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帝范之學”是個學術(shù)空白

2019-08-30 08:21:28周延良
博覽群書 2019年7期
關(guān)鍵詞:明德帝王治國

周延良

在中國古代,具備管理、引領(lǐng)某個文化共同體資格的人被稱為“帝(王)”,秦以前稱“天子”,秦以后稱“皇帝”,具備的心性、智能、方略,被稱為“術(shù)”或“道”,這一邏輯鏈可以稱為“帝王之法(道)”。唐代初年,李世民作為唐代第二代君主,為了教導、育化他的接班人(其子李治),總結(jié)了自己做皇帝以來的經(jīng)驗教訓,寫了一部《帝范》?!兜鄯丁肥墙裉煲姷阶钤缫彩亲畛尚椭频摹暗弁踔畷保前l(fā)凡起例成為后世“帝王之書”的模本。但“帝范”之書非起于唐太宗,在先秦時期,至少在殷商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了“帝范”理念,只是不稱“帝范”,而是稱“帝德”。在很大程度上“帝范”和“帝德”是因果關(guān)系。

“帝范”的初元、演進與涵義

寬泛地界定,原始社會晚期,已經(jīng)有了后世稱謂的“天子”,也有脅從“天子”的“官員”,建立了簡約的制度文化,部族首領(lǐng)同樣具有一套領(lǐng)導手段和方略,因此這一時期可以是廣義的“帝王之道”,上古文獻中稱述的《三墳》《五典》雖佚,但它們都是廣義的“帝王之書”,以理推之,先哲所記并非空言,《尚書序》謂:“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三墳》《五典》是最早的“帝王之書”,也是最早的“帝王經(jīng)世之法”,而且,這時期的“帝王經(jīng)世之法”幾乎無一例外地為后世帝王所祖述、尊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宋代范祖禹的《帝學》、明宣宗朱瞻基的《五倫書》、明景泰帝朱祁鈺的《歷代君鑒》等,都以祖述伏犧、神農(nóng)、黃帝、堯、舜,尊崇湯、武為法門。從有文字的歷史上看,狹義的帝王經(jīng)世之書何時出現(xiàn)?史無定論,今亦不能遽斷。唐代以后所見“帝范”之類文獻,多以儒家“經(jīng)書”界為修身齊家,理政敬事,興邦安民之本。依現(xiàn)在的審視標準論,儒家的“五經(jīng)”中確是散見著相當多帝王經(jīng)世、治國之道的資料。最典型的文獻是《尚書·周書·洪范》,《洪范》記載著周武王推翻商紂之后,尋訪商遺民箕子,請教治國之術(shù),箕子授以“洪范大法”,“洪范大法”便是治國大法,四庫館臣所謂“昔,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始著帝王經(jīng)世之法。后來,遞相推衍,互有發(fā)明”正是指陳這一事實,故《洪范》可稱之為治國經(jīng)世之道,當然也可以是“帝王經(jīng)世之書”。

廣義地認識,中國的“帝王經(jīng)世之法”綿延了五千多年,唯其無文字記載,文字記載的事況是后人的追憶,當然也可以認為是當時的“口承歷史”,雖然可能是有爭議的,但筆者卻持如此之見。

“帝王經(jīng)世之書”是記載前世、當世“帝王”施政的書,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今天可見的“帝王”施政文獻獲知,帝王的行事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準則,儒家思想是帝王施政的規(guī)范文化模式,唐太宗的《帝范》之“范”是“規(guī)范”之義,“帝范”就是做帝王的規(guī)范。“規(guī)范”的法戒、標準便是儒家思想“仁學”。付諸“帝范”審視,可以稱為“仁術(shù)”,也可以稱為“仁恕”。

“帝范之書”的撰述群體,由兩類人完成:第一類是“帝王”或“皇帝”,第二類是大臣或官員;作為“文化史”,從時空基點認識,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通史類,一是斷代史類;從全部“帝范”文獻內(nèi)容上認識,主要包括:一是堅守帝王修煉心性,保持 “仁術(shù)”;一是在保持修煉心性的前提下倡導明德、勤政、親民;一是保證勤政、親民的前提,倡導吏治廉潔,一是保國衛(wèi)疆(含與外族的關(guān)系)。

