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藏族,至少身份證上是。
因為母親是藏族,因此我也有了藏族的血液,但這種血液隨著環(huán)境、時間的推移已是沒有了最初的模樣。雖然極喜歡喝酥油茶,喜歡吃糌粑,但這一切并不代表我除了有藏族的血統(tǒng)外,還有什么地方可以和藏民族有著關(guān)聯(lián)。
因為不會說藏語,不懂藏族禮儀,因此我也困惑自己究竟是不是藏族。實際上,我爺爺是漢族,我奶奶是土族,母親是藏族。所以我具有多民族血統(tǒng),我自嘲地向朋友說:看上去,我一個人就能做到民族大團結(jié)。
所以,有時候面對民族問題,我只能笑。雨果說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表情;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都說微笑是世上最好的語言,我便嘗試使用。
在玉樹,微笑很管用。
對玉樹的了解,大概要從那場毫無征兆的地震說起,電視鏡頭里看到八方支援,不同的面孔匯集在起初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營救,重建,恢復美好,欣欣向榮。人們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人們在新建的廣場上跳起鍋莊,看到漫山的云朵和花兒,還有滿山的牛羊,還有藏羚羊,還有雪豹,還有賽馬會,還有爽朗的笑聲……
若非親臨這片土地,所有想象也只是想象。無異于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模糊而遙遠。于是,跟著“深扎”的隊伍,從西寧出發(fā),一小時后從三萬英尺的距離降落在海拔3950米的巴塘機場??吹降却丫玫男δ樅蜐嵃椎墓_。
當飛機還在玉樹上空盤旋時,我便看見聳立在玉樹大地上的連綿高山,山的頂端還有未消融的雪線,山與山之間有著密集而綿延的河流,如果山峰高聳的脊梁像極了康巴漢子輪廓分明的面容,流水則像極了康巴女人親切的微笑。俯視地面,云在空中游走,輕薄如羽毛,又從遠處成群結(jié)隊歸來,卷起千堆雪。
美好如想象。
而在玉樹短短幾天時間里,更是感受到這片美麗厚重土地上的歌舞魅力,感受康巴民族的熱情,感受濃郁的藏族文化氛圍。尤其,豐饒土地上盛開的民族團結(jié)之花更是印象深刻。
我在玉樹地震紀念館看到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看到黑板上剛勁有力的粉筆字: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吹降卣鸺o念碑上那些在地震中獻出生命的英雄們的姓名,有藏族的朋友,也有漢族的朋友,還有別的少數(shù)民族朋友??吹綁Ρ谏蠑z影作品拼成大大的“愛”字,詩人那薩在她的朋友圈里說:你看到的,就是我想說的??吹阶鎳拿姘朔皆ǖ慕ㄖ镌诟蓛舻慕质袡北洒[次。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聚集在玉樹,說著全國各地的方言。
玉樹的陽光傾城而下,草木葳蕤,牛羊大快朵頤,大地生機勃勃。
在雜多縣《雜曲河》雜志審讀會上,玉樹軍分區(qū)的代表專程趕來為我們獻上哈達。屹立在高原上的軍人在風雨里忍辱負重,砥礪前行。在保家衛(wèi)國、負責社會安定的同時又服務(wù)于人民,他們不懈奉獻,因此,“金珠瑪米”深得人心,是高原上最親和的一抹松枝綠。從江南縣返回途中看到沿途醒目的征兵標語:“有為青年立志從軍固國防,熱血男兒精誠鑄長城。”“經(jīng)濟發(fā)展不忘國防建設(shè),安居樂業(yè)不忘報效祖國。”知道在未來不多時,就會有許多藏族熱血男兒走進軍營,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
