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俠風
生活中有的人一生氣或一發(fā)怒就愛“吹胡子瞪眼”,而京劇演員吹的“胡子”,正經(jīng)大名叫“髯口”,它能幫你辨識戲中人物的年齡、性格與情緒,甚至還會“跳舞”。這不,稀稀奇和古怪怪穿好了戲服,打算戴上胡子登臺亮相呢!
千挑萬選的胡子
咚咚鏘、咚咚鏘,
戲臺后邊有點兒慌。
胡子道具掛滿墻,
有黑又有白、有短又有長,
稀稀奇著急花了妝!
稀奇說
選胡子的規(guī)矩可多了:按角色的年齡分,有白、蒼、黑三種顏色,一般來說戴白色的是老年人,戴蒼色的是中老年人,戴黑色的便是中年人,那沒胡子的呢?就是小生啦!胡子的長短和角色的身份密切相關,戴長髯的人更為尊貴,戴短髯的多為下層民眾,但這一說法也并非金科玉律。另外,戴不戴胡子年齡說了不算,主要是由人物性格決定的!這幾款戲臺上常見的“有性格”的胡子,你認識嗎?
經(jīng)典款
三髯
三髯也叫三綹髯,簡稱為“三”。中間大綹遮口,兩旁小綹垂耳。生行常用它扮演清雅文人或靜穆武人,比如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三國名士諸葛亮。
滿髯
滿滿整片胡須,把嘴蓋嚴,就是“滿髯”,簡稱為“滿”。戲中富貴有福之人或威風凜凜者多掛滿髯,比如“成語高產(chǎn)戶”——西楚霸王項羽。
扎髯
滿髯打理起來太麻煩,有的人就把中間的胡子剪了,露出嘴,再從下巴那兒把胡子系起來。粗魯莽撞之人常戴扎髯,比如“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武將張飛大哥。
個性款
關公髯
胡子的“代言人”非關羽莫屬,這位三國名將的外號是“美髯公”,戲里只有他“專胡專用”,意思是只有關公才能佩戴五綹長髯,是不是更神氣了?
虬(qiu)髯
有的人生來就有卷卷的胡須,當彎曲濃密的胡須碰上不愛打理的粗糙大漢,簡直要逼瘋“處女座”。戲中勇壯、不愛修飾之人就戴這種胡子,如《水滸傳》里莽撞的“花和尚”魯智深。
大胡子之舞
說時遲、那時快,
觀眾嚷著“快上臺!”
稀稀奇眼神很迷離,
胡子怎么舞?
誰來擺一擺?
稀奇說
胡子在戲臺上有啥用處?除了明示人物性格,演員還能讓它“跳舞”呢!通過“胡子舞”可以表達演員心中的喜、怒、哀、愁等情緒,所用舞法隨人物的年齡、身份、場合而不同。下面這幾種動作是給大家舉一些例子,要知道用大胡子“跳舞”的時候,手勢、眼神、身段、音樂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喜:雙揚須
春風得意、興高采烈的時刻,稀稀奇忍不住兩手同時將胡須掀開、揚起,開懷大笑,舒暢不已。
古怪怪:《醉韋》中,典韋見到胡車舞完雙戟,高興極了,可用雙揚須。
怒:掄須
古怪怪在憤怒地甩胡子!先甩到左肩又甩到右肩,越甩越快,越甩越快,越甩越快……來來回回一二十次,哎呀!這是不是氣瘋了?
稀稀奇:《打漁殺家》中老英雄肖恩被打之后,有掄須的表演,以表達內(nèi)心的憤怒。
哀:揾(wen)須
戴不同樣式的胡子,擦淚時的姿態(tài)各不相同。戴三髯的稀稀奇用手指微微挑起中間那綹胡子的中腰,眼神隨鼓點一轉(zhuǎn),好委屈哇,看得人都想跟著一起掉眼淚了。
古怪怪:《伍子胥》中伍子胥想起滿腹冤屈,可用韞須來表示擦眼淚。
愁:揉須
古怪怪遇到了大麻煩,一籌莫展,邊撓頭邊揉須,這時萬萬不可把胡須揉亂!如果突然想出了好主意,得先用雙手把胡子托起,才能喊出“有了”二字。這才算撥開愁云見日出呀!
稀稀奇:《空城計》中,諸葛亮得知司馬懿殺奔西城而來之時,就用到揉須。
稀奇說
這些動作代表的“表情”傳達的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同一個動作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會代表不同的意思!演員們還要根據(jù)特定的劇情選擇如何舞須,如果有時間你可以多看京劇演出,放到情境里你自然就會看懂。當然,有的時候它只是一段單純炫耀功夫的“舞蹈”。如果演員沒練過苦功是上不了臺的,出了錯可逃不過觀眾雪亮的眼睛喲!
稀稀奇的“黑歷史”
1.健忘小花臉
花臉角色因年齡不同,時而掛須,時而不掛,稀稀奇這次唱“小花臉”,明明沒戴胡子還瞎整理,是得了健忘癥嗎?
2.搞笑大武生
武生打戲動作大,稀稀奇的長胡子稍不留神糊了一臉,馬上就看不清對手了,反被敵人將了一軍,太搞笑啦!
京劇無論是唱腔還是動作都是一種突出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很多生活中的動作經(jīng)過藝術家的加工變得更加生動,并具有審美價值。
常聽人說因為看不懂戲所以不愛看戲,我們會陸續(xù)解密一些小意粉們看不懂的戲曲小秘密。也許,你會覺得“越了解越喜歡”,敢和我們打個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