帝范是限定在帝王或天子、皇帝施政之際的規(guī)范,質(zhì)言之,是指怎樣做好帝王、天子或皇帝的規(guī)范,帝范是外化的實施,帝德則是儒家給“帝”內(nèi)在涵養(yǎng)確立的標準。從孔子就“帝德”“帝范”諸多界說中可以看到,他把“三代”原始時期至西周以后,判別為兩種既有聯(lián)系又有不同的“帝范”形態(tài)。

“帝范”“帝德”與自然生態(tài)觀念

“三代”原始時期至西周以前是以尊奉、敬畏人的自然屬性及萬物生靈為主體,顯示的是自然生態(tài)觀念之下的“帝范”,從儒家學說中可以窺知這一文化現(xiàn)象。人的社會屬性為次主體,《洪范》是一部經(jīng)典的文獻;西周以后是以人的社會屬性為主體,人的自然屬性與萬物生靈異變?yōu)榇沃黧w,從儒家學說中亦可獲知這一文化現(xiàn)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宋代張載總結(jié)古代華夏先民對“帝德”與“帝范”界定演繹的判斷,據(jù)此說,帝王之德首先應該具有尊奉、敬畏自然萬物的心性,在這一前提下才能完成普惠生民的使命。

從史前和商、周考古,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審視,確立“帝德”“帝范”的依據(jù),首先是尊奉、敬畏自然萬物——為天地立心,其次才是普惠萬民——為生民立命。自然生態(tài)倫理是古代“帝范”的總和。《尚書刑德考》曰:

帝者,天號也;王者,人稱也。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帝王部》卷十一引。案,《尚書刑德考》是緯書,也是亡佚之書)

此謂“帝、王”之號屬在“天、人”,是依據(jù)“三才論”確定的。所說的“三才”即為“天地人”,是早期人類認識自身過程的同時認識自然萬物而繹的概念,于是有了“天皇、地皇、人皇”,最早的“三皇”是“天地人”,是以自然萬物為對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增殖,就有了人類社會的“三王”,其文化基因,是以自然生態(tài)為本源,它對應著“天地人”的自然屬性;此文中及于“五帝”,其實“五帝”也是本于自然生態(tài),對應的是“五行”,明·孫·編《古微書》卷三引《尚書帝命驗》曰:

……帝者,承天立府,以尊天重象也。五府,五帝之廟: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玄矩。唐、虞謂之五府,夏謂世室,殷謂重屋,周謂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此言“帝者,承天立府,以尊天重象”意在闡述“帝”在人類社會中首先必須認知、遵守的法則就是“尊天重象”,“尊天重象”就是尊奉、敬畏自然,推重自然萬物的法象,與“帝者,天號”的界定是同義結(jié)構(gòu)。此文所說“帝者,承天立府,以尊天重象”,“帝,承天”在于指說“帝”源于自然,“帝”源于自然就必須“尊天重象”:遵守和敬畏自然法則,確立“五帝之廟”作為重要的祭祀膜拜場所是尊奉、敬畏自然生態(tài)的外在形式,恰如《逸周書·謚法》所說:“德象天地曰帝(晉孔晁注:同于天地),……仁義所在曰王?!弊鸱钭匀蝗f物,才具備“帝”和“德”即“為天地立心”的條件,再施行“仁義”于社會即“為生民立命”才可為“帝”?!叭跻哉取保浴度龎灐窞榉▌t的帝王之“度”,“度”的指涉是尊奉、敬畏自然萬物的不變定律。《孔子家語·五帝》篇載曰:

季康子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笨底釉唬骸叭绱酥?,帝王改號于五行之德各所統(tǒng),則其所以相變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尚白,……周人以木德王尚赤,……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保〒?jù)清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本卷六。上海書店,1987年影印商務印書館1940年刊本,P161)

孔子在答季康子之問所言,皆上古時代文獻中記載的事況,與上引《尚書帝命驗》所記可以互證。從孔子之說可知,“帝王”之德對應著自然的“五行”次序,朝代的更替,帝王的變換是“帝德”的更替變換,是建立在自然物質(zhì)世界的“五行”終而復始規(guī)律的認識之上,其中不免“五行終始”論??鬃永f夏、商、周三代開基帝王之“三王”即三代帝王,同樣對應著“五行”,其本質(zhì)是尊奉、敬畏自然生態(tài)而具備了“帝范”之王才配稱“帝德”。

