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見證了從道光皇帝至蔣介石等人當政的中國,稱蔣介石“有大過”,人民應“易其位”。蔣介石也奈何不了他,只能對于右任撒氣:“你的老師鬧得太不像話了!”
“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p>
說這句話的老人,那一年100歲。時值日軍大舉侵華,他卻只能靜靜地躺在越南諒山一間普通民房的病床上。
他生于亂世,長于亂世,親歷了晚清和民國,見證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等人當政的中國,浮沉百年離亂,最終客死他鄉(xiāng)。
他,就是復旦大學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
法租界領事特意聘他做秘書,他拒絕道:“我學法語,是要為中國用的”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這一年,江蘇一個基督教家庭迎來了第四個兒子馬相伯。8歲時,馬相伯進入私塾念書。
出于對私塾生活的厭倦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1851年,馬相伯瞞過父母,用攢的私房錢當盤纏,只身到上海,進入圣依納爵公學(今徐匯中學)。不久,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馬相伯全家搬到上海。
馬相伯進入公學后,進步神速。他18歲時,英文、法文、拉丁文,都能運用自如,“與漢字無異”。20歲時,他又自學希臘文,因通達五門語言,年紀輕輕就成為學校里最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法租界領事特意聘他做秘書,他拒絕說:“我學法語,是要為中國用的?!?/p>
1862年,馬相伯進入一間小修院,成為修士;1869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耶穌會神父;1872年,出任圣依納爵公學校長。這期間,由于多次籌款救濟災民被教會粗暴阻攔、耗時多年研究出的《度數(shù)大全》遭到教會的拒不鑒別,馬相伯逐漸認清了教會的虛偽。他認為,作為神父,救助百姓,他能救助一人、十人,甚至一百人,但救助不了四萬萬中國人。于是,在38歲時,他脫離了教會。這一決定遭到家人的反對,后來母親直至病重也拒不見他,她說:“我的兩個兒子都在耶穌會,你不是神父,就不是我兒子了?!弊罱K,直到母親去世,馬相伯也沒能見上一面。
“整個壯年生涯,都浪費在一項失敗的事業(yè)當中”
馬相伯離開教會后,投身政治。19世紀7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蓬勃發(fā)展的時期,仁人志士謀實業(yè)以報國。馬相伯投身洋務運動的第一步,是成為山東藩司余紫垣的文案(相當于秘書)。由于馬相伯了解西方、通曉洋務,因此他受到了余紫垣的重用,代行藩司之職。
1877年,馬相伯被調往濰縣機械局任職。當時軍火制造企業(yè)是許多人眼中的“肥差”,只要得到了這份差事,就可以大賺一筆。但馬相伯不為金錢所動,立足于實事,想大干一場。
馬相伯銳意改革,雖然提升了槍炮質量,但得罪了戶部官僚,遭到反對,因為他們不在乎質量有無改進,只在乎是否有利可圖。為此,馬相伯在好友的指點下,將呈文中的“斤”改為“磅”,重新呈報,獲得批準,因為這些庸官認為“磅”是洋名,涉及所謂“洋務”,因此不敢怠慢,便含糊了事。
這件事讓馬相伯對清朝官吏的無知有了深刻的體驗,但并未影響他興辦洋務的熱情。
1881年,馬相伯任駐日使館參贊,不久調任駐神戶領事。這是他初次任駐外使節(jié)。一年后,他被李鴻章派往朝鮮?;貒蟛痪?,他又奉李鴻章之令調查輪船招商局各地分局的賬目。馬相伯在仕途上最狼狽的一次,要數(shù)1886年他赴美為大清海軍籌集資金。李鴻章原本只想籌2500萬兩銀子,沒想到美國投資者太熱情,有24家銀行愿意向清政府提供總額為5億的貸款。
馬相伯大喜之下通報李鴻章,沒想到等來這樣的回電:“辦法甚當,朝廷大嘩,輿論沸騰,群矢集我,萬難照準?!痹瓉?,籌多了錢反而被懷疑“賣國求榮”,李鴻章一時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進退維谷的馬相伯,最后只能失望地離開美國。
回國之前,馬相伯去了一趟歐洲,訪問了幾所著名學府。此次歐美之行,看到“歐美之強盛,我國之厚弱”,他深受刺激,并認識到:“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很多人都知道李鴻章因此而“遺臭萬年”,卻很少有人知道,談判席上,還坐著馬相伯。從此,馬相伯的“洋務救國”之夢,徹底破滅。和李鴻章一樣,他也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此后四年,馬相伯屢屢向朝廷上奏,懇請實行科學興國的強國之策,但是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1900年,馬相伯懷著失望與悲憤之情,掛冠而去。
