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棄繁華的城市生活回到鄉(xiāng)鎮(zhèn)從事孝老敬老事業(yè),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和關懷,被老人譽為“好女兒”;她努力將敬老院變成老人安享晚年的溫馨家園,用人間至孝詮釋了“孝老敬老”的真諦和精髓。她,就是第六屆四川省道德模范、江油市義新敬老院院長張巧。
選擇:用青春許下千金諾言
“把環(huán)境美起來,把希望燃起來,把老人請回來”,她做到了。2011年底,23歲的張巧在家人的反對聲和眾人的質疑聲中,堅定地選擇參加江油市義新敬老院院長競聘。她以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思路、鄭重的承諾、滿腔的熱情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敬老院院長?;九c暮年如同天壤,卻融合成了她的人生追求。
初到敬老院,面對的是冷清、灰暗、雜亂的院落,以及存在不同程度身體、心理、智力、精神殘疾的31位“五保”老人。“我為什么來這里”“我能做什么”張巧內心也曾迷茫、惶恐,但她從沒想過退縮和放棄。她主動系統(tǒng)學習敬老院管理知識,到外地模范敬老院學習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摸索出了自己的管理思路——“四定管理模式”:定置管理、定期輪崗、定時評比、定職獎懲。該模式讓老人們發(fā)揮各自特長,從點滴生活中建立起深厚情感,找到自我價值,真正成為敬老院的主人。
她決心要把敬老院變成美好的大家庭,帶著老人們開始修整院子、栽種花草,用明媚鮮艷的圖畫裝飾全院里里外外。接著,她又陸續(xù)接回了39位散居的“五?!崩先?。曾兩次離開敬老院的龍仕貴老人感嘆道:“活了大半輩子,現(xiàn)在終于有家了,真好。”
堅守:用行動書寫孝親華章
“用五彩斑斕裝扮灰色暮年,用點滴情懷溫暖落日孤單,用無私大愛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她做到了。2013年的夏天,老人馮存才突發(fā)腦溢血,張巧和院內工作人員立即趕往醫(yī)院。雖多次聯(lián)系老人的親屬,但最后還是張巧陪著馮存才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皬堅洪L,我不想孤孤單單,不要把我埋在荒郊野嶺……”離世前,馮存才老人抓著張巧的手如此說。
這件事對張巧的觸動很大,自此她暗下決心:老人親屬們不給的,自己給;旁人不愿接受的,自己接受。于是,張巧在敬老院的閑置坡地上給離世老人又建了一個“家”,馮存才成為第一位搬進“新家”的老人。
“院長一職寄予了我太大的信任和責任,只有讓老人沒有孤獨感、冷落感和焦慮感,自己才是一個充滿幸福感的人!”這是張巧寫在工作筆記中的話,也是她用行動所踐行著的誓言。
信念:用責任踐行忠誠擔當
“他們現(xiàn)在過得很開心,但很多人幾乎從沒有走出過江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我的夢想是帶他們出去看看。”她做到了。2015年2月,張巧受邀帶領院內老人走上了浙江電視臺《中國夢想秀》的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一名80后年輕人的夢想、責任與擔當。
張巧的講述感動了在場的嘉賓和觀眾,但考慮到老人的健康與安全狀況,最終抱憾離場。不過張巧為老人圓夢的這份熱心和善良感動了《中國夢想秀》欄目,在節(jié)目錄制后的第二天,欄目組特意安排老人們游覽了西湖風景區(qū),實現(xiàn)了他們的夢想。61歲的劉平激動地說:“謝謝張巧娃,帶我們出去了一趟,上了電視、看了西湖,真是太幸福了!”
冬去春來,敬老院的老人走了一批又來一批,而一直不變的,是張巧愛老敬老的那份執(zhí)著,是賦予老人的深厚感情,是年輕向上的蓬勃朝氣,是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如果非要將責任和愛心稱出重量的話,張巧孱弱的雙肩就是一座山,一座承載愛心的博大脊梁。(供稿單位/江油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辦)(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