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雜志上登了兩幅漫畫,一幅在封面,一幅在正文。
封面的這幅叫《巧嘴媳婦勤快娘》,內容是:某位老太太正在廚房里滿頭大汗地炒菜,四個媳婦走進廚房,有鼓掌的,有豎起大拇指的,有說“媽做菜真香”“真香”的,就是沒有一個人走上前去將老人替下來。
正文的那幅名為《母親的無奈》,是附在一篇叫《父母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的文章里,屬于插圖性質。畫中一個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女兒先表態(tài):“兒子養(yǎng)!”老大的媳婦立即聲明:“我窮?。 崩洗蠼舆^話頭:“老二養(yǎng)!”老二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臉對著墻壁,毫不猶豫地回應:“老大養(yǎng)!”
這兩幅漫畫不是同一個作者創(chuàng)作的,我們卻很可以將它們視作一個整體。
中國式父母的無私是全球聞名的,他們勤快、克己、對兒女的愛沒有一點保留,許多時候還將這種愛輻射到了擬血緣的媳婦、女婿身上。就說《巧嘴媳婦勤快娘》中的老太太吧,兒媳這么多,難道就沒有一個可以幫自己做事的嗎?可她老人家寧可累著自己,也不愿意讓媳婦們辛苦,這是一種怎樣的善良啊!我敢肯定,漫畫中這樣的婆婆,在中國絕對是多數(shù)而非少數(shù)。她們明白一個道理:愛兒子,就要愛媳婦,否則,兒子會夾在父母與妻子中間不好做人。而父母之愛的顯性表現(xiàn)之一是:讓晚輩回家之后什么事也不操心,吃好喝好,臨走還大包小包地提上些土特產。
兒女對父母的愛似乎沒有那么對等。大多數(shù)兒女自然不會像《母親的無奈》中的兒女、媳婦那樣冷漠無情,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忙著自己的事,很少陪伴父母;父母生活發(fā)生困難,未能做到第一時間送錢送物,似乎也不罕見。至于父母問我們一件事,回答時口氣不好,父母生病,照顧時缺少耐心,就更多了。
上行親情與下行親情出現(xiàn)差異,當然有生理的因素。兒女是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母天然地將兒女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父母只是兒女的來處,兒女很難對父母作同樣的推想。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如今的年輕人生存壓力也比較大,工作是其衣食之源,他們必須努力;交際是其人脈的支撐,他們必須顧及:孩子是父母最后的“江山”,他們必須花精力。這個重要那個必要,留給父母的時間與精力也就非常有限。然而,有一點,我們也不可否定:相當數(shù)量的兒女、媳婦、女婿是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對待父母(公婆、岳父母)的。他們的小九九是:我已經(jīng)可以獨立生存了,我的孩子也已慢慢長大,老人對于我不再是“資源”,而成了“負擔”,能少管就少管。
善待父母,是人之為人的底線。首先它有關孝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強調子女對父母的責任,“父母在,不遠游”“子孝父心寬”等老話,都是這種觀念的注腳。父母善待你,使你順利地長大,讀了書,有了在人生天空獨自飛翔的能力,你心里裝著一點父母,有好吃、好玩的想著他們,在其遇到難處時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幫,其實也是一種本分。
每個人都會做父母,我們對父母怎樣,孩子以后就可能對你怎樣。善待父母,實際上也等于在教育孩子,我老了你也得這樣待我,讓我活得有愛有尊嚴,它等于給未來的自己買一份親情方面的保險。言傳身教,身教永遠第一。
上述漫畫,是另類的親情教科書。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