醒目。
穿過煙袋斜街,來到什剎海,最有名的就是只在夏日開放的荷花市場。清代晚期,每年端午節(jié)到中元節(jié)期間,什剎海前海河岸和中間大堤上搭滿了席棚布帳。夏日傍晚,清風拂面,夕陽灑在水面,投射出金色的光斑,岸邊綠柳垂絲,水中荷花盛開。京城百姓聚集于此,在茶座中品茗休憩、聽曲賞花。市場南半部多出售食品,北半部則多為茶館和雜耍園子。市場所供食物以涼爽、消暑為主,有應時的涼粉、酸梅湯,還有什剎海出產的鮮藕、鮮菱角、鮮雞頭米等時令河鮮,也供應老北京糕點如豌豆黃、栗子糕等,小吃如燒麥、爆肚、八寶蓮子粥等。其中“雪蓮閣”的八寶蓮子粥,點綴玫瑰木樨以及切碎的桃脯、蘋果脯、青紅絲、百合瓣等,晶瑩可口,分冷熱兩種,可供游人隨心飲用。
而皇城之前的商業(yè)街,則當屬前門最為繁盛。明代遷都北京后打破了“前朝后市”的原則,在皇城各門附近修建民房,招民居住,召商居貨,建立廊房。正陽門外大街(即前門大街)因此得到發(fā)展,在明嘉靖年間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街上店肆叢聚,珠寶古董、綢緞皮貨、筆墨紙硯、衣裳布匹琳瑯滿目,店鋪招牌裝飾精美,極盡華麗,如“招牌有高三丈余者,泥金飾粉,或以斑竹鑲之,又或鏤刻金牛、白羊、黑驢諸形象,以為標識”。
清代實行滿漢分居,朝廷令內城漢人遷居外城,大批商賈和平民搬遷到前門大街和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四條(大柵欄),涌現(xiàn)出大量工藝作坊、貨棧、旅店、會館和戲園等,促生了前門商業(yè)區(qū)的繁榮。除正街外,兩側衍生出鮮魚口、豬(珠)市口、煤市口、糧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形成了南北并行的三街格局。東里街為肉市街、布巷子、果子市,西里街為珠寶市、糧食市。這三條街上,為今人熟知的老字號眾多,正街上有瑞蚨祥綢布店、九龍齋鮮果店、永安堂藥店、都一處燒麥館等,東里街上有全聚德烤鴨店、廣和茶樓等,西里街上則分布著六必居醬園、春元樓飯館、會友鏢局等。
除大型商業(yè)聚集區(qū)外,中軸線兩側開放的東大市、西大市、曉市、酒市、燈市、書市、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塔寺廟會也都是京城百姓游玩購物的好去處。
夜幕下的大舞臺
夜幕降臨,富家貴族、平民百姓簇擁著走出家門,各自選擇一家自己喜愛的戲樓劇院,看上一出精彩的曲藝、雜技、戲曲演出,這是京城人最喜愛的消遣方式。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臘月初十,坐落于前門大街肉市街路東的廣和樓戲園里,喜連成戲班正在舞臺上演出。這一天共有五場戲,分別是雷喜福和陸喜才的《反唐邑》、王喜祿(小龔處)的《望兒樓》、梅蘭芳的《六月雪》、金絲紅(王喜秀)的《獨木關》、康喜壽和趙喜奎的《連環(huán)套》。臺上,演員唱念做打,有板有眼,韻味十足。
廣和樓由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最初為茶樓,戲曲僅作為茶客品茗聊天的調劑?!八拇蠡瞻唷边M入京城后,京劇逐漸在北京戲曲舞臺上占據主導地位。喜連成戲班自光緒年間即開始在廣和樓演出,侯喜瑞、于連泉、馬連良等名角都曾在此登臺獻藝。光緒三十年(1904年)七月七日,年僅10歲的梅蘭芳也在廣和樓第一次登臺,在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中飾演織女一角,小小年紀的他被師傅吳菱仙抱上椅子,蹣跚登上鵲橋。
與廣和樓并稱“京城七大戲園”的三慶園、廣德樓、慶樂園、同樂軒、慶和園、中和園也都地處前門大街。清初,為維護皇家威嚴,規(guī)定戲園、茶園等只能在外城開設,當時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前門因此成為眾多戲園的聚集地。園子中,戲臺分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戲臺三面有矮欄,四角有明柱支撐臺頂,為達到攏音效果,臺頂一般設有藻井。這些戲園匯聚了程長庚、梅巧玲、余三勝、汪桂芬等京劇名家以及三慶班、喜連成、雙慶社等知名戲班。好戲每日輪番上演,戲迷們可根據喜好自由選擇,盡享聽覺、視覺盛宴。
與到前門的戲園欣賞京劇表演相比,到不遠處的天橋看雜耍更為平民所偏愛。清末詩人易順鼎在《天橋曲》中寫道:“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天橋是專屬于平民的京城,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百樣吃食,天橋市場里匯集了大量從事戲曲、評書、大鼓、相聲、摔跤、武術、戲法的藝人。江湖藝人在地上畫個白圈,即在其中表演,俗稱“摞地”。在天橋,可供觀賞的雜耍項目繁多,有拉弓、舉刀、抖空竹、舞叉、爬竿、耍中幡、車技、硬氣功等,其中有不少技藝高超的藝人,如拉弓的張寶忠能同時開四張弓,表演車技的金業(yè)勤兄妹擅長騎車過桌子,表演爬竿的于正明能在竿頂表演倒立、扯順風旗等動作。
據統(tǒng)計,清朝末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多年里,相繼在天橋賣藝的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拉洋片的“大金牙”、滑稽戲的“云里飛”、變戲法的辛穩(wěn)立、耍中幡的“寶三爺”、說相聲的焦德海、講評書的連闊如……一眾藝人在天橋各個角落表演獻藝,吸引百姓駐足圍觀。天橋是他們施展才藝的場所,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以自身技藝豐富了百姓的生活,也促成了天橋這片區(qū)域的繁盛之景。市井喧囂之中,天橋因此成為最能體現(xiàn)京城百姓生活情趣和市井民俗的地點。
1936年,美國人弗蘭克·多恩用漫畫筆觸繪制了一幅民國年間老北京的風俗地圖。地圖上,茶壺茶碗、斗雞放鴿、銀街曉市……各種民俗場景沿著中軸線散落分布。百姓在此生活、休憩、娛樂,遵循日出日落、四季更迭的自然法則,過著柴米油鹽、喜樂安和的平凡生活。生活中的點滴溫情,對未來的熱情期盼,籌備節(jié)日的忙碌喜悅,依舊是這條軸線上照亮全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