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芳 楊啟蕾 陳曉川
摘要:現(xiàn)今看到湖城土特產(chǎn)店中售賣的包裝精美的湖州三道茶,憶起兒時,母親那一代承襲下來,老法制做的湖州南郊水鄉(xiāng)小村的三道茶。通過母親的敘述與兒時的記憶,還原水鄉(xiāng)三道茶的老法制作工序,并簡述水鄉(xiāng)三道茶的品飲習(xí)俗與茶禮。以此領(lǐng)略水鄉(xiāng)質(zhì)樸的茶文化傳承之美。
關(guān)鍵詞:三道茶 老法 習(xí)俗 茶禮
講起水鄉(xiāng)小村,吾村位于湖州南郊的和孚鎮(zhèn),村子的地理位置位于吳興區(qū)與南潯區(qū)交界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桑葉地、小魚塘、連片的水田……,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之美譽。古往今來,村民都有客來敬茶的禮俗。因此茶的品質(zhì)優(yōu)劣,體現(xiàn)了各家女主人的手巧程度,所以家家會用心對待自家的茶事,并會在左鄰右舍竄門噢茶中小斗一番,品論各家茶的好吃程度,總結(jié)小經(jīng)驗,學(xué)習(xí)好方法,讓來年茶做得更好。當(dāng)然,此中的斗茶不能與宋代的斗茶相提并論,這只是民間小村的一場質(zhì)樸愉悅的小茶事。
說起茶,現(xiàn)在我們一般都叫“喝茶”,但在湖城方言中都稱為“喫茶”,每到竄門,主人都會說,“來,噢碗茶再走。”在農(nóng)村,都喜歡用一種小碗泡茶,而且老人都喜歡稱呼此碗叫“茶盞”或“公(近音)碗”。一般農(nóng)家都是一碗兩用,平時盛飯,客來泡茶。此小碗大概口徑在4.5-5.5英寸之間,有青花藍邊的,有五彩花卉的,有百子圖的,還有喜字金鑲邊的等等,各家有各家喜歡的圖案,大部分人家還會在碗底(正面)刻上男主人的名字,以便在村里有喜事時各家互相借用歸還。拿起噢茶,看看也是個趣事。
碗趣、茶趣,盡在水鄉(xiāng)三道茶中體現(xiàn)。這三道茶依次為:鑊糍湯、熏豆茶與綠茶(甜茶、咸茶與清茶)。
一、頭道茶:鑊糍湯
(一)原料
農(nóng)家自種土糯米,米粒,橢圓形。糯米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淀粉等,營養(yǎng)豐富,為溫補類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侗静菥V目》中記載,糯米,脾肺虛寒者宜之。
(二)制作
鑊滋,它是古老華夏民族的飲食智慧之一,歷史淵源流長,史記有載唐天寶(公元748年)年間開始作為貢品。
鑊滋的制作,也不是人人可以嘗試,村子里總有兩三位做鑊糍的能手。每到有人家需要做此美食,就會請上一位鄰里的鑊糍師傅來家中忙活。只是義務(wù),管飯就好。
制作鑊糍,一定要在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搭建講究,正面還會畫上很多吉祥圖案的大灶頭上操作。灶頭在我們這兒是一個家里最為亮眼的廚房主心骨。主人家要將糯米淘洗后,蒸熟,并要比平時的糯米飯稍軟些,以此使用為佳。師傅先檢查大鍋是否因炒菜而留有油漬,一般不用化學(xué)洗滌劑來清洗,而是用芋艿最大塊莖切開,用力涂抹鍋子表面,直至油漬消除,再用清水洗凈。等鍋干燥后,用特制的木柄小鐵鏟,取適量一團,放入灶上當(dāng)頭的大鍋里。然后用鐵鏟用力攆搗,再逐步、慢慢地將攆碎的米飯,粘刮在鍋壁上。僅靠長久以來的經(jīng)驗來決定鑊糍的厚薄。在反復(fù)刮攆下,師傅覺得厚薄適中時,會稍等片刻,等充分烤干后,用鏟子“嘩啦嘩啦”將一條條的粉白的鍋糍帶著卷從鍋壁上鏟下來,冒著熱氣,被快速的盛到一旁的羅筐里。動作一氣呵成,在熱燙的煙氣中,熟捻的重復(fù)著整套動作。
制作鑊糍還需要另一個人的配合,那就是負責(zé)燒火的人,只有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做出上品的鑊糍。對燒火人來講,火候的控制要求相當(dāng)高,火旺了會焦,火小了難以成形,這燒火在這兒是一門高超的技術(shù)活兒。做出來的鑊糍好不好,那就看師傅刮攆手法的厲害程度了。太厚很難用開水泡蔫,容易粘牙影響口感;太薄又易碎,一泡就成糊糊,賣相不佳。所以厚薄恰當(dāng)好處,才能即食脆香,泡之,會隨開水的注入迅速軟化。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的白色軟糍片片,隨著小瓷匙將湯水的舀起,如小段寬面般掛于匙上,入口滑糯,辨昧即化,那真是兒時的昧道,很難忘懷。
(三)食用習(xí)俗
