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京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街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由公共汽車、少量出租車以及大量的人力三輪車組成。公共汽車的數量和線路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做不到相互銜接、通達四方。特別是在國家汽油、柴油都十分匱乏的年代,每輛公共汽車的車頂上都頂著一個巨大的煤氣包,這給所有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年出租車的數量極少,且費用較高,人們除非家里有了大事、急事,一般是不會考慮打出租車的。印象中,倒是可達各處街巷、胡同的人力三輪車為出行提供了不少方便。比如晚上看完電影回家、去火車站接朋友等,只需招招手即可上車,省去了不少麻煩。
在那個年代,人們出行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上街購物、去公園和影院,大都是走著來回。單位活動、學校春游,也大都是排好隊集體步行。人們互相問候時,常會打趣地說:“就這么‘腿兒’著來的?”“不,坐11路(指兩條腿)車來的!”
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常帶著我們兄妹外出,去東單體育場看雜技表演,去動物園觀賞動物,去北海公園劃船……這些地方離家并不近,如今開車去也要半個小時,但那會兒往返都是走路,最多推上家里的兒童小竹車,誰走累了就坐上去歇歇?,F(xiàn)在想想,雖然辛苦,卻也鍛煉了身體,現(xiàn)在的孩子很少能有那種體會了。
說來,百姓出行最實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數自行車了。現(xiàn)在自行車隨處可見,但在那時,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已是相當自豪了。我家最早的那輛自行車是父親從單位清倉處理的一批物資中以幾十元價格買來的德國產倒輪閘自行車。那輛車,父親一騎就是幾十年。
因為母親坐公交車暈車,所以每次外出時,都是父親騎車帶著母親去。最遠的一次,竟然騎到了遠郊昌平縣城東關的叔叔家。幾十公里的郊區(qū)公路,路況不好,一個人騎行已屬不易,再帶個人,這得需要多大的體力和勇氣?想想都佩服。
長大一些,我也開始學騎車了,用的就是家里那輛“倒輪閘”。所謂倒輪閘,顧名思義,即車子正常行駛時,腳鐙子只能往前蹬,往后蹬即是剎車,可以使車子原地停住。由于我當時個子小,跨在自行車大梁上學騎車,免不了要倒半輪,所以車子常常猛然剎住,為此我沒少挨摔。
此后幾十年,自行車常伴我左右,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初中畢業(yè)分配到工廠后,車間里的一幫小青年每逢星期四休息就約著一起騎車出游。香山、植物園、櫻桃溝、八大處、八一湖、什剎海等處,都曾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
騎車穿行在寒來暑往的漫漫歲月里,自行車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臍g樂與艱辛。20世紀70年代,我騎車帶母親逛街、看戲;80年代,從戀愛到婚后,我和愛人騎著自行車去公園、劇場、展覽館以及走親訪友;八九十年代,女兒又在我的自行車后座上度過了一段艱苦而快樂的難忘時光……
20世紀90年代是出租車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期。那時,北京滿大街跑著一種黃色的出租面包車,簡稱“面的”,起步價10元10公里。在北京城區(qū)辦事,這個里程基本上夠用了。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漸漸有了出門打車的習慣。
近幾年流行的網約車更是打開了我們這代人的視野。出行還能這么便利,這在之前人們想都不敢想。父親住在一條小路的盡頭,過去我們帶他看病,得先派人去路口攔車,攔到了出租車再往家里打電話。冬天天氣不好時,常常在路口等上20分鐘也沒有空車。如今,女兒在手機上點幾下,就會有車開到小區(qū)門口來接,仿佛每家人都有了自己的司機。路邊站著一排人搶著打車的景象,又要成為老皇歷了。
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交通出行也越來越方便。交通工具的變遷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步,也記錄了幾代人的拼搏與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