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xué)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yù),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
溥心畬之父載瀅為奕訢次子。溥心畬的長兄過繼給了伯父載澄,襲了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心畬與三弟溥德奉母定居北京。溥心畬出生滿5個(gè)月蒙賜頭品頂戴,4歲習(xí)書法,5歲拜見慈禧太后,從容廷對,獲夸“本朝靈氣都鐘于此童”;6歲受教,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yù)為皇清神童。溥心畬幼年除于恭王府習(xí)文,亦在大內(nèi)接受“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xué)”培育。辛亥革命后,隱居北京西山戒臺寺十余年,再遷居頤和園,專事繪畫。1924年遷回恭王府的萃錦園居住,涉足于社會之中,開始與張大千等著名畫家往來。兩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了首次書畫展覽,因作品豐富、題材廣泛而聲名大噪,獲評“出手驚人,儼然馬夏”。1928年應(yīng)聘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xué)執(zhí)教,返國后于北平國立藝專沐雨春風(fēng),其后又與夫人羅清媛合辦畫展,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為“北宗山水第一人”。1932年,溥儀在“滿洲國”當(dāng)了偽皇帝,溥家兄弟趨之若鶩。溥心畬卻拒任偽職,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痛斥溥儀“九廟不立,宗社不續(xù),祭非其鬼,奉非其朔”,繼而怒罵這位堂弟“作嬪異門,為鬼他族”。
溥心畬的這些珍寶包括書法175件、繪畫292件,以及其他收藏書畫13件,硯石、印章、瓷器等58件,總計(jì)543件。華岡博物館托管的為大小畫作、各體書法、筆記、注疏及手稿等百馀件;故宮托管的則大作、小品、立軸、長卷俱全,并包括難得的鬼趣圖冊、西游記冊與自繪瓷瓶、磁盤和四小幅自繪漫畫,這是溥心畬在國外期間與人溝通的隨筆之作。除了臺北,吉林省博物館也擁有不少溥心畬的傳世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的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傳世墨跡陸機(jī)的“平復(fù)帖”及收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唐代韓干“照夜白”,據(jù)傳都曾是溥心畬的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