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從來不風平浪靜。
孩子的成長,也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育,更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也許,校園本應是象牙塔,孩子們在書聲瑯瑯和歡歌笑語中茁壯成長,但這只是大家美好的一廂情愿罷了。中關(guān)村二小的霸凌,上饒小學孩子被刺……一系列事件讓校園不再寧靜,讓家長們坐立不安。
何為校園霸凌?瑞典心理學家丹·奧維斯(Dan Olweus)認為,校園霸凌是指一個學生長時間、重復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霸凌行為多樣,包括肉體上的暴力欺凌,辱罵、中傷、團體排擠的言語等,使被霸凌者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中受到巨大傷害。童年、青少年時代的傷害,更是會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
校園霸凌并不罕見。中國并非校園霸凌最嚴重的國家,但也不是霸凌比例最低的國家。2017年,騰訊研究院調(diào)查了3.6萬名網(wǎng)友,超過半數(shù)表示自己親身遭遇過校園霸凌,四分之一的網(wǎng)友曾霸凌過別人,這是一個已經(jīng)容不得絲毫忽視的問題。
對于校園暴力,或許我們能直觀看到的,是霸凌者暴力侵犯帶給被霸凌者的傷害,而霸凌的另一面,卻往往被或多或少忽略,為什么會霸凌?霸凌的動因是什么?美國政府反校園暴力網(wǎng)站將霸凌原因總結(jié)為“沒有良好的家庭關(guān)系”“常目睹或經(jīng)受暴力”“內(nèi)心自卑”等。
很多同學、老師、家長或社會輿論等常會把“霸凌者”當成麻煩制造者,給他們貼上“壞孩子”“小霸王”等一些標簽,貼上這些標簽后的孩子很可能會遭到排斥和疏遠,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慢慢地接受這些標簽所賦予的角色形象。
面對屢禁不止的校園暴力,作為成年人,作為教育者、監(jiān)護者,我們是否問過自己:
為什么很多孩子在校園遭遇“霸凌”后,并不會選擇主動向家長、老師求助?
為什么部分孩子選擇欺凌同學以贏得尊敬,并被其他孩子爭相效仿?
成長的孩子本是一張白紙,我們正確去描繪了嗎?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否給了他們均衡的持續(xù)的愛?是否對他們的行為有正確的規(guī)范和引導?即使孩子成長環(huán)境難以改善,我們家長、教師與教育機構(gòu),是否正確引導去制止孩子內(nèi)心之惡?
校園暴力與日俱增,我們的努力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