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fā)明紙張后,大大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和輕便性,但要抄寫整本的書籍,仍然是很麻煩的事。特別是同一本書籍如果需要多份,一本一本全用手抄就太耗時耗力了。這種時候,印刷技術的出現就很重要了。
最早時,書是由人們手抄而成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
唐朝時有人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從此,書籍可以方便、靈活、省時、省力地印刷出來了。
畢昇是北宋年間一位普通的雕版刻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將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制作出用于印刷的雕版。
這是一件辛苦的活兒,需要十分專注。如果刻錯一個字,整塊雕版就全廢了,必須從頭再來。
這天,一個老刻工就犯了這樣的錯誤,書坊老板立刻將他辭退。
畢昇很同情老刻工,但也知道他已經老眼昏花,不能勝任雕版工作了。
身為刻工,畢昇知道雕版印刷其實有很多缺點:每印一本新書都要花很長時間雕一次版;雕版在印刷時會受到磨損,需要不斷更換新的;如果書不加印,刻出的雕版就只能白白閑置著。
“我一定要改進刻版的方法!”畢昇暗下決心。
此后,他苦苦思索怎樣才能更快、更好地刻版,然而很久都沒有進展。
一天,畢昇從書坊回來,看到兒子臉上、手上都是墨跡。
原來,兒子在玩他的印章。畢昇生氣地把兒子趕出書房。
收拾書桌時,畢昇看到了兒子的“大作”——白紙上蓋著一個個的印章痕跡。
他看呆了,腦海中仿佛有什么一閃而過。
畢昇想:如果能刻出一個個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組合成文章了嗎?
他立刻趕回書坊,用雕版剩下的邊角料刻出了許多單字印章,然后把它們拼起來,涂上油墨,試著印了一張紙,效果不錯!
畢昇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fā)現多印幾次后,木塊印章吸收了油墨后就膨脹了,字面變得不整齊,印到紙上會糊成一片。
畢昇只好更換材料。他用膠泥制成一個個小方塊,在方塊上刻出凸面反字,再用火燒硬。
為了使字面平整,畢昇還用松香、蠟和紙灰制成了粘合劑。
畢昇按照句、段,將一個個膠泥活字依次排放在鋪了粘合劑的鐵板上,再用火加熱,然后用平板把版面壓平。
等粘合劑完全冷卻后,畢昇開始印刷了。這一次印出來的效果不輸雕版印刷。
他成功了!
印完后,他又用火把粘合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還能再用。
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不僅在國內產生很大影響,還傳到了亞洲、歐洲等多個國家,促進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