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似乎對中國老百姓家的雞和雞蛋“情有獨鐘”,這還真不是文學和影視作品刻意“黑”日軍,歷史上的侵華日軍的確就是這樣。
日本軍事經(jīng)濟衰竭、戰(zhàn)爭財政拮據(jù),這在侵華日軍身上有明顯反映,主要表現(xiàn)為后勤供給狀況惡化。
從1937年7月至1944年6月,侵華日軍士兵工資雖說名義上有兩倍以上增長,這個數(shù)據(jù)卻具有不少欺騙性。要知道,日軍內部實行強迫儲蓄制度,即“貯金”制。每次發(fā)薪水時,規(guī)定的貯金先被扣下,戰(zhàn)時不得支取。僅這一項,就使日軍士兵的薪水額仍停留在戰(zhàn)爭初期的水平。此外,物價不斷上漲、貨幣不斷貶值,也直接影響了士兵的實際收入。
侵華初期,日軍各部隊中隊以上均設有“酒?!?,即專賣生活日用品的隨軍小賣部。其物價較市場價便宜。但從1940年開始,由于日用品供應不足,大隊以下“酒保”均被取消。到1944年,隨著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開始局部反攻,日軍實際控制區(qū)域不斷縮小,“酒?!惫返氖蹆r扶搖直上。其中,面包價格較1943年上漲3倍多,紙煙的價格上漲10多倍,白糖價格更是上漲100多倍。
而且日軍等級森嚴,官兵在伙食方面極不平等。原駐膠東的日軍獨立混成第5旅團第19大隊上等兵小林清,于1939年秋末在與八路軍作戰(zhàn)中被俘。他回憶:“長官們經(jīng)常會餐,做‘私物料理’(私下做菜)。會餐用的也是士兵的伙食費,這樣我們的伙食就更差了?!薄霸跔I房駐守的時候,一星期只有兩次大米飯和兩次白面,其余全部是‘代用食’。而且若是吃大米飯和面條時,一人只有一大碗,吃饅頭時,一人兩個,根本就吃不飽。”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上峰沒有下達“三光”命令,這幫餓紅了眼的豺狼還不得見啥搶啥?當年中國窮,雞是一種主要靠散養(yǎng)、可從自然界自行獲取食物的家禽。而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因為品種及產(chǎn)量的原因,雞肉一直是奢侈品。按1921年的物價,一碗拉面售價0.1日元,一條鯛魚售價0.15日元,而一只雞卻賣到3.6日元。大部分日本人即便是逢年過節(jié)也未必能吃到一口雞肉。日本鬼子下鄉(xiāng)掃蕩見到土雞,焉有不搶之理?(據(jù)“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