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穎琪
今年46歲的易雄自1990年來到深圳打工,就開始了幫助流浪者尋找親人的“第二事業(yè)”。經他救助的流浪者超600余人,其中流浪最久者長達50年。
深圳市寶安區(qū)救助管理站救助組組長劉偉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部分社會流浪人員因為各種原因并不愿意主動向政府部門尋求幫助,救助站礙于人力有限,也無法保證對每一名流浪者做到定期回訪。“但是易雄和他的團隊能夠有針對性地多次與街頭流浪者進行溝通,真正打開他們心扉。然后,他們能夠通過獲取有效信息,幫助流浪者聯系到家人或者勸其來到救助站生活,成效明顯”。
流浪經歷讓他樂于助人回家
“助人回家”是易雄樂于從事并且引以為豪的“第二事業(yè)”,之所以有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愛好”,與易雄童年時期的一段流浪經歷有關。他告訴記者,7歲那年,他獨自一人坐長途汽車去外婆家,但因為坐反了方向,竟一路坐到了湖南衡陽與株洲交界的城郊。整整三天,年幼的易雄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他回憶,雖然當時是6月份,但夜里橋洞下嗖嗖的涼風與不斷襲來的恐懼感,讓他此生難忘。直到第四天,好心人王阿姨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并問清了詳細信息,終于聯系上易雄的父親。
基于這段經歷,易雄堅信,無論流浪者因為何種原因走出家門,在外最脆弱的那一刻一定是想回家的。也正是因此,易雄在17歲離家到深圳打工后,也開始關注流浪者這一特殊群體,并希望盡己所能地對其提供最大幫助。
“1991年,我?guī)偷降牡谝粋€流浪者幾乎和我是同齡人?!?易雄回憶,20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打工遇到了黑中介,生活沒了著落,以流浪為生。易雄帶他吃東西,又將其帶到自己打工的地方洗澡、住宿,以同齡人的口吻敲開了流浪者的心扉。易雄通過將相關信息提供給派出所,只花了幾個小時就聯系到了流浪者在湖北的親人,隨后,同在深圳打工的親屬前來對其進行認領。
科技讓尋親效率更高
易雄回憶,1998年前,他只是一個人在自己的閑暇時間幫助遇到的流浪者尋親,后來,找到了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以易雄為首的愛心飛翔救助尋親團隊成立。
自1991年到1998年前,易雄依靠一己之力,曾幫助100多位流浪者找到家人。此后一直到2018年底,他和團隊共幫助600余位流浪者尋親成功。
易雄回憶,尋親效率之所以大幅提升,主要是組建尋親隊伍后,與全國近20地義工組織“搭上了線”,加上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有線索能夠及時得到反饋,從過去找人需要十天半個月變成現在幾乎每秒信息都在刷新,僅需幾十分鐘到一兩個小時就能幫助流浪者找到親人。
目前,這支來自深圳寶安區(qū)的志愿者團隊與多個網絡尋人平臺合作,完成信息匹配,還把直播平臺當作了又一尋親戰(zhàn)線。
公安系統的技術升級,也讓易雄告別了10多年前靠奔波于各地政府部門求證的尋親方式。他曾幫助一名已經流浪6年的年輕人,通過公安人臉識別系統,調出了他的身份信息。僅僅幾天時間,遠在云南的家人就趕來與失散多年的小伙子見面。
如今,在易雄60多人的義工團隊中,超過80%是“90后”。他們在與人溝通上或稍顯稚嫩,但有朝氣、有想法,關鍵是還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長期參與到這項義工活動中。易雄相信,正是有這些新鮮力量的傳承,更多流浪者的尋親之路將得到關照。有了更多人的關注,流浪者的心靈歸途就可以少些艱難。 (摘自《北京青年報》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