在通天河畔沿著文成公主走過的路跡前行,司機師傅將車在懸崖和峭壁之間開得穩(wěn)穩(wěn)當當,恍然看見公主的大隊人馬正從遠方趕來,浩浩蕩蕩經(jīng)過此地。公主面容祥和,神色平靜,她對前方所要到達的地方充滿希望。從那時起,民族團結(jié)花的種子就在這片肥沃又神奇的土地上撒播。旁邊的峭壁上有著模糊的巖畫,隱隱約約似是公主的眉眼。站在旁邊的尼瑪大叔手指著旁邊的白塔解釋,民間傳說這座白塔是屬于公主的,他非常相信這個民間傳說,因為這座白塔有別于藏區(qū)另外的白塔。尼瑪大叔說此話的時候神情深情,言語綿長。白塔周圍掛著經(jīng)幡,在微風中獵獵作響,似是在用另一種語言訴說過往中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友好交往。多年之后,這里依然存在著美好傳說,在藏族文化里也有了白度母之說。在文成公主廟里,神情肅穆的僧侶說著流利的漢語,閑暇之余大聲誦經(jīng),將石壁底下流出的清水潑灑在每一位前來拜訪的友人身上,將美好祝福贈予他們,再微笑著揮手告別。
位于嘎朵覺悟神山之下的人文稱多,自古即為人員聚集商貿(mào)繁華之地,是康巴嘎域文化的發(fā)源地,在轄區(qū)總面積為1.53萬平方公里的稱多,常住人口有6.7萬,這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小城,有藏、漢、蒙古、回、撒拉等十多個民族,其中藏民族占總?cè)丝诘?8%,他們和平共處,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jié)、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guān)系,唱響“天地人和家鄉(xiāng)美,嘎域盛開團結(jié)花”主旋律。
出生在江漢平原而工作在這里的趙志華主任將民族團結(jié)的徽標笑容滿面地發(fā)放在一行人手中,美麗的藏族姑娘用流利的普通話講述這枚徽標的意義:在推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中,我們既要畫出最大同心圓,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jié)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又要沐浴在同一片藍天下,肩負起保護好“中華水塔”的神圣使命,讓我們的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人更美。
而在天藍草綠、水清人美的玉樹稱多涌現(xiàn)出一批民族團結(jié)的典型代表,比如“用自己的雙手還給草原一個潔凈的臉龐”的稱多縣珍秦鎮(zhèn)二村牧民才培;有忠誠守衛(wèi)“長江源頭第一橋”“長江源頭第一哨”的通天河民兵守橋班;有“不忘初心、發(fā)揮余熱、牢記使命、銘記黨恩”的稱多縣拉司通村原支部書記旦確;有“不忘初心用生命踐行當初的承諾”的稱多縣稱文鎮(zhèn)白龍村原第一書記索昂文保同志……
索昂文保由于理想信念堅定、工作責任心強,于2015年10月被組織選派到稱多縣稱文鎮(zhèn)白龍村擔任精準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自任職以來走遍白龍村所有的貧困戶,通過抓黨建促脫貧、辦實事促和諧,用真情打動百姓,用發(fā)展造福百姓,用行動贏得稱贊,用決心和耐心為白龍村的組織建設(shè)、精準脫貧、和諧穩(wěn)定等全面推進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2016年被稱多縣委授予“優(yōu)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從索昂文保駐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認真踐行“一線工作法”,走村入戶,與農(nóng)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畏艱辛,在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惡劣氣候中,始終堅守在扶貧第一線,與貧困群眾交心結(jié)友。