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我接觸到的每一個“特殊學生”,身上都有獨特的閃光點。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要做的就是不放棄、不拋棄。
作為一名特教學校的老師,在從教的二十多年中,我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小天使”,他們有著不同的樣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閃光點,但在我眼里,他們都一樣是我的學生。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順遂心意地平安長大。在很多人眼里,他們或許是特殊的,但是在我們特教學校,他們一樣可以美麗地綻放。這些獨特的小天使,需要老師和家長給予更多的愛與關切。為此,我校自2018年4月開始,展開《利用家校合作優(yōu)化小學生心理建康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課題立項后,學校以課題組為龍頭,以班主任為骨干,以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咨詢輔導為途徑,本著提高學生、家長、教師心理健康的宗旨,通過互動、互補,使課題研究進行得井然有序。通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在專家的幫助和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diào)整和改進研究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特色育人,理論與實際結(jié)合,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渴望爸爸抱的乖孩子終于笑了
童童(化名)是我班的一個學生。童童有一頭烏黑的頭發(fā),笑起來有一對小巧的酒窩。童童生得白凈,我第一眼看到他,便被他純潔、安靜的氣質(zhì)打動。但隨著深入了解,很多老師都跟我講:童童是一個“特殊兒童”。
我逐漸發(fā)現(xiàn),童童似乎比別的小朋友反應慢,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連數(shù)字也總是寫反。童童已經(jīng)上三年級了,可是連2加3這樣的數(shù)學題都算不清楚。英語老師也說,每一次單詞默寫,童童都是0分。
我總是默默地關注著童童。每節(jié)體育課,他都遠遠地站在墻角,看著嬉鬧的同學,眼中充滿了艷羨。班里很多同學不喜歡童童,他們嘲笑他,甚至欺負他,故意把他的鉛筆盒藏起來,讓童童急得直哭。
作為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自然痛在心里。很快,我發(fā)現(xiàn)了童童身上的閃光點——善良、真誠、熱愛勞動。我發(fā)現(xiàn)童童總是在放學之后留在教室打掃衛(wèi)生,看見別人丟下的紙屑總會主動撿起。童童的口袋里總備著火腿腸,學校附近的小貓小狗都喜歡親近他。
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然而卻有一些特殊。他像小天使一樣,深深打動了我。
我找到童童談話,一句“我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剛說出口,童童卻滿臉都是詫異,急忙擺擺手,慌張地否認:“不,不,不,老師,我不好……”
我問童童為什么這么否定自己,童童忸怩地撕扯著衣角,囁嚅出一句:“因為……爸爸、同學們都不喜歡我……爸爸從來沒有抱過我。”
聽完童童的話,我陷入了深思。童童的父親是一家工廠的領導,事業(yè)有成,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童童于他而言卻像是一種“羞恥”。我經(jīng)常看見童童的父親在接童童放學的時候,眉頭緊皺,粗魯?shù)刈е氖直郏阍谒氖窒滦〔娇炫?,盡力跟上。
像童童這樣的特殊孩子,因得不到家長認可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在特教學校可以說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自學校開展課題研究后,對像童童這樣的孩子,我們首先進行心理訓練,通過問題辨析、情景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為了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我們還開通了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通過開展家長志愿者活動、家長講壇、家校聯(lián)誼會、專題匯報、講座、家校聯(lián)系卡等形式,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個性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zhì)量。
“特殊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比普通孩子更困難,他們渴望得到世界的認可,渴望規(guī)避生活中的惡意和傷害,這時,學校和家長理應成為他們堅實而溫柔的港灣,而不是另一種傷害?!蓖ㄟ^學校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童童的父親改變了家庭教育理念,對童童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轉(zhuǎn)變。從來沒抱過童童的他,在一次家校聯(lián)誼會上,當著我的面把童童擁入懷里,童童臉上綻放出久違的微笑。如今的童童,熱情、陽光,并且用這種熱情和陽光感化著周遭的人。
家誼會,搭建家校溝通的有效平臺
我所在的學校處在城鄉(xiāng)接合部,這里的學生不少是留守兒童,很多家長長年在外,老人雖留在家里照顧孩子,但由于年老體弱,只能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至于學習則是有心無力。個別聽話、自覺的孩子,學習還基本跟得上;如果是懶惰、自制力差的孩子,不但學習一塌糊涂,還存在很多心理問題。
有個叫新新(化名)的男生,很愛運動,活潑可愛,但在媽媽眼中,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上課時,他經(jīng)常故意搗亂,對老師表現(xiàn)出敵對狀態(tài),他說自己厭惡老師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罰抄的教育方式。新新的爺爺奶奶并沒有將孩子厭惡老師的情況與老師溝通,認為把孫子交給了學校,他們就萬事大吉了。
華華(化名)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奶奶。但他生性好動,學習習慣不好,課堂上睡大覺,課下打架,成績差不說,還經(jīng)常跟附近中學的學生出入網(wǎng)吧。華華剛升入六年級時,因為上網(wǎng)一夜未歸,班主任打通了他父親的電話,希望家長能到校共同解決孩子癡迷上網(wǎng)的問題。令班主任沒想到的是,這位父親竟然以在外打工忙和路途遠為由,拒絕來校。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為加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我校以課題為契機,把家誼會作為學校與家庭雙向互動溝通的有效平臺。在家誼會上,家長可以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交流育兒心得,為家長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部分家長在與其他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中學習、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少家長還因此成為好友。除了家長之間的相互交流,學校還通過家誼會為家長提供心理輔導,請家庭教育專家為家長傳授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
自課題開展以來,老師說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普遍得到提高,都說孩子變得比以前活潑開朗了,以前的“壞”孩子現(xiàn)在變乖了、懂事了,有心理陰影的孩子變得陽光了、愛笑了。
(作者系山東省梁山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