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白曉東有幅漫畫,頗耐思考。漫畫上一個背著大大行李包的人沿著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向前飛奔,后面幾個人張著圓成了飯碗般的嘴巴,似乎在喊著什么。漫畫下邊的文字云:“當你走一條自己的路時,人們往往說你走錯了?!?/p>
人自然不能完全不在乎“人們說”。比如,你替公家管錢,卻挪用它來給自己炒股,相熟的朋友提醒你趕快還回去,并報告單位領導,爭取寬大處理,這樣的“人們說”一定要聽。再比如,你老家有一座民辦鋼鐵廠,設備齊全,手續(xù)正規(guī),點火即可生產,老板想將其出讓,你躍躍欲試,但你們那個地方既不產礦石,交通條件也不怎么好,同學勸你慎重考慮,此類“人們說”,你也不能當耳邊風。
但生活中確實有大量的“人們說”可以置之腦后。朋友在大學時就是有名的校園詩人,在許多報刊都發(fā)表過詩歌,中間一些年,因故停止了寫作。33歲的時候,他準備重拾這個愛好。由于他所在的大學不將發(fā)表的文學作品視作科研成果,周圍的人認為他腦子進了水。如今20多年過去,朋友雖然沒有做上教授,在文學上卻頗有聲名: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了數(shù)百萬字,通過走市場的方式出版了數(shù)本文學著作,有的還反復重印。齊白石當年以雕花木匠的身份,想專職畫畫,并以此養(yǎng)家時,遭到許多人反對,然而,他不管不顧地去做了,最后成了中國當代最杰出的國畫大師之一。假若齊白石沒有主見(還要有才華),聽從別人的話,他說不定永遠只是湘潭鄉(xiāng)下一個小小的雕花木匠,其名字連《湘潭縣志》都找不到。
在我看來,一個人邁出生命的步履時,只要無關公序良俗,沒有蔑視起碼的常識,就不必太在乎別人如何說,而要格外重視自己怎樣想?!叭藗冋f”反映的是別人的觀念和閱歷,這種觀念、閱歷也許對他自己有用,對你未必適合。而我們通過靜思默想作出的決斷,往往會考慮自己面臨的情勢、個人的潛力、能否長久堅持等等東西。換句話說,與局外人相比,你對自己的了解更確切、更充分,也更接地氣。
選擇意味著責任,選擇的大小意味著責任的重輕。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有無數(shù)的人代你拿主意,卻很難有人在你遭遇重大失敗之后說一聲“一切都是我的錯”,將責任攬過來。你沒有主見,過分計較“人們說”,你犯錯的可能性就會變大,最后自然會承擔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損失。你有獨立精神,遇事自己拿主意,一旦覺得正確,就堅持走下去,成功的概率會相對增大。退一萬步說,就算失敗了,需要承擔種種后果,你也容易想通,不會怨天尤人。
有人也許會說:人不能自我孤立啊,別人主動給你建議,你不聽從,人際關系就會弄壞。對這樣的見解我真不敢茍同。人與人相處,必須擁有這樣的理念:已之所欲,勿施于人。如果某個人交朋友,總要看朋友是否聽自己的話、做自己的跟班,我們最好趁早遠離,免得禍及自身。
懂得了照顧自己的心靈,將“自己想”放到“人們說”之上,我們才可稱得上是一個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