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落,又是一季,白雪一掃,又是一春。三月的春,伴隨著清新的雨,滴落在新生的桃的細細茸毛上,肥嫩的葉映著春的柔光,顯得格外神氣。春桃綴在枝頭,鮮嫩的色彩惹得人嘴饞,望著這桃兒,不禁想起我家的那棵晚桃樹。
那是怎樣的一棵樹??!烏黑、盤屈的枝干,四散、斜逸的枝丫。她安靜地坐落在我家的小院里,生根、長大。樹根四周砌了一圈小土堆,泥土黝黑、潮濕,泥土邊上鋪有一層石塊,供家人踩踏、休息。小院里散養(yǎng)著一些家禽,每當陰雨天,它們就飛上桃樹的枝干,躲進桃樹茂密的綠漿枝葉里。清晨,頂著紅冠的雄雞飛上枝頭嗚叫,有種“雞鳴桑樹顛”的錯覺。
這是一棵晚桃樹,每逢陽春三月,群芬爭艷的日子,它總是孤傲地含著綠意,斂著花苞,急得人心癢癢的,只恨不能用手掰開她的花瓣。而當別的桃花都被春風吹落了,她才遲遲地開了花,但這花,卻開得甚艷、甚歡,不像別的桃花三三兩兩,她在晚春里開得熱烈、奔放。甚至有的枝丫還伸到院外,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像空中的煙火—樣,這份晚到的春意來得快,去得也快,那花只開了兩周,花香便散盡了。昨夜還是滿園的春色,次日,就只剩遍地被打落的殷紅花瓣了,再看枝頭,在蔥蘢綠意之間,已綴上了小小果實的芽。再過幾日想必晚桃就出生了吧。一簇簇,一個個,掛在青蔥枝頭,壓彎高高的樹梢,再任由春雨洗滌,春風吹拂,藏起香甜的春的味道。
那桃花,是美麗的;那果肉,是香甜的。只可惜,前些年,那棵晚桃被人砍去了大部分枝干。我現(xiàn)在還依稀記得那桃樹的模樣,歷經了數(shù)十年的風雨,晚開了數(shù)十年的桃花,晚結了數(shù)十年的果子。如今,只剩下稀疏、禿著的—點枝干,再沒有了當年的春意與清香,再看不到伸出小院外的桃花了’再嘗不到浸透著春雨的果肉了……
如今,又到花紅柳綠時,我時常會看著她殘存的枝干,回想她當年的清秀模樣,遙想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
老師點評:
這是班上以“又到花紅柳綠時”為主題的周記佳作。這一期的周記,總體要求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汪勇科同學很好地達到了這個要求。他以細膩的筆觸,對記憶中“我家的那棵晚桃樹”的枝條、花朵、果實精雕細琢,刻畫出它們在“晚春”中的動人成長過程及美麗的形態(tài)變化,與現(xiàn)實中這棵桃樹“被人砍去了大部分枝干”情形對比,抒發(fā)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向往,以及對逝去的美好的留戀和悵惘,略近于《雨巷》作者那種迷茫感傷之情。
這種情感,還隱約來自現(xiàn)實中作者的家鄉(xiāng)逐漸“被城市化”(師生們所處的鄉(xiāng)村區(qū)域,正在快速建設一座現(xiàn)代化的“空港新城”),原有的鄉(xiāng)村原生景觀即將永遠消失,伴隨的鄉(xiāng)情,化成了這縷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當然,作者如果在這方面挖掘得再深一點,寫得更豐富一些,這篇周記會更有深度,更有現(xiàn)實社會意義。
(指導老師: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