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盡①信《書》②,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③,取二三策④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⑤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⑥也?”
【注釋】
①盡:完全。 ②《書》:指《尚書》。③《武成》:尚書篇名,已亡佚。 ④策:竹簡。⑤伐:討伐。 ⑥杵:舂米的木棒。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所相信的只是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像周武王這樣天下最仁愛的人去討伐像商紂那樣最不仁的人,怎么會發(fā)生血流成河,連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的事情呢?”
【導讀】
孟子在這段話中談到讀書,他說書是應(yīng)該讀的,但是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故事】
按圖索驥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yōu)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后來,他根據(jù)自己豐富的識馬經(jīng)驗,專門寫了一本書,叫《相馬經(jīng)》。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參考。
伯樂有一個兒子,智商很低,但他也想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成為一名相馬專家。于是,他每天都捧著《相馬經(jīng)》研究來研究去,很想四處去找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jīng)》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庇谑牵麤Q定帶著書,到各地去找千里馬,試試自己的眼力。
他按照書上所描繪的圖形去找,找呀找呀,一連找了大半個月,結(jié)果一無所獲。他有一些泄氣了,沒精打采地在路上走著,忽然發(fā)現(xiàn)前面不遠處有一只癩蛤蟆。這只癩蛤蟆有高高隆起的額頭,大而有神的眼睛……
“??!這不就是父親書里寫的千里馬嗎?”他興奮極了,捧起這只癩蛤蟆,急忙往家里跑。
一進家門,他就大聲喊道:“父親,你看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只是他的蹄子有點小,可能無法背太重的東西!”
伯樂看著兒子捧著一只癩蛤蟆興高采烈的樣子,感到又好氣又好笑。
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有點笨,有點傻,因此并沒有責罵他的意思,只是笑著對他說:“哎呀!你找來的這匹馬太愛跳啦,我看你是沒辦法騎呀!”
(摘自《中華國學智慧經(jīng)典誦讀·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