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曹冉
日前,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將韓國排除在“白名單國家”之外。
這一政令于8月7日正式公布,并將于28日開始實施。
然而,在此次日韓貿易爭端背后,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是,日本效仿美國,開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貿易伙伴展開相關制裁。
日本這樣進行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這是在開“自由貿易”的倒車嗎?
所謂“白名單國家”,是日本從國家安全保障上認定的友好國家,日本對這些國家在出口重要戰(zhàn)略性技術和物資上賦予簡化出口手續(xù)的優(yōu)待措施。而白名單以外的國家,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受到日本的限制或者貿易壁壘的程度要相對嚴重,大多數產品出口需要經過日本政府的審批手續(xù)才可進行。日本設立貿易白名單的目的,就是將世界各國分成兩部分區(qū)分對待,實行不同的兩套貿易標準。
日本在2002年4月正式導入所謂“白名單國家”制度。這是日本經濟產業(yè)省按照日本《外匯和外國貿易法》的相關條款,出臺的補充出口管制行政管理命令,也稱為“全面管制”制度(Catch-All Controls制度)。
2002年和2008年,日本先后對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和軍品采用了“全面管制”原則。全面管制原則主要是通過審查出口物項的最終用途或最終使用者,來確定是否需要申請出口許可證。一旦某一出口貨物或技術疑被用于與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或常規(guī)武器相關的活動,日本經濟產業(yè)省會要求出口者申請該批貨物或技術的出口許可證。如果出口目的地為27個嚴格實施出口管制制度的“白名單”國家,則無需申請出口許可證。
在對“白名單”上的國家出口高科技商品時,日本出口商可享受相對簡化的手續(xù)。韓國被移出“白名單”后,日本企業(yè)如打算出口相關產品到韓國,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獲得批準方可實施。韓方估計,一旦被移出“白名單”,可能有超過1000種商品進口受到影響,涉及汽車、手機、石化等多個關鍵行業(yè)。
韓國被移出“白名單”后,日本企業(yè)如打算出口相關產品到韓國,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獲得批準方可實施。
目前,被列入“白名單”的主要有美、英等27個國家。歐洲國家占據了其中21個,分別是愛爾蘭、英國、意大利、奧地利、荷蘭、希臘、瑞士、瑞典、西班牙、捷克、丹麥、德國、挪威、匈牙利、芬蘭、法國、保加利亞、比利時、波蘭、葡萄牙、盧森堡,包含了絕大多數歐盟國家。美洲國家共有3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亞洲大洋洲國家共有3個,分別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韓國2004年被列入“白名單”,是唯一的亞洲國家,也成為第一個被移出“白名單”的國家。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表示,將韓國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并不是意味著以后不再向韓國出口產品。
按照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世耕弘成的說法,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并非禁運,如果認真履行出口管理的相關手續(xù),相關產品依然可以出口。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也表示,將韓國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只是將對韓國的出口管理恢復到了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一致的水平。此舉不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也不會對日本企業(yè)造成負面影響。
世耕弘成還舉例說,日本對東盟國家一直維持著相對嚴格的貿易管理措施,但雙方依然建立了緊密的經濟聯系。將韓國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是因為此前出口管理和運用有不完善的地方,并非意圖對日韓關系產生影響,并非是對抗措施。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產業(yè)省表示將修改貿易“白名單國家”制度。未來將根據出口對象國的實際情況,以及出口限制的等級,按照ABCD四級分類,不再使用“白名單國家”這一措辭。即使同為非“白名單國家”,每個國家情況也各不相同,對這些國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貿易相關管理在實際操作層面并不合適。
按照目前披露的情況,原“白名單國家”將相當于改革之后的A類別國家。即將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的韓國,將受到一定的貿易管制措施約束,相當于改革后的B類國家。B類國家中目前還包括波羅的海三國,未來可能會擴充到十幾個國家。D級國家包括朝鮮、伊朗、阿富汗、黎巴嫩、蘇丹、索馬里、利比亞、剛果等10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余大部分國家將被歸入C類國家。
本屆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會后的大阪宣言剛剛強調了維護自由、公平貿易的重要性,之后日本卻馬上發(fā)動對韓國的貿易制裁和出口管制,理由是美國一貫使用的危害“國家安全”。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正在轉變方向,加強出口管控和投資限制,這一動向需要我們高度關注。
日本在出口管制和外商投資限制方面均呈現出“趨緊”的態(tài)勢,某種程度上“追隨”美國在逆“全球化”以及貿易保護方面加快步伐。多家日本媒體也指出,在G20峰會剛剛結束的這一大背景下,日本政府的做法將會被外界解讀為開“自由貿易”的倒車。
白名單 韓方估計,一旦被移出“白名單”,可能有超過1000種商品進口受到影響,涉及汽車、手機、石化等多個關鍵行業(yè)。
5月27日,日本財務省、經濟產業(yè)省、總務省聯合發(fā)布公告,修改《外匯與外貿法》中有關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外資收購日本企業(yè)的制度,并于8月1日起在限制投資對象領域中新增20個行業(yè),包括信息通信相關設備、零部件制造業(yè)(10個細分行業(yè))、信息通信相關軟件業(yè)(3個細分行業(yè))以及信息通信服務業(yè)(7個細分行業(yè))。
修改后的《外匯與外貿法》要求,外國投資者在購買日本上市公司10%及以上的股票,或取得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時,必須向日本政府報告并接受審查。如果被認定會威脅到國家安全,日本政府將中止外商的投資計劃。
日本新增的上述20個限制投資領域與美國財政部《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試點計劃中所覆蓋的27個“敏感技術”行業(yè)中的部分行業(yè)高度重合。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正在討論如何限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所使用的“下一代”技術的出口。
日本政府已明確表示,未來將參考美國的14項具有代表性的新興和基礎技術清單,詳細制定出口管制的對象,并最終在2020年實施正式的出口管制。而根據日本當前的《外匯與外貿法》規(guī)定,日本限制技術流出的主要對象僅包括可能用于核武器、導彈、生化武器等領域的產品和部分機床、電子零部件以及碳纖維等新材料。
日本政府將韓國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所用原因是“國家安全層面的擔憂”。韓國對此強烈反對,準備啟動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紛爭解決程序。而日本將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1條的“在WTO規(guī)則中運用國家安全例外”為依據,主張自身措施的正當性。
之前,在2014年發(fā)生烏克蘭紛爭時,俄羅斯曾經限制烏克蘭出口產品過境。俄烏雙方上訴至WTO,最終以“在WTO規(guī)則中運用國家安全例外”為依據,判定俄羅斯勝訴。這一決定就代表,WTO事實上肯定了各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貿易限制的權利,并宣稱WTO有權確定是否有必要因為安全威脅而實施限制性措施。
種種跡象都表明,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限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們應該重視對此類案例的跟蹤研究,加強研判以應對其他國家發(fā)起的貿易限制,同時用好該工具進行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