這一年,他60歲,正式步入晚年。正如后來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所說:“他年富力壯的時期,全部貢獻給清朝的洋務事業(yè)。整個壯年生涯,都浪費在一項失敗的事業(yè)當中。”
馬相伯感到自己已經(jīng)時日無多,于是拿出地契,將全部家產(chǎn)——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畝田產(chǎn),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chuàng)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獻家產(chǎn)興學”字據(jù),規(guī)定該產(chǎn)業(yè)供作中西大學堂建成后的學生助學金。他還立下字據(jù):“自獻之后,永不反悔。”
不經(jīng)意間創(chuàng)辦了復旦大學
回首這一生,馬相伯有少年求學時的意氣,有救國無門時的失望,有母親、妻兒(1894年喪生于一次海難)去世時的痛楚,也有白茫茫一片的灑脫。
馬相伯原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殊不知,他的人生這才剛剛開始。
1901年秋,蔡元培到上海擔任南洋公學總教習,找馬相伯學習拉丁語,馬相伯欣然應允。隨后,來求教的學生越來越多,馬相伯的生命重新煥發(fā)活力,他心想:“何不辦一所學校,讓中國的孩子們有書讀?”
在不斷碰壁之后,馬相伯和同時代的有識之士一樣,愈加堅信:只有教育才能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民族。
在耶穌會的幫助下,他創(chuàng)辦了震旦學院。梁啟超聽說他出山辦學,在賀文中寫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不經(jīng)意間,馬相伯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
馬相伯育人并無雜念,只要有才華、愛學習的學生,都收入門下,盡心教育。
1904年,于右任還是一個文學小青年,中了秀才,在家寫嘲諷清政府的“反詩”,被通緝,避難上海。走投無路時,他來找馬相伯。馬相伯一見于右任,就說:“今天你就可以入學震旦,我免收你的學費、膳費和宿費?!庇谟胰胃袆拥脽釡I盈眶。在震旦學院期間,于右任化名“劉學?!?。
幾個月后,馬相伯把于右任叫到辦公室,鄭重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過去教過幾年書,現(xiàn)在你的學識足以做我的教學助手。從明天開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師了!”
于右任后來成為國民黨元老、多所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可他時刻不忘馬相伯的再造之恩,曾說:“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震旦學院成立兩年后,投資方耶穌會只想教育傳教士,而馬相伯卻希望教育出能對國家有用之人。雙方俱不相讓,耶穌會一怒之下解散學院,甚至找人將馬相伯架到醫(yī)院,讓他“無病而入病院”。學生們紛紛表態(tài):“我們誓死和馬校長站在一起,可以無震旦,不可無校長。”于右任帶著同學們來到醫(yī)院,大家一見到馬相伯,就齊齊跪下:“校長,我們沒書可讀了?!甭牭竭@句話,馬相伯老淚縱橫。此后,上海街頭,人們常能看到一個65歲的老人拄著拐杖東奔西走,到處游說籌集款項。1905年中秋節(jié),馬相伯終于得到了社會的支持。
在吳淞廢棄的提督衙門,破破爛爛的屋舍里,一個老人,100多名學生,沒有桌椅,只有一塊黑板,這就是名校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
古詩云:“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取名“復旦”,有兩重含義,一則“光復震旦”,二則“光復中華”。
馬相伯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校長,就是這樣簡陋的教學環(huán)境,卻培養(yǎng)出了氣象學家竺可楨、藝術大師李叔同、國學大師陳寅恪、數(shù)學家胡敦復、中國第一任輕工業(yè)部部長黃炎培、政治家和教育家邵力子……
在后半生中,馬相伯用一己之力創(chuàng)辦了復旦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培根女校、啟明女子中學。1906年,馬相伯赴日,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fā)表演說勉勵中國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睆堉磳⒋苏Z引為至言,譽馬相伯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袁世凱病逝,他喜笑顏開,作對聯(lián)道:“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陳湯”
