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
魯迅先生曾就讀的私塾,稱“三味書屋”,關(guān)于“三味”,較常用的說法是:“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币饧唇?jīng)書如日常的飯食,史書如美味佳肴,而諸子百家則是調(diào)味品,各有各味。近日讀周華誠先生《流水的盛宴——詩意流淌錢塘江》,倒是于一書之中,讀出三種味道,或說,是錢塘江的三種味道。
先說錢塘江的第一種味道,這味道屬于歷史。錢塘江是歷史之江,因為沿著“之”字形曲折的錢塘江,三江兩岸(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有太多吳越先民的歷史遺存。書中寫到西陵古渡、嚴子陵釣臺、漁浦夕照、錢王射潮,等等。西陵渡有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戰(zhàn)國,中國最早的地方志《越絕書》說到:“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謂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軍所置也?!蔽髁旯哦?,當年稱“固陵”,此渡是越王勾踐出發(fā)臣吳之渡,是范蠡送西施入?yún)侵桑彩窃絿桥d兵終于滅吳之渡。
到東漢,嚴子陵隱居富春江,耕讀垂釣,被劉秀請去,助力興盛東漢江山,但功成之后,復(fù)回江邊隱居。漁浦,據(jù)傳是浙東唐詩之路的源頭,也有說西陵渡是唐詩之路的源頭,好在,這并不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錢塘江肯定是唐詩之路的源頭,不論西陵渡或是漁浦,都是錢塘江,沒有這條江,就沒有這個“渡”、這個“浦”。吳越王錢镠是吳越大地繞不過去的一位君王,在五代十國的紛亂歷史煙塵之中,維護了吳越大地的和平與繁榮。再說春江花月夜、富春山居圖,沿著一條大江,細梳歷史的脈絡(luò),幾乎歷史每一閃重要的轉(zhuǎn)身,都在三江兩岸留下了重要的遺存。春秋戰(zhàn)國、唐宋元明,光陰似流,鐫刻如碑。
若再往上追溯,歷史沒有記載的史前朝代,或說神話時代,錢塘江也記錄了一些。譬如剛獲申遺的良渚文化,是錢塘江流域先民新石器時代文明的見證,時間,是5000年。再往上,寧波的河姆渡遺址,也是吳越先民的重要遺存,時間,是7000年。而蕭山的跨湖橋遺址,時間,是8000年。如果再往上,我說,如果可以有一雙神奇的手,可以往下,再往下,把大地深處的秘密都挖出來,那我們知道的秘密,定比現(xiàn)在多的多,我們可以追溯的歷史,也定要長得多得多。好在,雖沒那么一雙大手,但那些歷史沒有記住的,大地記住了,河流記住了,錢塘江記住了?,F(xiàn)在,我們可以說,錢塘江,不僅是浙江文明的源頭,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再說錢塘江,是詩意之江。沿錢塘江始,沿浙東運河經(jīng)紹興、上虞和浙東運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經(jīng)嵊州、新昌、天臺、臨海、椒江以及余姚、寧波、東達東海舟山和從新昌沿剡溪經(jīng)奉化溪口至寧波,是一條詩意之路,叫浙東唐詩之路。這條路,唐代寫詩的大咖幾乎都曾走過。這些走過唐詩之路的大咖,也都走過錢塘江,因為這是必經(jīng)之路,有必經(jīng)之渡。周華誠先生在“流水的盛宴”一書中有提到,《錢塘江詩詞選》收錄歷代吟詠錢塘江的詩詞三千余首。感覺一下“三千”這個數(shù)字。古人寫詩,與今日不同。古代詩人喜歡在腰里別一個詩筒,隨想隨記隨寫,存在詩筒,有空了,拿出來相互吟詠唱和。感覺不對,就撕了,丟了,燒了。沒撕沒丟沒燒的,于身后,也都散落了吧。能留存下來的,少之又少。所以,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百不存一,千不存一。如果時間可以回溯,歷史可以復(fù)原,我們可以搜集的詩詞,必將十倍百倍于“三千”這個數(shù)。不說了,說多了徒增遺憾,好在,仍有三千多首。即便只三千多首,也足可一觀。這每一首詩,都是一段歷史、一道風(fēng)景,華誠先生在書中記錄了二十余處錢塘江沿線的詩歌、歷史與風(fēng)景,在我看來,已足夠豐富、厚實。如果把這三千多道風(fēng)景都細細地撫摸一遍,該是如何豐盛!
我要說的錢塘江的第三種味道,是鮮味?!敖贤鶃砣?,但愛鱸魚美?!痹娙朔吨傺瓦@一句說出了歷代詩人的心聲。江邊之人,都知道鱸魚之好,肉嫩、刺少、味鮮,可清蒸、可紅燒、可煲湯。這幾日錢塘江過了禁漁期,又可捕撈。江邊小漁市,又可買到鱸魚。最好是一斤多的鱸魚,細細收拾干凈,雜以剞刀法將魚身切開,加今年春天新做的筍干菜,加黃酒,加蔥,加姜,煲一鍋筍干鱸魚湯。不夾魚肉,只吃一口魚湯,已足以品嘗一條江的鮮味。江上有魚,不僅鱸魚,常見的還有鰣魚、刀魚、鯔魚、鳙魚、鯉魚、鰻魚、草魚、青魚等等,華誠先生在書中有很多描述,我不一一復(fù)述。我是在江邊長大的,幾種魚都有嘗過。不過,現(xiàn)在去江邊小漁市,最多的還是鱸魚、小刀魚、鯔魚、鳙魚一類,不多,但足可品味。沒嘗到過的,也可跟著華誠先生這本書,去品一品江鮮,感受下一條江的鮮味。
話說回來,錢塘江是一條大河,大江大河,自有其博大與豐富,一百個人,是可品出一條江一百種不同的味道的。除上述三種現(xiàn)實之味,另有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精神之味、文化之味、靈魂之味,可說的很多,不一一細說,或可跟隨華誠先生這書,于書內(nèi),于書外,或于江邊,自行慢慢品讀。我雖出生在錢塘江畔,生長在錢塘江畔,也必將老于江畔,歸于江畔,但我不敢說我熟悉錢塘江,不敢說品出了錢塘江的各種味道。對于一條江來說,一個人,何其渺小。而一生,何其短暫。作為錢塘江的子民,我只是讀了一本書,忽有所感,略說其中“三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