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榮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边@是總結(jié)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抱負與歷史擔當后,得出的精辟論斷。任弼時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他由熱愛祖國、崇尚民主、反對外族侵略,迅速成長為自覺的、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終生為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奮斗不已?;仡櫵某跣穆罚粌H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任弼時革命功勛與高尚品格的了解,也有助于增強我們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怎樣找到自己的初心與使命,并以此為動力激勵自己不斷前進的認識,進而更自覺地踐行這個初心和使命。
任弼時走上革命路,始于愛國。任弼時愛國,起初是受到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外族侵凌的刺激,以及新思潮、新觀念的啟迪。
他的家鄉(xiāng)湖南湘陰縣塾塘鄉(xiāng)唐家橋,風光秀麗、交通便利、信息暢通,有愛國詩人屈原的諸多遺跡,有北宋名相范仲淹題記的岳陽樓,有千帆競發(fā)的汨羅江,有奔騰東去的長江。他的家庭堪稱書香門第,父輩中不乏知識分子。其父任裕道思想開明、性情溫和、教子有方。任弼時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描紅識字、繪畫刻章,給他講屈原憂國憂民、岳飛精忠報國、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任弼時就在如此美好動人的自然和歷史文化熏陶下,開始啟蒙。
有了這樣的童子功,小小年紀的任弼時養(yǎng)成了勤讀善思的良好習慣。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爭民權、謀自立、興科學、辦實業(yè)的風氣吹遍三湘大地,新學深入民間,民主主義思想滲入課堂。任弼時很快接受了這些新觀念的洗禮,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小學初級階段的作文中,他表示要效法孔子以教人求治國,要自立以“有益于世”,認為“若一家能自立,則保一家。由家而縣,由縣而省,由省而國”。他從“國藉人而成立,人藉國而保存”的事實出發(fā),指出“人必有愛國之心”,而“愛國必先合群,合群必先愛群”。若無愛群心,“必每受外人之壓制”,這也是造成吾國之弱的重要原因。
顯然,任弼時在這里所說的“愛群”,實即團結(jié)之意。而欲“結(jié)大團體”以成大事,還當秉持儒家崇尚禮讓之傳統(tǒng),如昔人富弼“識量過人,不好計較”。不得不說,任弼時終生看重革命隊伍的團結(jié),自覺維護黨的團結(jié),實在是由來有自。
為著愛國、富國、強國,少年任弼時還從他所受的教育、所經(jīng)的事出發(fā),提出了雖嫌稚嫩卻不乏熱情的見解。如民生在勤,各行各業(yè)都勤勞,國貨便充盈;“均用本國之貨以挽回利權,則民生何至日艱矣”,“不用外貨,亦愛國之一法”。為強身益智而利國,人人“宜注意潔凈之道”,宜“閱報以廣其益”,“人皆宜學,學尤宜勤”。“凡人之生無論士、農(nóng)、工、商皆以勤儉為貴”。在國勢日弱、人民日艱,而外侮因之以起形勢下,“各學?;虺鞘兄卸嘣O有儲金救國會,吾人凡妄費用之錢儲之以救國”,能收兩利之益,等等。
1915年夏,任弼時初小畢業(yè),來到湖南省城長沙,至一師附小就讀高小課程,由此眼界大開、見識日增,愛國之心日熾。次年9月,他以人民宜有愛國心,提出國民義務有三:一曰服兵役,“以免外國侵奪也”;二曰務教育,“以啟迪智能也”;三曰定法律,“以維秩序也”。“其關系尤大者,則法律也”。這些見解就明顯高于他此前的認識。
1916年,他耳聞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以及天津的老西開事件、吉林的鄭家屯事件等內(nèi)憂外患消息,心靈受到強烈刺激。因而當他親身參加蔡鍔的追悼會后,情不自禁地盛贊蔡鍔為“鏟除帝制恢復共和”起義云南的“意氣之盛”,呼吁國人值此國難當頭之際,應“急起直追,繼公之志”。當他了解到列強恣意“掠我土毛,腥我天地,金甌之國家,遂成破碎之山河”的痛史后,民族自尊心被深深傷害:“如烈火之燒心,眾鏑之叢體,芒刺之負背?!睘閲覟槊褡逵?,他發(fā)出了“若能時存臥薪嘗膽之念,勵精圖治,何患收回割讓之地不能乎”的吶喊。
少年任弼時不僅看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侵略,帶給中國的危害,而且警惕著他們的經(jīng)濟滲透可能帶給中國的傷害。1917年夏,任弼時在一篇作文中寫到日本在湖南開設銀行一事指出,這是日本乘中國內(nèi)亂而為,“以為吸收我國銀錢之用”?!叭艉香y錢為其所吸收,則全省財政完全操于日人之手”,“物價之貴賤、匯水之漲落,皆可以操縱之。而他日迫我兌現(xiàn),則尤為國存亡之一端也”。想想真是“可悲也哉”。這是何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偃缛五鰰r沒有深切強烈的愛國情懷,他斷然不可能在13歲的年紀發(fā)出這樣的憂慮。
