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絲絲
在新化,有一個地方叫紫鵲界。
紫鵲界是一個詩意浪漫的名字,總讓人聯(lián)想起鵲橋相會、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事實上,“紫鵲界”這個名字與牛郎織女無關(guān),這里更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云霧繚繞的山谷中,隱藏著大片大片的梯田,每逢日出霧散,陽光照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時有農(nóng)人驅(qū)牛耕作,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紫鵲界梯田起源于秦漢,盛于宋明兩代,已有2000余年歷史。苗瑤兩族是這個人間奇跡的始創(chuàng)者,它也是多民族數(shù)十代先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南方稻作文化遺存。宋人章惇在《開梅山》一詩中就寫道:“人家迤邐見板屋,火耕磽確多畬田。”
一塊塊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的梯田層層壘起,仿佛一道天梯從山腳通往天際。神奇的是,這里的梯田從未干涸過,即使山下大旱,這里也依然水聲潺潺。
水稻是紫鵲界梯田的靈魂。走進紫鵲界,仿佛走進了人類稻作文明的時空歷史隧道:當(dāng)紫鵲界第一位遙遠得看不清面影的先民,試探地從始祖母手中接過第一粒粳稻種播下時,他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已引領(lǐng)人類跨入了農(nóng)耕文明的門檻,迎來了梅山文化的第一縷曙光。其時,在我們這顆星球上,鋤聲還很脆弱,還很寥落,更多的是山風(fēng)凄厲,林濤陣陣,虎嘯獅吼,間或和著人類與猛獸的生死搏斗之音。只有在湖南澧縣城頭山、道縣玉蟾巖和洪江高廟的先民們,或前或后地遙相呼應(yīng),讓鋤聲悠揚地響徹在遠古的上空。
極富韻律的鋤聲延續(xù)到秦孝公時,一不小心便吸引住了其弟嬴季昌。他因與孝公政見不合,反對商鞅變法,為避追殺,隱名埋姓,以國為姓,改秦姓奉,舉家遷入了這片神奇的土地,與當(dāng)?shù)孛绗幭嗳谙嘤H,與世隔絕,世代農(nóng)耕,其樂融融。直至今天,紫鵲界梯田依舊凸顯著稻作文化的原始特征。湖南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譽,乾隆時期就流傳出“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諺。
紫鵲界梯田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純巖隙水自流灌溉的梯田,加上與這里得天獨厚的植被、土壤、陽光的最佳組合,于是養(yǎng)育出了久負盛名的“黑香米”,“黑香米”后來又有了“藥米”“長壽米””黑貢米”“黑珍珠”之美譽。
作為稻作文化的一朵奇葩,紫鵲界貢米跨越古今隧道,見證千年文化,留下許多傳奇故事。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派人遍訪靈丹圣草。臣子們來到紫鵲界奉家山,采集到了這種“黑香米”,秦始皇食用后覺得筋骨舒展、渾身是勁、不知饑餓,于是認定這種米就是一種“長生不老藥”,長期食用定能延年益壽,于是稱之為“長壽米”。后來乾隆皇帝下江南,聽了昔日傳說,又食用了“黑香米”后,便責(zé)成新化縣衙每年將此米進貢百擔(dān)作為皇宮口糧,此米日后又被稱為“黑貢米”。但因為產(chǎn)量極少,只能供皇家享用,于是“帝王專用,天下無雙”一時成為規(guī)制。時序更迭,天下滄海,如今“黑香米”早已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
紫鵲界最美的季節(jié)是夏秋兩季,陽光溫暖地照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層層稻浪由綠而黃,蜿蜒的田埂如同潮水澎湃,十分壯美。漫步紫鵲界,踩著歷史的琴弦,深吸一口稻香,你會感受到一份安靜的田園風(fēng)光:層層稻田、潺潺溪流、嗡嗡水車、裊裊炊煙……置身紫鵲界,你會覺得,哪怕是做一蔸稻禾也是幸福的?。ㄕ浴斗挤坪稀芬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