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杰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表現(xiàn)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對學生進行漢語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各種場合得體地使用漢語,在教學中,應從漢語詞匯、語法和語用等幾個方面進行文化內(nèi)涵的導入。
關鍵詞:文化;詞匯;語法;語用
“文化”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正式文化,包括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集中表現(xiàn)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二是普通文化,指一個民族的社會習俗和慣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記載文化,傳遞文化,語義中還可蘊含文化因素。語言可以表達任何文化,它本身也是文化。在言語交際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因文化差異而出現(xiàn)的障礙,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漢語教學中,我們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幫助學生克服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心理障礙。正確處理由于兩種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沖突,在各種場合能夠得體地使用漢語,這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目的。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化內(nèi)涵的導人。
一、文化與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作為構(gòu)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詞匯在語言系統(tǒng)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其構(gòu)成成分都要受到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在漢語詞匯教學中,要注意語言同文化的關系,要有意識地把文化納人詞匯教學的系統(tǒng)中去,使學生真正了解漢語詞匯的文化涵義,這樣才能在語言交際中正確理解和使用漢語詞匯。
由于民族文化的獨特原因,某語言中常有一些在別的語盲中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非等值詞”?!胺堑戎翟~”是指不同語言中無法對譯的詞,例如:漢語的“餃子”、“饅頭”、“粽子”、“油條”、“元宵”、“鼎”、“瑟”、“太極拳”,這些詞代表漢民族特有的名物,在別的語言里找不到對應詞,對于這樣的名物詞,只要讓學生接觸領略一下實物,是能準確理解的。漢語中的成語、慣用語、俗語、歇后語等熟語是從漢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有些具有獨特的文化淵源,帶有鮮明的民族性,是反映民俗文化和心理文化的“非等值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漢語熟語跟漢民族文化傳統(tǒng)相關
漢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名物都給漢語熟語打上了烙印。有些熟語來自中國象棋,如“丟卒保車”、“馬后炮”,有些成語來自京劇相聲,如“跑龍?zhí)住?、“唱白臉”、“唱紅臉”、“亮相”,還有熟語來自珠算口訣,如“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與此相關的熟語為數(shù)不少,如“回光返照”、“點鐵成金”、“長生不老”。自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之后,佛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漢語里便出現(xiàn)了一些來自佛教或同佛教有關的熟語。如:“一塵不染”、“五體投地”、“借花獻佛”等。
三、漢語熟語跟漢民族的文化典籍有關
漢語中源于神話、傳說、寓畝故事的熟語,特別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特色。如:“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濫竽充數(shù)”、“葉公好龍”、“塞翁失馬”等,有的熟語來自古代作品或文學形象,如:“空城計”、“借東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國演義》)都是直接生發(fā)于源遠流長的古典文化。
每種語言中大都具有聯(lián)想義,不同語言色彩詞的聯(lián)想義也不盡相同。深入地分析色彩詞的聯(lián)想義,將有助于我們對詞義的深刻理解。漢語的“白色”有“反動、反革命”的聯(lián)想義,如“白色恐怖、白色政權(quán)、白匪、白區(qū)”等,漢語的“紅色”有“喜慶、歡樂、順利、成功、革命”?!芭t、掛紅”象征喜慶、歡樂,“紅運、開門紅”象征順利、成功,“紅區(qū)”指革命地區(qū)。
四、文化與語法教學
語法與文化的某些關系往往是間接的、隱性的。漢民族的文化是主體性文化,漢民族樸素的辯證的整體觀念和發(fā)達的直觀體悟的具象思維,體現(xiàn)在漢語句法組織上則是主體意識強,多注重意合。漢語語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簡明,沒有繁多的標記,表意上卻靈活多樣。洪堡特曾經(jīng)指出,由于漢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主要用非語音化的詞序表達語法關系,因此漢語使用者的精神操作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漢語的重意合,以意治形,富有靈活性和彈性,同哈薩克語的重形合,以形統(tǒng)意,缺乏彈性,形成鮮明對照。
句法位置和詞語搭配的靈括性上。漢語詞語句法位置的靈活性表現(xiàn)為同一語義成分有時可以占據(jù)不同的句法位置,如:他比我跑得快——他跑得比我快。詞語搭配上的靈活性更能體現(xiàn)出漢語語法重意合,不尚形式完整的特點。比如語義成分位置的變動可以導致句法關系的變化“學習漢語”是動賓結(jié)構(gòu),而“漢語學習”則成了定中結(jié)構(gòu),“啞嗓子”是定中結(jié)構(gòu),而“嗓子啞”就成了主謂結(jié)構(gòu)。由此可以窺見漢語語法的靈活性之一斑。
漢語的重意合,以意治形從句子的謂語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它并不是以單個動詞的存在為中心,而是以圍繞話題為中心。漢語句子可以不用動詞,由名詞、形容詞充當。古代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古典詩詞中,用意臺法的例子更為多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三個句子描繪出九種形象,這三句全由名詞組成,沒有一個動詞。這種詩句耐人尋味,它需要人們從句法、語義、語境三個方面協(xié)調(diào)聯(lián)系,融會貫通句意,漢語中的這些詞語不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漢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人,憑借著想像便會將這些形象組合連綴起來.構(gòu)成一幅蕭瑟蒼涼的行旅圖.反映了漢民族思維的整體性。
五、文化與語用
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語言和言語的運用要適當?shù)皿w,不同民族在文化形態(tài)、心理因素、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著觀念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了語用上的差異。
語言禁忌是各個民族共有的社會現(xiàn)象,但是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禁忌的內(nèi)容也有一些差別。自古以來,漢族人避諱說“死”這個詞,所以常用別的詞語替代,如:卒、夭折、謝世、與世長辭、咽氣、走r、老了、命歸黃泉等。
漢民族以謙遜為美德,在受到恭維或贊揚時,多用“哪黽、哪里”、“哪兒的話”、“慚愧、慚愧”、“不敢當”、“您過獎了”一類詞語來應答以表示禮貌。
作為文化導人的幾個方面,我們對文化與詞匯、語法、語用的一些關系做了簡要的分析。從整體看,文化導入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全過程,文化導人的規(guī)律應與語言教學一樣由淺人深,循序漸進。文化導人應該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比例,不要把語言課講成文化課,忘記了語言技能的訓練
參考文獻
[1]王遠新編.漢語教學與研究第四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伊春市新青區(qū)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