另一方面,任弼時從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的邏輯出發(fā),認為民生問題實關國計,愛國理當愛其民、安其民、富其民。1918年,他在論稅的一篇作文中,就我國稅輕而民困,外國稅重而民安的事實詰問其故。他的看法是:“我國取之于民不能用之于民以生利,外國取之于民而能用之民以生利?!泵靼琢诉@個道理,“則今之理財者欲求歲入之增進,當自為民生利始”。一個小學生能如此關注社會經(jīng)濟生活,思考國計民生問題,而且充滿現(xiàn)代意識,足見其愛國至真。寫于同年的另一篇議論社會狀況的作文,一樣流露了任弼時對人民生計的關心,對社會發(fā)展的關注。文章談到當時湘省人民生計艱難、商務恐慌,其原因“不外金融枯滯、交通不便之故耳”。倘若不謀救濟之法,“則人民將無謀生之術。既不能謀生,則亂者必起”。然則如何救濟?任弼時認為:“整頓金融,即可安民;停止戰(zhàn)事,便利輸運,商務自旺。”如此全省的市場就會恢復到原來的繁盛局面。
關于救濟由于戰(zhàn)亂和經(jīng)濟衰退而造成的貧民問題,任弼時還有更深入的思考。他在《擬籌救濟貧民策》的作文中寫道:“救濟之策如何?非特以米與之,以衣濟之也。其最善者在多設工場工藝別類。如機織縫紉令女子習之,木竹金工等令男子習之。其他如藝徒學校、采礦等均為救濟之善法也。照此行之,則貧民受賜者多矣!”這種積極救濟法,正合古之“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意,又即近代“以工代賑”。它立足于發(fā)展生產(chǎn)、擴大就業(yè),來解決人民生計,于國于民都有利。
1918年夏,他即將高小畢業(yè),有感于斯時國力積弱,“戰(zhàn)不能,不戰(zhàn)不能”,遂萌生工業(yè)救國之志:“志習工業(yè),以圖工業(yè)振興,改良制造,堅持不變,庶可達其所向乎。”盡管此后不久,他因改走社會革命道路而放棄此念,但他矢志為國家為民族的心則始終如一。
從上述思想來看,少年任弼時已經(jīng)具有相當熾熱且深厚的愛國憂民、救亡圖存的情懷,是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陀^地說,有這等理想抱負,這在他的同時代人中已屬翹楚。不過它們畢竟還比較朦朧、籠統(tǒng),尤其是僅靠他提出的想法、做法,難以實現(xiàn)。否則,此前諸多有這等理想抱負的仁人志士,早已大功告成。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不能不看到任弼時這時的理想抱負,與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找到適當?shù)耐緩?,兩者就會融合一起?h3>二
少年任弼時的理想抱負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很快跟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融為一體,是在他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投身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以后。
1917年爆發(fā)的俄國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nóng)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chǎn)階級及一切被剝削被壓迫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具有別的種種學說、思潮無可比擬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它很快就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并通過各種途徑廣為傳播。陳獨秀等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及其他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進步書刊,在這方面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任弼時就受過其影響,影響所及是他最終選擇了以社會革命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
1919年在北京爆發(fā)的五四愛國運動,得到了湖南學界的積極響應。時在長沙長郡中學讀書的任弼時,作為學校代表參加了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的工作,曾帶領宣傳團回湘陰老家宣傳反帝,組織國貨販賣團推銷國貨、查處日貨,從而開啟了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指點江山、針砭時弊到投身實際斗爭的歷程。
