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大概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和我的同學都挺熱衷一件事,那就是“交筆友”,大家通過寫信的方式,跟遠方的陌生人交流。說是“陌生人”,是因為通信的兩個人并沒有見過,只知道彼此的姓名與地址。課余時間,凡是有“筆友”的同學就一封封信寫過去,又盼望著一封封信回過來。
不知道同學們是不是也有“交筆友”的經(jīng)驗?——估計你們就連“寫信”都很少了?,F(xiàn)在想起來,“交筆友”還真是一段有意思的經(jīng)歷。最近我剛讀完的一本兒童小說,一下子讓我記起很多年前的這些事。這本書叫做《我的外國筆友》,今天就把它推薦給同學們。
我的“外國”筆友——這個厲害了,通信的兩個人竟然來自不同國家,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艾比·卡森,是一個生氣勃勃、熱愛生活的六年級女孩。糟糕的是,不喜歡做作業(yè)的她,最近學業(yè)成績掉到了留級邊緣,以致于不得不參加輔導班完成額外的作業(yè)。而她抽中的內(nèi)容是“筆友計劃”,必須與一個不同國家的學生通信,通過這件事得到更多的學分。
薩迪德·巴葉,是村里最優(yōu)秀、英語最流利的學生。老師們收到了艾比的信,經(jīng)過商量,最終決定由薩迪德的妹妹回信,由他進行指導與協(xié)助。
艾比·卡森,美國人;薩迪德·巴葉,阿富汗人。就這樣,兩個原本身處地球兩處“八竿子打不著”的小學生,開始了一段奇妙而友好的交流。
艾比是個誠實的女孩,她在第一封信里就坦白,這是她額外的作業(yè),并且希望得到回信,她的分數(shù)就多一些。不過,即使這樣,交筆友這件事還是讓她充滿了期待和向往:
“我不知道這封信要寫給誰。只有收到你的回信,我才會知道是誰在和我通信。不過,只要想到這封信是飛躍千山萬水才到達的阿富汗,我就覺得很神奇。”
這番話真的打動了我,我一下子想起很久以前,我與我的筆友——雖然他并不在外國,但我們同樣是興致勃勃寫下一封信,然后投進郵筒,接著那封信就跨越空間阻隔,來到筆友手中。即使距離比不上他們,但這份心情不是一樣的嗎?信寄出后,就希望筆友能早一天拿到,又特別希望他早一天回信……
薩迪德雖然滿心不樂意,覺得這簡直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紙張、浪費郵票,但他不得不遵守對馬哈默老師的諾言,幫助妹妹寫回信——當然,這并不容易,為什么不容易?如果你自己讀書,馬上就會知道。折騰了好一會兒,薩迪德終于想出一個主意,總算順利地寫成了第一封回信。
當雅米拉“寫”的第一封回信到達艾比手中時,一切都不一樣了。本來她只是為了完成作業(yè),可是真的讀完了這封信,她忽然獲得了“一個全新的體驗”,也因此更加用心且鄭重地給雅米拉回信,她“趴在客廳的大桌子上涂涂寫寫,桌上攤著地圖、紙張和百科全書”。要知道,她可從來沒有這樣認真地對待過她的作業(yè)!
這一對外國筆友之間,就這樣開始了書信往來,那么,后來會怎樣呢?他們有沒有一直寫下去?艾比是否能獲得分數(shù)沒有留級?薩迪德的代筆有沒有被發(fā)現(xiàn)?一切都將在故事里逐一揭曉。是的,我很喜歡這個溫暖的故事,這不僅是兩個孩子的交往,更是兩種文化與兩種生活的交流。
最后我想說,正在閱讀這篇推薦的同學們,若有機會也來交一位遠方的筆友吧,當你們讀著對方的信時,共同享有的陽光將會閃耀在那些字上,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