在7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帶領(lǐng)村干部通過走訪、調(diào)查和座談等方式,完成了對全村331戶農(nóng)牧戶的調(diào)查,并做好了每戶的工作記錄,詳細了解貧困戶可支配性收入和各類支出以及財產(chǎn)、住房、上學、就業(yè)等牧戶生產(chǎn)生活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困難。同時,他還精準掌握了白龍村黨員、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僧尼等人群的基本情況,認真分析貧困戶生活現(xiàn)狀和致貧原因,找準了貧困戶致貧的根源,使幫扶工作有了精準詳實的基礎(chǔ)數(shù)據(jù),為“精準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不漏登一個、不錯登一個”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深入調(diào)研工作的基礎(chǔ)上,索昂文保認真履行精準扶貧工作的各項職責,發(fā)揮好第一書記的作用,深入牧戶準確填寫《駐村干部入戶調(diào)查工作記錄表》,詳細登記牧戶的姓名、家庭人口、住房情況、上學情況、從業(yè)情況、財產(chǎn)(牲畜)情況、致貧原因、主要需求等基本信息。徒步深入邊遠分散牧戶駐地入戶登記,實現(xiàn)了白龍村精準扶貧全覆蓋。同時,他要求住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必須簽字承諾,保障了登記工作的完整性、精準性、嚴肅性。通過申請、走訪、評議、公示、審核五個嚴格的精準扶貧識別工作程序,評選出了97戶286人的貧困戶,并建立健全了檔案。
索昂文保通過兢兢業(yè)業(yè)、腳踏實地的工作,使白龍村脫貧攻堅工作多次受到省州縣各級領(lǐng)導的充分肯定。而這一成績背后詮釋著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無私奉獻、身先士卒的高尚品質(zhì)。因為索昂文保同志身患糖尿病,加之長期奔波于脫貧一線,錯過了病情治療的最佳時機,最終因勞力過度、病情加重,于2017年10月28日在西寧搶救無效心腔猝死而去世。
在稱多,家喻戶曉的還有“愛國愛教之典范民族團結(jié)之楷?!钡姆Q多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卡登活佛的事跡。拉布寺活佛卡登仁波切5歲時被認證為卡登活佛的第四世的活佛轉(zhuǎn)世,隨后出家開始閉關(guān)直到23歲,出關(guān)后開始弘法度眾生??ǖ腔罘鹪皇腊喽U大師的親自接見,班禪大師贈送他四張?zhí)瓶ê鸵粡埌戳耸钟〉南嗥?,并鼓勵他為眾生服?wù),為國家的團結(jié)做貢獻。一直來以,卡登活佛以愛國愛教的理念自覺接受黨委領(lǐng)導和政府管理,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jié),維護社會穩(wěn)定,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yè),多次榮獲政府嘉獎。
卡登活佛是玉樹州有名的神醫(yī),他自學藏醫(yī)、藏藥多年,擅長治療疑難雜癥,許多病人在醫(yī)院治療無望的情況被他治好,每天請他看病的人很多,他為他們免費送藥,每年送出的藥費在8萬元以上。在他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會有許多老百姓排隊等侯?;罘鸷艽缺?,有時候因為來看病的人太多,他連飯都顧不上吃。也有的病人天不亮就從上百公里的地方慕名來找他,他也會像對待親人一樣給他們做飯。
