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童話大王”鄭淵潔因被指于“童書作家榜”榜上無名,發(fā)文揭露榜上部分童書作家銷量存在“貓膩”,即通過進校園推銷獲得高版稅收入,他認為這種“進校園推銷”的行為不妥。記者調查發(fā)現,確實有作家存在進校園賣書的情況,而且有出版公司策劃人員將其總結為推銷書籍的成功策略。
(4月21日 《北京青年報》)
童書是向兒童傳遞真善美的作品,童書作家進校賣童書是當下圖書商品化、功利化的表現。作家拋棄了童書的基本文化價值,心里只裝著銷量,不惜販賣兒童天真,恐怕是賺了金錢輸了文品。
2018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嚴禁商業(yè)廣告、商業(yè)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緊急通知》,重申了法律規(guī)定。童書作家通過出版公司撮合,巧妙地將童書推銷轉化為學校行為,實際上更加暴露了個別作家難看的吃相。童書作家在兒童心中擁有美好的形象,自當倍加珍惜,怎能以功利的面目示之?
童書能否受到兒童喜愛,關鍵要拿質量說話。進校賣童書,不僅侵犯了兒童的選擇權,更丑化了作家自身的形象。童書傳遞真善美,與童心一樣純潔,理應遠離銅臭。然而,如今市場上一些童書粗制濫造,只講文字數量不講內涵質量,只管版稅收入,不顧文品人品,嚴重攪亂了市場秩序,更弱化了童書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功能。
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在出版公司、作家和學校共同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中,童書作家很可能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因此還不能因進校賣童書就一概否定作家的人品,但是通過販賣兒童天真來抬高圖書銷量的做法,童書作家應當慎之又慎。
童書進校園必須有正確的打開方式,我們歡迎作家們進校給孩子們辦講座、做演講,分享寫作經驗,指導學生習作,贈送優(yōu)質童書,但借講座、演講之名行賣書賺錢之實的商業(yè)行為,還是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