1920年暑假期間,任弼時和同班同學肖勁光為找尋一條既能謀生、又能實現(xiàn)改造社會的理想抱負的道路,加入了長沙的俄羅斯研究會。不久,又由新民學會介紹,來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上海外國語學社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舉辦的,學員除學習俄語外,也學習《共產(chǎn)黨宣言》和社會科學知識。任弼時在這里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革命的啟蒙,并被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吸收為第一批團員。從種種探索和比較中,任弼時認準改造社會的理論和方向,決心前往蘇俄求取真經(jīng)。
1921年5月,他在赴蘇俄學習前夕,給父親任裕道寫了封信。信中表達了他對父親“謀事上海”的勸告難以服從的愧疚;抒發(fā)了“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況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達此便算成功”的豪情壯志與歷史擔當。信中雖然沒有對“大福家世界”做出解釋,我們卻不難從任弼時此前的言論思想推斷,那必定是個不受外族欺凌,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有事做有飯吃,幼有所學、老有所養(yǎng)的美好社會。難能可貴的是,他把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社會的責任,放到了他們那一輩青年人肩上,并且認為這也是他們那一輩青年人的希望所在、成功所在。如此對理想抱負的深刻認識,是他前所未有的。可見他經(jīng)歷五四運動、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后,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有歷史使命感。
1921年7月9日,經(jīng)過長途跋涉,任弼時來到了莫斯科,8月3日進入東方大學學習。期間,他被安排列席共產(chǎn)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得以聆聽大會名譽主席列寧的演講。列寧指出,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在歐洲各國處于暫時低潮時,革命黨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爭取群眾,要加強群眾工作,消除社會民主黨的影響,采取人民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法和策略,把發(fā)動群眾開展日常的經(jīng)濟斗爭和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政治斗爭結(jié)合起來。為此,列寧提出了“到群眾中去”的口號。列寧的演講,給初到莫斯科的任弼時等中國青年革命者,上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首堂政治課。
給任弼時留下難忘印象的,還有列寧最后一次在共產(chǎn)國際代表大會上講的一段話:“要真正理解革命工作的組織、結(jié)構(gòu)、方法和內(nèi)容。如果這一點做到了,我深信,世界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之好的?!绷袑幍纳鲜鲞z教,被任弼時終生銘記在心、運用于行。這應該是任弼時此后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總是那么重視群眾工作和黨的建設的原因之一。
任弼時在東方大學學習和工作了兩年多,并在進入東大的第二年就轉(zhuǎn)為中共正式黨員。兩年多里,他較為系統(tǒng)地閱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擴大了政治視野,開始把中國的革命和遠東的以至于世界各國的革命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觀察與思考。從而使他對愿意為之獻身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為科學、更加精當?shù)恼J識與把握;對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使命、個人擔當,認識更深刻、更堅定。1924年7月下旬,任弼時離開莫斯科回國,行前他敬謁了列寧墓。在紅場上,他的遠房兄弟、東方大學同學任作民問他:“你已經(jīng)決定把一生獻給革命事業(yè)了嗎?”任弼時明確地答道:“決定了!”這一聲“決定了”,是他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自覺融入共產(chǎn)黨人集體的初心和使命中的開始。
