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娟
玉米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的主要種植作物。近年來,鄲城縣玉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促使玉米需求量不斷提高,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玉米種植方式面臨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鄲城縣農業(yè)農村局對玉米種植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實施科學合理的增效種植技術,進而提高玉米產量,滿足市場供給需求,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強化對玉米增效技術的應用。
一、種子選擇及土地翻整
(一)品種選擇
在通常情況下,玉米品種的科學選擇,可以提高玉米種植產量,提高玉米株苗成活率。因此,要重視對品種選擇工作的開展。在選種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包括當地水文條件、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選擇適用于當地條件情況的玉米品種,再通過科學播種方式、施肥方法等技術措施的應用,實現當地玉米種植產量的提升。
(二)整地
相較于其他農作物,玉米的根系發(fā)育較為發(fā)達,并且有著極高的適應性,所以對土壤的需求和要求也相對較低。但是,玉米植株較為壯碩和高大,需要從土壤中汲取大量的養(yǎng)分和水分來維持自身根系和分支的生長。針對上述情況,需要重視對玉米種植土地的合理選擇,盡可能選用土壤肥力較高、保水率較大、通透性與疏松性較強的土地。另外,需要強化開展土地翻耕作業(yè)。在通常情況下,需要將土壤的翻耕深度控制在20 cm。當然,針對翻耕方式的選擇,需要通過對土壤情況的判斷而進行選擇,如若土壤肥沃,最佳翻耕方式為深耕;如若土壤肥力不足,則需采用淺耕方式,避免水土流失現象。
二、播種
(一)適合播種
玉米播種需要結合土壤墑情、溫度以及水肥情況進行播種時間的合理確定,切不可過早播種或者是過晚播種。如若播種時間過早,會受到溫度較低的影響而導致玉米的生長受到制約,并且種子會在土壤中進行長時間的停留,使得種子發(fā)生病蟲害的幾率增大。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播種過程中,當土壤的中層溫度達到10 ℃時即可進行玉米播種。其播種的最佳時間為4月上旬。
(二)合理密植
玉米種植密度需要結合土壤因素、氣候因素等進行分析,實現對種植密度的合理控制,達到玉米種植增效目的。種植戶需要通過種植密度的有效控制,在提升固定種植單位面積穗數量的同時,提升玉米植株的成活率。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基于對自然條件、種植品種的分析,其種植密度為:緊湊型玉米品種每667 m2種植4800~5500株;半緊湊型玉米品種每667 m2種植4200~5000株;披散型玉米品種每667 m2種植3500~4000株;早熟型玉米品種每667 m2種植5000~5000株;晚熟型玉米品種每667 m2種植3500~4000株。
三、田間管理
(一)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是保障玉米植株健壯生長的關鍵。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結合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先對土壤進行測試分析,以此為基礎進行施肥方案的制定,確保土壤營養(yǎng)成分保持在均衡的狀態(tài),滿足玉米的實際生長需求。針對有機肥的施用,可結合實際情況施30~40 t/hm2的腐熟農家肥,確保土壤中有機肥含量高于8%。同時,以磷肥作為底肥,施用量控制在100 kg/hm2。而鉀肥可以用于種子拌種,施用量控制在70 kg/hm2。
(二)補苗和除草
在玉米成苗階段,如若發(fā)現存在缺苗情況,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補栽。株苗發(fā)育中期,需要將病苗、殘苗及時去除,以避免對其他株苗造成影響。同時,需開展除草工作,避免出現雜草與株苗競爭養(yǎng)分的情況。
(三)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不僅會影響到玉米株苗的長勢,還會造成玉米種植的減產。因此,需要科學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科學應用化學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技術,降低病蟲害產生的幾率,提高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
在現階段玉米種植中,影響到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的因素多種多樣,若不加以解決,勢必會導致玉米種植事業(yè)的發(fā)展受到限制,無法提升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因此,需要重視對玉米增效技術的深入研究分析和對當地實際情況的分析,強化玉米種植增效技術的有效應用,進而提高玉米種植質量和產量,為種植戶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