1913年,當上民國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得知北大校長一位空缺,第一個就想到了自己的老師馬相伯。馬相伯初到北京,就受到了袁世凱貴賓級的接待,袁世凱還拉攏他做高官,他一律不受。
當年,馬相伯風生水起時,袁世凱不過是無名之輩。當時袁世凱還特意請教馬相伯:“如何在官場中脫穎而出?”馬相伯戲謔道:“唯有厚賂宦官,由宦官而結識親貴,即可越級超升,甚至撫臺也不難?!睕]想到他的玩笑話被袁世凱奉為金科玉律,得以一路“脫穎而出”。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對于馬相伯來說,無疑是冬日里被當頭澆下的一盆冰水。馬相伯后悔不已,袁世凱則對他篤信有加。袁世凱稱帝前,宴請各界名流,旁人對此都模棱兩可,只有馬相伯公然反對。袁世凱登基時,眾人皆叩首,唯有馬相伯屹立不拜,袁世凱只得命人給他賜座。
直至袁世凱病逝,馬相伯才喜笑顏開,還作了一副對聯(lián):“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陳湯?!薄傲印薄岸悳痹径际侵兴幩帨?,在這里均指令袁世凱頭痛的愛國志士。
1920年,身處軍閥混戰(zhàn)時局的馬相伯,邁入80歲大關,忽然滿腔憤慨都熄火了。他奔走多年,歷經(jīng)朝代更迭,傾盡全力為社會圖謀,卻沒見成效。于是,他干脆隱居起來,不問政事,不看時局,每日提筆練字。
未能等到抗日勝利的消息,抱憾而終
1930年,馬相伯90大壽時,學生們特意趕來,為恩師祝壽。于右任送聯(lián):“先生年百歲;世界一晨星?!睆堅獫事?lián):“博學多聞,澤寄象;修道益壽,眉梨耄鮐。”章太炎、胡適等人也送來壽幛。
沒過多久,“九一八”事變爆發(fā)。遙在1500公里外的南京,馬相伯輾轉難眠,起身來到桌前,撰寫了一篇2000余字的檄文,號召國人征討日寇。
十年飲冰,熱血難涼,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隱居十年,甚至“決心十年不看報”。但這一次,他發(fā)出最堅定的呼號:“對外必要不許吝惜一槍彈?!?/p>
著名抗日將領馬占山率部違抗軍令,在東北奮力殺敵。消息傳來,馬相伯慷慨激昂,諷刺國民政府:“中國睡獅,酷愛和平;馬占山一爪耳,似醒覺,似發(fā)動,全體國民與國民政府何時醒?何時動?”
他還公開演講直指蔣介石:“孟子云:‘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K身委員長就是皇帝,委員長做了許多年,失地也失了不少,難道委他的人民不應該有所表示么?”
蔣介石也奈何不了他,只能對于右任撒氣:“你的老師鬧得太厲害了,太不像話了!”
但當局軟弱,阻撓抗日,國民多看客,反應冷淡。于是馬相伯頻繁上廣播電臺演說,多達12次,這檔抗日演說節(jié)目竟是當時電臺收聽率最高的。他還走上街頭賣字。年事已高,不能久站,就由一人扶著他,一個字30大洋,一副對聯(lián)50大洋,就這樣一字一字賣夠了10萬大洋,全都捐獻給了前線抗日的將士。
后來,馬相伯對孫女馬玉章說:“爺爺一生以大公無私為人生宗旨,百年以來,一無所有,什么財產(chǎn)都沒有給你留下來呀!”他這一生的選擇,雖不后悔,但是對母親、妻兒、孫女都心懷歉疚。
1939年,馬相伯身體抱恙,在于右任的安排下赴越南休養(yǎng),度過了百歲壽辰。
國民政府稱他:“匪唯民族之英,抑亦國家之瑞。”
中共中央的賀電寫道:“茲值先生百齡大慶,國家之光,人類之瑞。謹率全體黨員遙祝并致賀忱。”
國共兩黨皆仰其高風——他一生數(shù)度毀家紓難,三辦學堂,視興邦為己任;辭世時,兩袖清風,仍覺對國家、對人民做得不夠,口中仍舊念著“消息、消息”。1939年11月4日凌晨,馬相伯未能等到抗日勝利的消息,抱憾而終。
馬相伯百歲壽辰時,《國際新聞》主編胡愈之去采訪他。面對烽煙四起,國破山河的中國,馬相伯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生:生活了100年,見證了這個國家民不聊生的100年;辦教育如同學狗叫,目的都在警醒世人,他內(nèi)心百感交集,突然泣不成聲:“我是一條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臨終前,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并未死在祖國,而是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責編/陳小婷 來源/《馬相伯畫傳》,戴曉明/文,《連環(huán)畫報》2018年第5期;《馬相伯與洋務運動》,金燕/文,《蘭臺世界》2010年第3期;《復旦創(chuàng)辦人——馬相伯》,柳浪/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