回國后,任弼時在一個個工作崗位上,一個個領導集體中,越來越自覺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認識世界、剖析社會,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在不同的革命階段提出不同的方針、政策、策略,團結(jié)大多數(shù),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孤立、打擊反動勢力,爭取一個個革命目標的實現(xiàn)。與此同時,他致力于黨的建設,使黨時刻和人民群眾在一起,不斷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而這樣做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1928年1月,針對大革命失敗后黨內(nèi)急于通過暴動奪取政權、推動革命的情緒,時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任弼時提出警告:假如不顧暴動的條件,不論成敗如何而貿(mào)然發(fā)動暴動,便是冒險主義;由此引起無產(chǎn)階級及暴動民眾的極大犧牲,就等于革命的罪過!他指出,為了創(chuàng)造暴動的主要條件——發(fā)動群眾,就要做好暴動以前最艱苦的群眾工作。群眾工作的目標是使群眾能夠了解黨的策略,有奪取政權的認識,并具有高度的組織力量。然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卻不能滿足于宣傳與鼓動,“而須使群眾從本身利益(階級利益)的爭斗中,去了解去認識,進而去組織自己,去培養(yǎng)暴動的意識”。為此,每個共產(chǎn)黨員和青年團員,每個黨和團的工廠與鄉(xiāng)村支部,“應當時刻注意自己周圍的群眾,應當很詳細地去調(diào)查研究群眾生活,替他們(就是替自己)提出很實際的極切身的要求,領導他們?yōu)檫@些要求而爭斗”。
任弼時這番對于暴動問題的意見,充滿對人民負責的使命感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它出現(xiàn)在黨內(nèi)“左”傾思潮高漲之時,顯得特別清醒而可貴。
任弼時還從改善黨和政府工作方式,學習領導群眾的藝術的角度,強調(diào)黨和政府要“去了解群眾中一些實際問題而給以適當?shù)募皶r的處置,滿足群眾的要求”。只要“能夠從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兼顧群眾的習慣,大膽并細心地在生產(chǎn)事業(yè)中發(fā)揮大家的創(chuàng)造性,那就可以逐漸培養(yǎng)出一種新的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在談到共產(chǎn)黨員向群眾學習,是有關黨員有無群眾觀念及黨性純否的問題時,他進一步強調(diào):“我們在一切工作中,都要從照顧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從照顧群眾的經(jīng)驗出發(fā),從依靠群眾的力量出發(fā)?!?/p>
值得指出的是,任弼時認為共產(chǎn)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群眾“很實際的極切身的要求”,即眼前利益;滿足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統(tǒng)治,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他有更深遠的眼光、更宏偉的設想。全國解放前夕,他就指出:我們雖然接近于全國的勝利,然而要使中國達到完全的獨立自主,還需要我們極為重大而艱苦的努力。“一個革命的政黨,如果只會破壞舊的,而不會建設新的,確實使人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比以前在舊社會里要過得好一些的生活,那人民會由不滿而反對它的,而它終于要走向失敗。因此,要認識在全國獲得勝利之后,還必須以同過去一樣的努力,保持那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的作風,要準備節(jié)省每一個銅板去為新社會經(jīng)濟的建設而積累一分力量。只有這樣,再努力十年到十五年,那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勝利是最終地鞏固起來了,那時我們有可能和人民一道,過著更加充裕更加文明的生活?!?/p>
任弼時的這番話,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對共產(chǎn)黨人應當如何不忘初心、繼續(xù)奮斗、不辱使命的期許。在這個問題上,他終生堪稱時代楷模。他的革命意志、堅強黨性、大局意識、開拓氣魄,他的群眾觀念、工作作風、吃苦精神、無私品格,體現(xiàn)著共產(chǎn)黨人堅守初心、完成使命的歷史擔當,永遠值得后來者繼承發(fā)揚。
(責任編輯:楊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