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相
我媽年輕時有個名號,叫“鐵匠”,名號的緣由,一是打麻將厲害,二是打我厲害。
我在挨打這件事上向來獨孤求敗,沒聽過身邊有誰挨的打比我多。小時候走路摔跤會挨頓打,我若哭了會被打得更厲害;我和小朋友打鬧,會毫無預兆地被她像拎小雞一樣拎起來,竹條棍棒都是順手的工具。她有個口頭禪:“不打你也哭,打你也哭,那我就往死里打?!?/p>
她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后背的血手印、膝蓋的血痕、都是我在童年被單向吊打的印記。多年過去,身體的痛感已隨著時間的過渡慢慢消磨,但精神上的粗暴及譏笑所造的殼,卻需要神經(jīng)敏感纖細的我消耗漫長的時光去鑿穿。
第一次挫折,來自幼時的一次親戚聚會,我媽向親友埋怨,我太愛哭,芝麻大點兒事能哭一宿。一個長輩當即逗我,這么愛哭,哭一個給大家瞧瞧?我瞬間漲紅了臉,腦袋里好似擠碎檸檬,眼淚就順著臉頰歡脫地滾下來??蘖丝蘖?!大家哄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nóng)村,小孩愛哭是很可笑的事。后來這個把戲,在親戚聚會之時常被迫上演,一些長輩樂此不疲地以逗哭我為樂,我的反應也總讓大家心滿意足,我媽則恨鐵不成鋼:“哭哭哭,就曉得哭!”
如今想來,大家只是喜歡笑,他們也笑別人,并不是針對我。但我察覺到人群中的惡意,它冷冰冰的,像一條陰冷的毒蛇,披著親情的外衣在人群中搜尋弱者。我無力反抗,只能選擇沉默。等到我長大些時,我的沉默又招致不滿。我媽圍著我打轉(zhuǎn),想撬開我的嘴——她命令我給長輩打電話,向長輩問好,電話通了,我卻手足無措,半天吐不出一個字來。反復逼迫無果,她終于對我失望透頂:“你怎么變成這樣?”
許多童年時候讓我痛苦的細節(jié),變成性格刻進骨髓里,我喪失了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生活如同建立在薄冰之上。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瑣事,我在辦公室里崩潰大哭,當時的我被周圍善意或冷漠的眼神簇擁著,場景和童年時的難堪如出一轍。朋友私下開解我:有什么問題,你怎么自己忍著,不去和人說明白呢?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別人訴說心中的不快,我只熟悉無聲的忍耐以及徹底的崩潰,中間開闊的情感地帶,對我而言實屬陌生,沒有人給我寫上“此處可抱怨三百字”的腳本。
那時我非常羨慕生性豁達的人,直到后來真正走出社會,才明白只有極少數(shù)人是天生心胸寬廣,更多的人是在歷練中逐漸完善自己。朋友告訴我,戳心的事情,在心里擱置一天就足夠,但暖心的事要記得一輩子。我嘗試著和過去多年的怨恨、糾結(jié)和解,仿佛是自然而然的,成年后,我和我媽的關系開始好轉(zhuǎn)。前一陣子,她打來電話,我裝作無意地問起她:你還記不記得,我小時候后背被你打出血手印,是因為什么?她說我有打過嗎?我不記得了。我忽然明白,多年來我躺在親人造成的陰影里,以受害者自居,遇著什么都拿出“原生家庭”的萬能盾牌,實則是一場孤芳自賞的獨角戲,也失去了真正改變的機會。
心理學家武志紅談過關系中的受害者心理,他說:如我們不能做選擇,那么必然的,你會傾向于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而將對方視為迫害者。如果你處于這種局面中,要知道,你的被迫害感未必是外部現(xiàn)實,而可能只是你的內(nèi)在想象而已。為什么寧愿以受害者自居,而不愿意發(fā)生真正的改變呢?
明白這些,我便從“受害者”的制高點上跳下來,并以另一種眼光打量童年時的陰影。我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孩的成長軌跡都存在與原生家庭的某種“對抗”,緣于情感的忽視、身體的暴力,或是物質(zhì)的苛待。張愛玲在捉襟見肘的求學時期,曾收到老師佛朗士的八百塊錢獎勵。這份被她視為一張“生存許可證”的錢,卻被母親在牌桌上輕松輸?shù)袅?。有說法認為,也許她母親覺得她太得意,便用這種方式小小地打壓她一下。然而類似“八百塊事件”的打壓,對于小孩而言未免過于沉重。
小孩們童年時期的種種不幸遭遇,當然值得同情,但這些并不足以成為束縛其展翅翱翔的枷鎖。時間自會撫平一切。反觀我自己,那些我幼年時無力兜住的挫折和打擊,多年后,我終于試著放下,和過去的陰影握手言和,這是對父母的原諒,也是自我救贖的成長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