可知,作為“帝王”最基本的“德”就是“尊奉、敬畏自然生態(tài),因為他們是自然的一部分,《禮記·經(jīng)解》說:“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同義結(jié)構(gòu)。帝王與“天地”合而為“三”即“三才”,都質(zhì)原于自然,其“德”之本必須尊奉、敬畏“天地”自然,其 “范”之本必須“兼利萬物”而惠及萬民,此“帝德”的心性,是尊奉敬畏自然萬物的結(jié)果,“帝范”是規(guī)約,是實施“帝德”的外化。

以上主要引述《逸周書》、孔子之說和“緯書”等孔子思想產(chǎn)生前后的相關(guān)記載,是儒家文化的前文化時期?!熬晻彪m較晚出,但它是對遠古文化傳承中的追記,其中很多古老的學說借“緯書”而得見。《逸周書》記載著不少原始階段“三代”文化事況,《周禮》《禮記》等周代早期文獻有為數(shù)可觀的歷史都是從《逸周書》中擇取,是儒家文化之前就形成的學說。“帝德”“帝范”屬義自然生態(tài)是在儒家文化出世之前就形成的,為后來的儒家文化所借鑒、引用甚至充實。春秋以前,“帝范”或“帝德”基本不出這一界定范疇。春秋時期,孔子理論形成之后,基于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又有新的發(fā)展和增殖。

“帝范”“帝德”與社會倫序觀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論,是成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為“七十子”提出。為后世歷代“帝德”所本,“帝范”所宗。前已有說,“帝德”必須尊奉、敬畏“天地”自然,其本“范”必須“兼利萬物”而惠及萬民,“帝德”的心性,是尊奉、敬畏自然萬物;“帝范”的規(guī)約,是實施“帝德”普世的社會化方式。以孔子之學問世作為轉(zhuǎn)折點,孔子后學基于孔子就“帝王之道”的認識,又有系統(tǒng)深入之跡可循。筆者繹為“明德、正心、致知”,《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據(jù)《十三經(jīng)注疏》本《禮記正義》卷六十)

《大學》為曾參等孔子后學所作庶幾可準,《大學》是帝王之學,自然有帝德、帝范的認知和界說?!洞髮W》此論,以歸納、演繹闡明作為人尤其是帝王必須通過“學”達到“格物致知”的目的,只有達到“格物致知”的水平才能具備治國平天下的心性修養(yǎng)、能力和才智。此論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我們把它分界為:帝德、帝范兩個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范疇討論。

關(guān)于“明德”,也就是“帝德”,“明德”或“帝德”首先具備“親民”而“止于至善”的條件,“親民”而“止于至善”是“明德”也是“帝德”首要的心性;其次是達到“至善”的幾個修養(yǎng)環(huán)節(jié):止-定-靜-安-慮,具備如此的修養(yǎng)就可以是“至善”,亦便為“明德”,“明德”是“帝范”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guān)于“正心”“致知”。此論提出了“正心”必備的兩個條件是“致知”“誠意”,“致知”和“誠意”是“正心”的前提,修身才能達于“致知”和“格物”的境界,是“明德”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guān)于“治國平天下”。此論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齊家”,“明德、正心”達到“致知”才可為“修身”,完成了“修身”,才可為“齊家”,家齊,國可治,天下亦可平。

“明德”“正心”是“帝德”,是帝王的修養(yǎng),“格物致知”是“帝范”,是對帝王的要求、規(guī)約。兩者兼具,方可“治國平天下”,誠如四庫館臣所說:“《大學》始于格物致知,終于治國平天下”。以心性、社會修養(yǎng)為主體作用于“帝德”“帝范”,重要的是建立人倫秩序?!墩撜Z·顏淵》記載著齊國的君主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的答問最能說明問題,其文曰: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據(jù)《十三經(jīng)注疏》本《論語注疏》卷十二)

