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猴現(xiàn)在雖說看不見了,三峽中山水的險惡形勢,我想同往日是沒有什么不同的。在江南住慣了的人,一旦走到這種地方來,不知道要生出一種什么樣的驚異的情感。好比我自己,兩眼凝望著那些刀劍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著的江水,只有贊嘆,只有恐怖。萬一那山頂上崩下一塊石頭來,或是船觸著石灘,那不就完了嗎?到了這種地方,無論什么人,沒有不感到自己是過于渺小、自然界是過于奇?zhèn)サ摹?/p>
船從宜昌上駛,不到一刻鐘,山就高起來,綿延不斷,一直到重慶。在這一千多里的長途中,以三峽的形勢為最險惡。在三峽中,又以巫峽山最高、江最曲折、灘流最急、形勢最有變化。
開始是西陵峽,約長120里,共分四段。第一段是黃貓峽,山雖高,然不甚險;江水雖急,然不甚狹。
第二段是燈影峽。江北的山雖是險峻,都干枯無味。江南的山,玲瓏秀麗,樹木亦青蔥可愛。在這一段,我最愛黃陵廟。在南岸一座低平的山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古廟,前面枕江,三面圍繞著幾百株濃綠的樹木。最難得的,是在三峽中絕不容易見到的幾十株瀟灑的竹子,石崖上還倒懸著不少紅色紫色的花。廟的顏色和樣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調(diào)和,帶著濃厚的江南風味。裊裊不斷的青煙,悠悠的鐘聲,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揚州,先前緊張的情緒,現(xiàn)在突然變得很輕松很悠閑了。船過黃陵廟的時候,我有兩句即景的詩:“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辈贿^這情景很短促,不到兩三分鐘,船就駛?cè)胛髁陯{的第三段了。
第三段是崆嶺峽。山形水勢,突然險峻起來,尤以牛肝馬肺峽一處最為可怕。兩旁的山,像刀劍削成似的,橫在江中,成一個極曲折極窄的門,船身得慢慢地從那門中轉(zhuǎn)折過去。在江北那一面作為門的山崖上,懸著兩塊石頭,一塊像牛肝,一塊像馬肺。牛肝今日猶存,馬肺已被外國人用槍打壞了。離牛肝馬肺不遠,有一個極險的崆嶺灘。水從高的石灘上倒注下來,形勢極可怕。上水船在這里都得特別小心。他們行船的人有一句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往日的木船,真不知道是如何走過去的。
第四段是米倉峽,又名兵書寶劍峽。距離雖是不長,水勢雖沒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卻更加高峻。出了峽,山便低平,有一個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妝的地方,叫作香溪。昭君村離此四十幾里,在秭歸縣東北。杜工部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要親自到這地方,才可以領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個“赴”字,把那里的山勢真是寫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層一層地就像無數(shù)匹馬在奔馳。所謂“赴荊門”,那形勢是一點也不假的。
船過了秭歸和巴東,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峽,這是一段最奇險最美麗的山水。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山的妙處,在不單調(diào)。這個峰很高,那個峰還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還有一排,后面的后面,還有無數(shù)排,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前面無路,后面也無路。四面八方,都被懸崖阻住。船身得轉(zhuǎn)彎抹角地從山縫里穿過去。兩旁的高山,筆直地聳立著,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齊,那么險峻。仰著頭,才望見峰頂,中間是一線蔚藍的天空。偶爾看見一只黑色的鳥,拼命地飛,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江水沖在山崖上的石灘上,發(fā)出一種橫暴的怒吼,有時候可以卷起一兩丈高的浪堆。
過巫山即入瞿塘峽。此峽最短,不過十三四里。山勢較巫峽稍低平,水勢仍險急,因有夔門滟滪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之故。過瞿塘峽,北岸有一峰突起,樹木青蔥,玲瓏可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白帝城。那一段古城劉皇叔托孤的悲慘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地方。山頂上有一古剎,為孫夫人廟。顏色為瓦白色的墻,隱約地從樹林中呈現(xiàn)出來。我們走過的時候,正是下午6點光景,一道斜陽,照在廟前的松樹上,那顏色很蒼冷。遠遠地朝北望去,隱約地可以望見八陣圖的遺跡。廟里的鐘聲,同夔府那邊山上傳來的角聲,斷斷續(xù)續(xù)地唱和著,那情調(diào)頗有些凄涼。所謂英雄落淚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大概就是在這種境界里產(chǎn)生的。
到了白帝城,三峽便算是走完了。
(選自《中國散文大系·旅游卷》,石英主編,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2版)
本文運用多種描寫方式,詳細記敘了作者在乘船經(jīng)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秀麗壯美風光。西陵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巫峽、瞿塘峽,各有各的情態(tài),各有各的風姿。
文章以精妙的排比,寫出了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等特點;以精彩的擬人手法、生動的比喻修辭和傳神的動詞,描繪出山的連綿不絕和陡峭險峻。文章還描述了昭君故鄉(xiāng)、白帝城、孫夫人廟、八陣圖等歷史遺跡,突出了三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加耐人尋味。
1.課文第4段寫了作者進入燈影峽后的情緒變化,請你說說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2.本文主要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