卡登活佛善于把佛教教義和黨的有關(guān)政策聯(lián)系在一起,融會貫通。比如講到環(huán)保時他說,佛教講不能殺生,這個觀點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相一致。佛經(jīng)上講,萬物生靈,生生相息。這就是政府講的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33歲的活佛卡登,自從嘉央洛松尖措活佛在拉布寺種下第一棵白楊樹后,他也從未中斷過植樹造林的習慣。拉布寺所屬的教民們也始終保持了種樹的傳統(tǒng)。拉布寺現(xiàn)有林地五百多畝,四個林區(qū)都有專職的喇嘛護林員看護,管理很嚴。因此拉布寺便有了“綠色寶地”的美稱。
在卡登活佛引領(lǐng)下,拉布寺的佛事活動是文明健康的,無論是大型的講經(jīng)法會,還是小型的活動,均是有條不絮、依律依儀地進行。拉布寺的僧眾和信眾,學修純正的佛法,注重學修并舉,有目標、有階次,不斷開創(chuàng)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在近幾年的玉樹維穩(wěn)工作中,卡登活佛帶領(lǐng)全體僧人充分發(fā)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要求每名僧人做到“不聽謠、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參與”。
作為一名愛國宗教人士,卡登活佛在依靠黨、依靠政府的前提下,帶領(lǐng)身邊的僧侶、群眾跟緊黨政府的步伐,以自身優(yōu)良品德和修養(yǎng),教化和影響廣大信教群眾行善修行,他作為“愛國愛教,團結(jié)民族,積極為和諧社會奉獻的楷模”,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維穩(wěn)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偉岸的尼瑪才仁書記向我們講述有關(guān)元朝帝師(國師)噶·阿尼膽巴·貢噶扎巴(1230-1303)的故事。書記侃侃而談,如入無人之境。出生在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鄉(xiāng)上莊的嘎·阿尼膽巴因生性聰慧且好學善思,自幼接受教法熏陶,在拉薩和八思巴結(jié)下深厚友誼。八思巴在1264年返回西藏途中,經(jīng)玉樹丹瑪噶哇隆巴時,從印度返回故里的膽巴隆重迎接了八思巴一行,并懇請八思巴在此地弘傳薩迦教法。于是,在這里舉行了集結(jié)僧俗萬余人的盛大法會,由八思巴講經(jīng)說法,傳授灌頂。因而丹瑪噶哇隆巴改名為“稱多”,即現(xiàn)在的玉樹州稱多縣,意為萬人聚會之地。1267年膽巴返回稱多創(chuàng)建“尕藏班覺林”,俗稱尕藏寺,據(jù)說寺名由八思巴所賜,膽巴任住持。尕藏寺為安多境內(nèi)歷史最久、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薩迦派寺院。1268年八思巴回京都北京又經(jīng)過稱多時,賜給該寺院釋迦牟尼唐卡像一幅、蘭紙金銀字大藏經(jīng)一套、鎦金銅塔一座、九股金剛鈴杵一個,并親自向該寺頒賜藏、蒙古、漢幾種文字合璧的詔書,為寺院給予多種特權(quán)。
后因八思巴推薦,嘎·阿尼膽巴被忽必烈封為金剛上師,后又被封為國師。在漢文史資料中嘎·阿尼膽巴被稱阿元哥,在元廷多次參加或主持各種重大佛事活動。1303年夏,膽巴于上都(今內(nèi)蒙古多倫縣西北)圓寂,享年64歲。
膽巴終生弘揚佛法,在國內(nèi)外宗教界有顯赫地位和極大影響力,成為一代名僧。1955年,斯里蘭卡佛教信徒為紀念釋迦牟尼涅桀2500周年,發(fā)起編纂英文佛教百科全書,要求各國佛教界給予支持和合作,中國佛教協(xié)會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組織編寫的條目中,元代藏族僧人收有噶·阿尼膽巴、八思巴、布敦仁青朱3人。有關(guān)膽巴的詞條還收入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寫的《中國佛教》一書。自此,膽巴進入世界佛教名僧之列。
