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1971年,中國乒乓球隊時隔兩屆,獲準參加第31屆世乒賽。2月12日,周恩來總理來到首都體育館,看望正在集訓的中國隊運動員和教練員。他說,要充分估計中國乒乓球隊去日本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政治意義──向日本人民做工作,如果提口號的話,“還是技術第二,友誼第一”,“努力目標是爭奪冠軍,根本目的是促進友誼”。
中國乒乓球選手具備了在掌握高超技術前提下奪取冠軍的實力,也為開展友好活動、廣交朋友打下了良好基礎。后來,這個口號演變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這屆世乒賽前,也在準備參加比賽的某國來打招呼,希望得到中國隊的幫助。隨著比賽進展,中國和這個國家都只有一名選手進入男子單打前八名,偏巧兩人又在下一輪淘汰賽中遭遇。比賽結果,中國運動員將對手淘汰。事后,周恩來總理嚴肅批評了當事教練員和運動員。
同年11月,51個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運動員在北京參加了亞非乒乓球友好邀請賽。其間,發(fā)起國代表一致同意將比賽規(guī)模擴大到拉丁美洲,比賽的宗旨是增進亞非拉各國和地區(qū)人民和運動員之間的友誼和團結,促進亞非拉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 1973年8月,第一屆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在北京舉行,“小小銀球連四海,乒壇友誼花盛開”的歌聲在體育館內(nèi)外回響。至此,“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傳播達到高潮。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也曾引起過爭議。當時,這個口號對我國通過體育活動擴大國際影響,加強往來和相互了解,力戒錦標主義,起到了一定作用。
也是在第31屆世乒賽前夕,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公開場合表示同中國改善交往。周恩來總理估計到中國隊在比賽中可能接觸到許多國家的代表隊,包括美國隊。世乒賽期間,美國代表團團長斯廷霍文對中國乒協(xié)代表宋中說:“中國的乒乓球運動水平很高,如果美國選手去一次中國,一定能學到許多友誼的技術,也希望中國選手到美國去?!敝袊韴F當即向國內(nèi)報告:“美國隊想來華訪問。”
第二天,美國選手科恩訓練后,找不到開往體育館的班車,見到一輛帶有世乒賽標志的大轎車,便招手搭車。車上坐的都是中國隊選手和代表團工作人員。在一陣無人搭話的尷尬之后,中國選手莊則棟起身向科恩表示歡迎,并贈送一幅杭州織錦。下車后,科恩拉著莊則棟合影。又過了一天,科恩在賽場向莊則棟回贈了特意買來的運動衫,并說“想去中國”。
毛主席從新華社《參考資料》上得知了這條花絮。經(jīng)過再三考慮,就在世乒賽落幕之際,毛主席深夜決定:“邀請美國隊訪華?!?/p>
事后,尼克松寫道:“這個消息使我又驚又喜,我從未料到對中國的主動行動會以乒乓球隊訪問的形式求得實現(xiàn)?!?/p>
4月10日,美國乒乓球隊經(jīng)香港從深圳羅湖橋進入中國??腿藗儏⒂^了清華大學,游覽了長城,與中國隊進行了共同訓練和比賽。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美國等6個國家的乒乓球代表團。一年后,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回訪美國,在白宮受到尼克松總統(tǒng)接見。尼克松說:“乒乓球雖小,但是力量大,小球推動了中美兩國友誼的發(fā)展?!?/p>
由此,“乒乓外交”成為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關系中一個富有活力的專有詞匯。中國乒乓球為此做出了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