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貴州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西南12公里處黃果樹上游的梭欏河畔,坐落著貴州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高蕩村。有著600多年建筑歷史的高蕩村,古物、古橋、古堡,均以石筑建,被譽為貴州布依文化的“活化石”。高蕩村是怎樣的一個村落?居住在這里的布依族先民,600多年前為何會選擇在這里定居?
石瓦、石墻、石井、石巷、石器……走進高蕩村,猶如走進“石器時代”。高蕩是石頭建筑的博物館,貴州“八大怪”之一的“石頭當(dāng)瓦蓋”,說的就是布依族。作為我國目前為止保留最為完整的布依族村寨,高蕩村村民以前吃飯用的碗都是用石頭做成的。更加神秘的是,每個姑娘床頭都有一個神秘的石頭箱子,用來放置物品。
這里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石料,而且還有可以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于水成頁巖。當(dāng)?shù)夭家雷迨宸烤鸵允瘲l或石塊砌墻,墻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fēng)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傊礂l椽子是木料之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
高蕩村在史料中鮮有記載,但村寨歷史被村民熟知,并世代口耳相傳。高蕩村有新址、舊址各一處。舊址位于梭欏河一岸,因河得名,舊時稱梭欏寨。據(jù)村民口述,遷寨已有大約200年歷史。遷寨之前,楊、伍二姓居民雖有姻親關(guān)系,但楊姓祖先居住在稍遠(yuǎn)村寨,伍姓村民居于梭欏寨舊址,并長期在河邊耕種放牧。
一日,伍姓祖先在山間放羊,幾只山羊脫離羊群,向高蕩新址方向跑去,伍姓祖先無法將山羊趕回羊群中,只得跟在山羊之后。繞過一座山峰后,山羊停在一處泉水邊飲水。此泉水源源不絕,清涼甘甜。泉水周圍地勢平坦,環(huán)境優(yōu)美。伍姓祖先認(rèn)為,這是山羊顯靈,回寨后便將這一發(fā)現(xiàn)告知鄉(xiāng)親。隨后,伍姓村民由梭欏寨搬遷到了如今的高蕩。然而,伍姓一族勢單力薄,為了防止外族攻擊和土匪搶劫,便邀姻親楊姓氏族一同居于高蕩。
事實上,導(dǎo)致村民定居高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舊梭欏寨炎熱潮濕的條件,人們?nèi)菀滓虺睗竦沫h(huán)境而患瘴癘,而高蕩氣候環(huán)境更適宜居住。其次,高蕩的土地、林地、水源能滿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有戰(zhàn)事禍亂之時,可以做到既隔絕外界聯(lián)系,又保證全村安全與生計。再次,高蕩的地形、地勢是天然的護寨屏障。
高蕩村四面環(huán)山,寨門開于南面山峰西側(cè)山腳,南山既是天然的“照壁”,又成為有利的“瞭望臺”。南山與住宅區(qū)隔田相望,田地成為外人進攻時的緩沖地帶,使村民有充足的時間躲藏或轉(zhuǎn)移。北面靠山林木高大,于上修有營盤,可供老弱婦孺躲避戰(zhàn)禍,也可供戰(zhàn)時與敵人周旋。北山北面是梭欏河,水流湍急,可防止外人從北面進攻。東面山腳是通向舊址梭欏寨的小路,沿梭欏河岸向西北、東南又可通往別的村寨。故而,高蕩的天然環(huán)境使其成了一個可進可退、易守難攻之地。
高蕩村由原高蕩、舊苑、元總、貢寨4個村寨合并而成,因寨子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猶如群峰上托著一口鍋,布依語稱“甕座”,漢語意為“高蕩”,村寨故此得名。
高蕩村不僅歷史悠久,還是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少數(shù)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時期,高蕩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不間斷。這里,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會送子弟入塾,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秀才9人、舉人1人,有7名黃埔軍校畢業(yè)生、1名國立師范畢業(yè)生。
據(jù)1985年《貴州年鑒》記載,將高蕩村稱之為“文化村”,這在鎮(zhèn)寧自治縣絕無僅有。
高蕩村里有重要事情發(fā)生時,婦女們都會穿上本民族的盛裝,以示對貴客來臨表示尊重。布依族的服裝不像苗族那樣艷麗,沒有耀眼的銀飾,但那些精美的刺繡和蠟染圖案,無時不在顯露出布依人的自豪。
布依族民間自古沿襲精湛的蠟染技藝,蠟染制品古樸雅致,遠(yuǎn)近聞名。蠟染需使用紡車紡線織布,織成一段30厘米寬、50厘米長的布,大約需花費一整天的時間。蠟染繪制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制的畫刀便于保溫。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鋼刀蘸蠟作畫。之后把白布平貼在木板或桌面上點蠟花,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蠟,正反面各涂一次。蠟要涂得均勻,如果涂得太厚,蠟與布中間會產(chǎn)生空隙,染料會從空隙中浸入;如果涂得太薄,就起不到涂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