做到“君君”,必須“明德”“正心”,“明德”“正心”必須“修身”,“修身”才能明德、正心,以達于“格物致知”,也才能“治國平天下”,否則,即使國有足夠的“粟”(暗含著財富),也沒有可能食用(暗含著諸侯國傾覆)——人倫秩序已取代了自然萬物的“帝德”“帝范”思維模式。孔子與儒家“帝德”“帝范”確立帝王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以認知自然萬物而及于立國,提出的“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的命題,“三才論”是文化基因,進而論及帝德與帝范?!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載:

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保〒?jù)清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本卷四。上海書店,1987年影印商務印書館1940年刊本,P117案)

孔子此說,以三才為切入點,暢論人與政、仁與賢、賢與禮的關(guān)系,確定“禮”是“政之本”,作為“君子”(含帝王),懂得“政”體,必須知道“人”是主體,作為主體的“人”更必須懂得“仁、賢”?!叭寿t”是修身的結(jié)果,完成作為“智、仁、勇”的帝德、帝范的建構(gòu),明德、正心與格物致知依然以社會人倫為先,暗含著“修齊治平”。

《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記載著孔子的學生閔子騫為費地的長官,請教執(zhí)政方略,孔子教之執(zhí)政之方,及于帝王治國之法,國君或帝王治國,要“以德以法”同時也要有“刑”(法)?!暗鄣隆币浴罢摹?,稱為“德厚”,“帝范”以“民順從”稱為“法盛”?!暗鄣隆薄暗鄯丁钡纳鐣藗愔黧w性已經(jīng)取代了自然生態(tài)的主體地位,“仁恕”是母題。

后世的“帝范”之書大抵綜合著兩者精華而推演。

“帝范”文獻的流傳

以唐太宗的《帝范》為例,以后這類書的稱名不一。唐太宗除了作《帝范》猶有《金鏡書》(佚),唐玄宗撰《開元訓誡》(佚),唐憲宗撰《前代君臣事跡》(佚)十四篇等都屬于“帝范”類文獻,但傳世的御撰之書,只有《帝范》。另,唐代開元至天寶時期的吳兢編撰《貞觀政要》屬于私家修撰的“帝范”,但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尤其深遠。

宋代以官修者視之,或稱“寶訓”“圣政”,《宋史·藝文志》著錄宋人呂夷簡編修《三朝寶訓》三十卷,林希《兩朝寶訓》二十一卷,舒亶《元豐圣訓》三卷、《六朝寶訓》一部(以上著錄均佚)。宋代官修“寶訓”“圣政”之類,其文獻大抵出于“實錄”,因“實錄”藏于宮廷秘府,人不得見,故擷取帝王行事、詔令、批諭以及與大臣議政語錄編而成書以頒賜臣屬。但宋代此類文獻傳世者稀,亦可惜之。

元代幾無“帝范”之書,時,漢臣蘇天爵撰《治世高抬貴手》,其中不乏“帝范”,然是書不煩摛拾宋代理學家之說,且不啻為帝王樹范,亦為官員立規(guī),置之“帝范”,或不雅訓。

明代,朱元璋即皇帝位,洪武初年,即為治國立規(guī)定范。署為“御制”者如《資世通訓》《皇明祖訓》實其“御覽”而非“御制”。又,洪武初,曾輔佐朱元璋定鼎天下重臣宋濓撰《洪武圣政記》二卷,載記朱元璋為帝之“范”。明成祖朱棣即位,于永樂七年(1409年)頒行《圣學心法》四卷,名為“御制”,實即儒臣修撰,朱棣撰寫《序》言而已。明宣宗朱瞻基敕命儒臣修纂《五倫書》六十二卷,名為“五倫”,實屬“帝范”。明景泰帝朱祁鈺敕命儒臣編修《歷代君鑒》五十卷,意為“帝王”作“鑒”,實乃“帝范”。明萬歷年間由呂本、陳治本編輯“十朝寶訓”,定名《皇明寶訓》,輯自“太祖高皇帝”至“穆宗莊皇帝”十朝為一書凡四十卷。又,楊士奇編撰《三朝圣諭錄》三卷,庶幾“帝范”之書。上均為“御制”或官修。明代私修“帝范”之書,除前說《洪武圣政記》,猶有婁性編《皇明政要》,是書仿《貞觀政要》之體,凡二十卷。明皇族后裔朱睦·編《圣典》二十四卷,今見明萬歷刻本,書頁偶損。袁袠撰修的《世緯》上下兩卷,專述帝王修身治國法式,“四庫”本完整。陳棟如編《明祖四大法》十二卷,記明太祖的政法,厘《心法》《治法》《祀法》《兵法》四門,其文錄自“寶訓”“實錄”,屬“帝范”文獻。又,明人俞汝為輯錄《荒政要覽》十卷,要者,從反面警示帝王不得淫逸荒政。此書雖傳世,但版本不佳。