尼瑪才仁書記無不感慨地說,從過去到現(xiàn)在,雖然走過很多世紀,但他們一直都是鮮活的存在。如今,八思巴講經(jīng)臺和噶阿尼膽巴創(chuàng)建的尕藏寺以紀念館的方式存在于高原腹地,且已被玉樹州委和玉樹州人民政府授予“玉樹州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教育基地,也被作為稱多縣民族團結(jié)進步教育基地。前來觀摩的人們除了感嘆大師身上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外更是感嘆大師用自己的無量才華和博大胸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后人敬仰和學習。
在甘達,愛心人士鄒凌的故事家喻戶曉。鄒凌是天津一家企業(yè)的黨委書記、董事長。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fā)生地震時,鄒凌正在贊比亞,他一邊在海外帶頭組織捐款,一邊通過越洋電話部署集團副總賀炯帶著現(xiàn)金和救災物資趕赴災區(qū),參與搶險救災,慰問受災群眾,幫助學校復課。之后,從贊比亞趕來的他帶領(lǐng)他的隊伍在甘達村成立了臨時黨支部,豎起了黨旗,在青藏高原上連續(xù)奮戰(zhàn)18天。他給甘達人民帶來了帳篷、食物、藥品和水,給學生送校服、書包、課本和文具,地震時建帳篷學校,重建時建樣板學校。如今,在鄒凌的幫助下學校設(shè)施設(shè)備齊全,冬天可供暖,有多媒體教室,有師生宿舍,還有浴室等。
自2010年地震發(fā)生以來,鄒凌和他的團隊每年中秋都會為全村人民送來月餅,每年“六一”都會給孩子們帶來禮物,在春節(jié)看望鄉(xiāng)親們,為他們舉辦聯(lián)歡會。
“鄒凌把我們當成他的家人,正是這樣的共產(chǎn)黨員在大災之后讓我們堅定了重建家園的信心,讓我們感到藏漢一家親的溫暖,現(xiàn)在,村里的老人都把鄒凌當自己的兒子,孩子們親切地叫他阿爸,他就是我們?nèi)迦说挠H人。”村上的扎西大叔由衷地說。
鄒凌每年來訪的圖片就在甘達村村委會的宣傳欄里,潔白的哈達在風里飄揚,鄒凌臉上帶著幸福又真誠的笑容,旁邊的村民們一個個都微笑成花,他們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感受友誼,感受如親情般的溫暖。
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述,如果地震是天災,無法避免,人間又演繹著一場曠世友誼,如高山雪線、又似云朵般潔白的哈達同紐帶般將各族人民連接在一起,不得分離。
我們和中國舞協(xié)的人們相逢在甘達鄉(xiāng),夕陽西下,草原在陽光下變得金黃,每一株草都披上了金色的光暈,在暮色里楚楚動人。鳥雀鳴叫,飛去飛回,鼠兔立著身體在洞口眺望,又機敏地躲進洞穴。鼓聲、竹笛的響聲,手風琴的響聲都匯集在一起,響徹草原,周圍的牧民循著樂聲而來。暮色漸至,忘情的人們似乎已經(jīng)忘了時間、空間的存在,他們手拉手將多民族混合的鍋莊跳得有別于往日的熱烈。
草地上開滿了各種叫不上名的花兒,它們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它們倔強而鮮艷。龍膽藍色的花瓣包裹著微紅的花蕊,花蕊隱約可現(xiàn),如高原姑娘臉上的胭脂紅,惹人心疼。紫色翠雀在低矮的枝上開出串串不羈又高傲的花朵,正如一群正義、自由、瀟瀟灑灑的康巴漢子。