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舉辦全國綜合性競技運動會,以省級行政區(qū)劃組隊,即使在幾十年前,也不是世界上眾多國家的普遍做法。但是,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初創(chuàng)的年代,對體育事業(yè)的位置和作用十分重視,舉辦全運會成為其中一項有力舉措。
在早期參加的國際比賽中,中國運動員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實力差距很大,能爭取的只是在世界競技舞臺上亮相,還談不上取得較好成績,除個別項目外,少有亮點。在這種背景下,采用多種方式學習和吸收世界體育強國的訓練方法,選拔有潛質的苗子,刻苦訓練,增加和積累實戰(zhàn)經(jīng)驗,培養(yǎng)新中國一代優(yōu)秀體育人才,需要有自己的探索和嘗試,創(chuàng)辦全運會成為必然選擇。
早在1956年國家體委制定的競賽制度暫行規(guī)定中,就提出了“全國設綜合性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1958年,中共中央下達《對體育工作的批示》,指出:“為慶祝建國十周年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運動會,將推動我國體育運動進一步發(fā)展,對國際上也有很大意義,因此必須開好?!?/p>
1959年9月,首屆全運會在舉國迎接國慶十周年的日子里開幕,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了大型團體操《青春萬歲》的表演。創(chuàng)辦全運會是對當時全國競技體育隊伍基本狀況、實力和布局的全面檢閱。29個代表團10658名選手參加了36項比賽和6項表演,頒發(fā)金牌384枚,解放軍代表團以117項冠軍高居金牌榜第一位。這屆全運會共有7人打破4項世界紀錄,664人刷新106項全國紀錄。9月17日,穆祥雄在北京體育館游泳館舉行的男子100米蛙泳決賽中,以1分11秒01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獲得金牌,引起國際泳壇關注。一些賽場上進行的比賽項目為群眾喜聞樂見,觀眾人山人海,活躍了文化生活。
全運會在我國體育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1975年后,全運會以4年一屆的周期固定下來,成為各地體育發(fā)展狀況的重要標志和發(fā)掘、選拔、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主要渠道。一大批優(yōu)秀運動員從全運會走向國際賽場,實現(xiàn)為國爭光的理想。1983年,全運會走出北京,先后在上海、廣東、四川(部分項目)、江蘇、山東、遼寧和天津等省市舉辦。隨著制定奧運爭光計劃,全運會在組織方式、競賽辦法、計分辦法、運動員交流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出,與奧運會對接,與全民健身相融,顯示出與時俱進的辦賽思路,也引起了體育界內外不同看法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