以上所及明代“帝范”文獻俱傳。

清代至康熙朝,政權(quán)基本穩(wěn)定。編制具有綱領(lǐng)意義的治國方策,“帝范”是最重要的政事之一,故至康熙二十幾年,即開始了這項工作。清代“帝范”大抵沿襲明代之制,只是清代此類文獻改明代的“寶訓”為“圣訓”,“寶訓”“圣訓”唯名稱不同,其框架、格局完全一樣??滴醵迥?,由清圣祖玄燁敕命儒臣編修《太祖高皇帝圣訓》四卷,清高宗皇帝于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此后,代有“圣訓”,至同治朝,凡十,故后人稱為“十朝圣訓”。又有皇帝專屬編撰“帝范”者,如《御定資政要覽》三卷,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世祖福臨敕命儒臣編撰,為漢、滿兩種文字示世。又《庭訓格言》不分卷,清世宗胤禛追述清圣祖玄燁遺言,雍正八年(1730年)輯錄成編刊刻,凡二百四十六則。初為內(nèi)務府刊本,《四庫全書》本蓋重鈔。又《御定執(zhí)中成憲》八卷,清世宗于雍正六年(1728年)敕命儒臣編撰,雍正十三年(1735年)夏,書成奏進,清世宗胤禛裁定,但清世宗在位時未刊行,清高宗弘歷即位第三年(乾隆三年),付武英殿。初為內(nèi)務府刻本,《四庫全書》本蓋重鈔。又清高宗弘歷編輯《御制日知薈說》四卷,乾隆元年(1736年),清高宗弘歷取舊制各體文刪擇精要,得二百六十則,其宗旨在于“論帝王治化之要”,屬“帝范”無疑,內(nèi)務府刻本仍傳?!妒ブI廣訓》不分卷,《圣諭》十六條為清圣祖玄燁訓諭之語,《廣訓》為清世宗胤禛于每條之后的釋讀,亦“帝范”之典。

以上述列清代“帝范”文獻俱傳。

系統(tǒng)地研究“帝范”文化,今屬空白。依筆者所見,“帝范”文獻不僅可以補苴史論之闕,抑仍可深揆儒家文化“明德”“正心”“仁恕”學說淵藪?!皩W史”之類著作很多,唯未見“帝學史”或曰“帝王倫理學史”,更無專門而系統(tǒng)的文獻整理?!暗鄯吨畬W”是一個學術(shù)空白。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帝范文獻薈要解題》一書代序,即將由中國古文獻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歡
明德帝王治國
追蹤大盜明德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走,去抓帝王蟹
軍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08-24 01:53:00
排列問題中的順序處理
巍治國藝術(shù)作品欣賞
謝明德
山東省龍口市明德學校
中小學校長(2021年1期)2021-03-01 01:30:54
她與帝王為鄰
帝王蝶的瘋狂遷徙
略論古齊國的治國之道
永靖县| 平罗县| 右玉县| 建平县| 无锡市| 进贤县| 阜阳市| 龙胜| 株洲县| 山丹县| 东明县| 古浪县| 始兴县| 新平| 安徽省| 尖扎县| 家居| 浦城县| 五莲县| 信阳市| 百色市| 三亚市| 长泰县| 长治市| 常山县| 江山市| 扎兰屯市| 卢湾区| 波密县| 来凤县| 广宁县| 永丰县| 玉田县| 蓬安县| 彰化县| 阳江市| 晋州市| 菏泽市| 南江县| 镇巴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