一群老大不小的人圍著一簇附著在地面上的黃耆,表情嚴肅地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歌詞中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紅,紅得像那燃燒的火,它象征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據(jù)說黃耆最早在內(nèi)蒙古的達烏里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有一年干旱,牧草都干枯了,只有黃耆存活,牛羊吃了這種植物度過了難關(guān),拯救了當?shù)啬撩?。如今,玉樹草原上隨處可見這種顏色鮮艷的花兒,鑲嵌在碧綠如茵的草原上,無法不讓人感嘆生命之頑強和倔強。我們嘹亮的歌聲在空曠的草原上回蕩,又順著風穿過遠處的峽谷。一群正在吃草的牦牛矚目遠眺,警惕地看著這些不速之客,之后,眼神變得柔軟。
在達瓦局長放歌一曲《一個媽媽的女兒》時,我們?nèi)珗龅娜藷崃夜恼疲柙~簡單明了: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它們的媽媽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熱情洋溢的人們偕同他們與生俱來的幽默演繹骨子里散發(fā)出來的真誠與友好,讓微醺的人們在和諧的氣氛里不由得感嘆生活美好。
我想,我已然忘了自己的民族屬性,我不再糾結(jié)我究竟是屬于何種民族。
我在玉樹有著藏族朋友,多年以前,和一個叫玉英的姑娘相識在校園里,初見她時她有低頭的溫柔和羞澀的笑容,她穿著藏袍在校園里穿行,將銀飾耳墜掛在左邊的耳朵上,校園里有屬于她的獨特風景,她用天籟之音將一首《紅梅贊》在迎新晚會上唱上云霄,禮堂里的人都在為她鼓掌。她教我說藏語,她教我藏族歌曲,她也有著爽朗的笑聲,她時常坐在床上念我們聽不懂的佛經(jīng)。她神情專注,我也不自覺地投入到當時的場景中。多年以后,她出家在家鄉(xiāng)的寺廟,晨鐘暮鼓,神情平靜而虔誠,她微笑,有著潔白的牙,有著亮晶晶的眼神。我面對她平靜面容時滿眼生出淚花,她送我哈達,送我“扎西德勒”。
我在玉樹有著漢族朋友,他是我初中的同學,早些年去了玉樹創(chuàng)業(yè),在玉樹的街道開了一家電焊鋪,多年后我看到他黑而亮的皮膚,他熱情地接待他的顧客,說著流利的藏語,他有著很多藏族朋友,他說他和他們成了親戚,過年時,他們專程從玉樹趕來看望回家鄉(xiāng)的他。他回玉樹時,給他們帶了禮物。
我在玉樹有著朋友,此次出行,和他們一見如故,我們在草原上放歌逐舞,我用我笨拙的舞姿演繹對這片土地的深情,他們用真誠的眼神鼓勵我笨拙的深情。尼瑪大叔教我如何吃酸奶,他說吃酸奶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和蕨麻混著吃,可以和肉末混著吃,完全顛覆我之前的吃法。他在每個清晨都早早等在酒店的大廳,第一句話便是“昨晚睡得好嗎?”他的笑容始終安靜而平和,他的普通話標準而充滿磁性。在機場依依惜別,他站在遠處向每一個人招手,古銅色的臉上依然帶著微笑。難過,從心底里為分別而難過。
我在玉樹的街道看到西寧的麻辣燙和四川小吃,還有化隆拉面,還有循化的面片,服務(wù)員熟稔地說著普通話,熱情地打著招呼。我看到穿著藏袍的母親牽著孩子的手走進麻辣燙的店里要幾樣小菜,我旁邊的藏族朋友說想吃個干拌,我和我的朋友喝著美味酥油茶,抓起拌好的糌粑。
省文聯(lián)副主席、作家協(xié)會主席梅卓將“漢譯民”的著作贈送到僧侶手中,那些著作將會在眾多的僧侶手中傳讀開來,我也想象我的朋友玉英拿著書籍的模樣,月色里,燈光下,她如往日般恬靜而內(nèi)斂,她和她的朋友們分享書中的美好。
佛學會會長五三仁波切在青海省第五屆藏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上的發(fā)言發(fā)自肺腑,他說藏族文學在最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取得相對豐碩的成果,但無論是母語還是漢語的創(chuàng)作,都應(yīng)該感恩偉大的祖國給我們營造的和諧環(huán)境。他說腳下是他追尋的圣土,抬頭豁然看祖國欣欣向榮,憶往昔,千古風流人物,看今朝,英雄盡顯本色!
我在青海省第五屆藏族文學創(chuàng)作會上看到在玉樹磚廠打工9年的劉勝利,他愛好寫詩,他熱愛玉樹,他在詩歌里歌頌玉樹。他說他已經(jīng)被這片土地深深地感化并吸引,他打工的首選地就在玉樹。玉樹州作協(xié)主席秋加才仁從人群中特意將他叫到臺上發(fā)言,劉勝利拿著布袋子神色惶然地走到臺上,顯得語無倫次:我太激動了,我都不知道說什么,我熱愛這片土地,我太激動了??吹贸鏊麩釡I盈眶,坐在臺下的僧侶、學生都給他熱烈的掌聲,秋加主席用康巴漢子的胸懷和雙臂擁抱他。
相識多年的朋友將一顆綠松石放進我的掌心里,說它會給我?guī)砗眠\,我無以回饋,只有回贈我的感動。
回來時,后排靠窗的位置上坐著德本家老師,我聽到孩子哭泣的聲音和年輕媽媽哄孩子的聲音,聽到美麗空姐關(guān)切的問候聲和德本家老師換座位的聲音。扭頭,看到孩子生病的眼睛和年輕母親臉上憂傷的神色,但她依然向我微笑,善良而真誠。
如若善良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便會在周圍的環(huán)境里生出芽芽來。我轉(zhuǎn)身和年輕俊秀的母親交談,得知她要在第二天早上帶孩子去上??床?,并一再重復上海有人在機場接她。她說上海有人接她,但在這里不知道該去哪里拿行李,該去哪里住宿。我說要不你跟著我。
看上去她非常信任我,全程跟著我,我走動她便走動,我停下她便停下,我們的距離始終保持在一米之內(nèi)。順利拿到行李后,再帶著她找尋機場內(nèi)的工作人員,解決住宿問題。因為是早上7點的飛機,又帶著生病的孩子,所以只能就近入住。得知空港酒店的房價后她顯露出糾結(jié)的表情,我又和工作人員協(xié)商,得到妥善的安置方式。旁邊的警察說他再有8分鐘就可以下班,可以帶她去空港酒店,內(nèi)心不由自主生出感動來。我在她的目光里離開,她微笑著向我招手,牙齒亮而潔白。
玉樹,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到元朝時期進入中央版圖,再到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政權(quán)轄,受囊謙王族節(jié)制,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時設(shè)玉樹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時期,這個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為4493.4米的高寒地區(qū)似乎都與“偏遠”“荒蕪”“閉塞”相聯(lián)系。在人們印象中也是遠在天邊。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玉樹逐漸擺脫以往留給人們的閉塞形象,向國人敞開懷抱,向世界敞開懷抱,2007年開始修建的玉樹巴塘機場在今年夏日季每日的吞吐量已達3000人次,源源不斷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在美麗玉樹聚集。2010年玉樹地震時,建成僅8個月的玉樹機場經(jīng)受住了地震考驗,充分發(fā)揮了“空中生命線”的作用,見證了“人民航空為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完成了從每星期3架次航班的起落到每日52架次航班的往返,打開了空中生命通道。2013年,玉樹機場吞吐量突破10萬人次,成為省內(nèi)第一個旅客吞吐量突破10萬的支線機場;2017年突破26萬人次,四年量級增長1.6倍。2018年玉樹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萬人次,今年將再次刷新省內(nèi)支線機場發(fā)展紀錄。
西麗高速從西寧綿延至玉樹,又從玉樹綿延至西藏,最終經(jīng)云南香格里拉到達麗江。這一路風景如畫,沿途所見是成群結(jié)隊的牦牛,大片的青稞地,夕陽中翡翠般的沼澤地,一座又一座的嘛呢石堆,樹枝上掛滿繽紛的經(jīng)幡。朝著風和太陽,野花匯集如綢緞,河流貫穿,湖泊星羅棋布,人在云水間游走,恍如仙境。古人曾曰“輕舟已過萬重山”,又曰“一日看遍長安花”,他們無法想象千年之后在他們所無法企及的現(xiàn)代,在被世人書寫進歷史的遙遠唐蕃古道上有這樣一條瑰麗壯觀而逶迤綿長的公路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及激情與速度。
和諧玉樹,圣潔江源。就在今年的7月份,國家民委授予青海玉樹“民族團結(jié)進步州”榮譽。在7月25日的傳統(tǒng)賽馬節(jié)暨雪域格薩爾文化藝術(shù)節(jié)和三江源水文化節(jié)上,青海省副省長楊逢春向玉樹州長才讓太頒授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示范州牌匾,這也是國家對玉樹州堅持謀劃民族團結(jié)進步事業(yè)長遠發(fā)展所做貢獻的肯定及褒獎。
如今,全新的玉樹正以全新的容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以包容和自由的姿態(tài)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圍帶給人們?nèi)宋?、自然、生態(tài)之視覺享受。
祝福玉樹。
作者簡介:李靜,藏族,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出版散文集《今生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