鑊糍的調(diào)味,可咸可甜,也可在煮糖蛋時放入,既頂餓又好吃。如有新客(方言,意為“新女婿”)上門,就得先泡上一碗,做為頭道甜茶,意為:“甜嘎甜(方言),甜一年?!绷碛辛?xí)俗就是在有人家快要新添良兒時,鄰里都要“端湯”,即每家都會給主家送一些適合產(chǎn)婦食用的食品作為禮物,其中一定要有鑊糍。
二、二道茶:薰豆茶
(一)原料
薰豆、蘇子、常枳(音同)皮,以上是最為老法的三種原料。倘若沒有蘇子,以芝麻代替(芝麻以白芝麻為上),或兩者皆入;如沒有常枳皮,也用桔子皮代替;也有加入丁香蘿卜絲(自種的一種很小的胡蘿卜,經(jīng)切絲、腌制、曬干而成)、香豆干丁,綠筍干丁(一種本地山里的小綠筍經(jīng)過水氽、鹽腌、輕曬等工序精制而成)。熱心好客者甚至?xí)诓柚型度胍幻吨瞥擅垧T的橄欖,令茶湯的滋味更加豐富。
(二)主要原料之制作
薰豆,以9月和11月(最后一季黃豆)兩個時間的黃豆為最佳原料。9月的豆子要選用嫩豆子,不要充分成熟,這樣成品的色澤會更為鮮綠,口感更為嫩脆香甜。而11月份成熟的豆子因其豆形成扁平的橢圓形俗稱“踏扁青”,此種豆子做出的成品,久存色澤仍舊翠綠,而且口感是最為嫩脆的一種。薰豆的制作方法比較繁復(fù),耗時也比較長。整棵黃豆的植珠砍回后,把豆角摘下,分撿出顆粒包滿的,手工剝出豆子,用水洗去豆衣,入滾水氽至八成熟(不能太熟也不能不熟,試嘗沒有生豆子的豆腥昧即可)撈出,瀝干水份,放入少許海鹽拌均備用;另外還有一種方法是先將豆角燒熟,再把豆子捏出,這種方法雖然少了剝豆子的繁鎖過程,但成品色澤會偏黃,口感次于前法。所以講究的人家都會選用第一種方法。
等豆子第二次瀝水后,在灶頭的大鍋上架一個木框鐵絲篩,把豆子平攤在篩子上。開始時用旺火,并要不停地翻動豆子,在讓豆子快速烘干的同時,以免烤焦。然后,隨著豆子的逐步干燥,火要越來越小,翻動的頻率可以越來越少,最后在基本干燥時,把灶堂中的炭火用草木灰蓋住,讓其慢慢烘烤。整個過程大概要持續(xù)二十四小時以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等成品薰豆安全干燥后,放入棉布袋中,貯存在石灰甕中即可。
蘇子,一般是生長于江南的一種紫蘇的種子,在農(nóng)歷9月時種子成熟,把種子穗采摘下來,揉出里面的種子。種子色澤烏黑,呈圓形小顆粒,細小如芝麻。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淘洗干凈,然后放鍋中翻炒,翻炒的速度要快,不然會容易烤焦,等到聽到噼啪的爆響聲,并有香味散出,此時已經(jīng)炒熟,可以起鍋攤涼備用。芝麻的炒制方法同上,可隨口味、喜好自行決定是否添加芝麻。
常枳,是生長于江南的一種苦橙,蕓香科植物,法文亦稱為”酸橙樹”,傳說苦橙原產(chǎn)中國、日本,在公元1200年,由阿拉伯商人引進歐洲,后來在17世紀(jì)時,被意大利,西班牙與法國植物學(xué)家廣為使用??喑热硎菍?,苦橙皮有開胃理氣的功效。在水鄉(xiāng),苦橙被稱為常枳,常枳長到農(nóng)歷9月,便可采摘,其為色澤青綠的圓形小果,氣味芳香。將采下的常枳洗凈,用小刀把果實的皮一劃為四,然后剝下,果實棄之不用,也可用糖腌制食用。常枳皮剝下后,要把皮里面的一層白膜刮去。如不刮去白膜,茶湯昧道發(fā)苦,湯色混濁。然后再切成1毫米左右的細絲,放入炒好的蘇子、芝麻,少量鹽拌均,裝入玻璃瓶或陶罐中保存即可。
(三)泡飲與習(xí)俗
薰豆茶的沖泡方法很簡單,把事先準(zhǔn)備的常枳皮,薰豆、丁香蘿卜絲等放入碗中,沖入沸水即可。茶湯中青綠的豆子上下沉浮,蘇子與芝麻如星辰般灑于茶面,湯色清亮,滋味豐富。
噢薰豆茶是一件極為享受的趣事,先喝茶湯,喝完后,把碗傾斜一定角度,輕拍碗壁,把碗中豐富的茶底輕拍上來,然后一點點品嘗,益趣橫生,茶料在水的浸潤后,咸淡適中,味道極好。
平時家中來熟客,特別是女客,一般只泡一杯薰豆茶。如若客人喜歡綠茶,還會在薰豆茶中下入少許綠茶,一起沖泡。在婚慶,上粱等村中喜禮上,薰豆茶會做為第二道茶奉于前來的貴客,讓來客在品嘗完甜甜的鑊糍湯后,再來一碗咸淡適宜的薰豆茶。
三、三道茶:清茶(綠茶)
(一)原料
農(nóng)家自制綠茶。
(二)茶葉炒制及泡飲
村中幾乎每家都有自家的茶葉墩(因這里的茶樹是灌木型,所以茶樹會培植成一叢叢的樣子,故名墩。)。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評測村中茶樹為鳩坑群體種,一般栽于桑葉地的陽面或屋后自留地,與桃樹等同栽,或種于竹林邊上,每年加以修剪,施農(nóng)家有機肥。
采茶季時,在清明前,采一季嫩芽,一般為單芽、一芽一葉等,這是一年中最為鮮嫩的茶芽。此茶炒制后,會放入石灰甕保存,用來待客。而此后采的二茬三茬四茬甚至五茬,都為清明后的葉芽,大都已充分成熟,炒制后,用來當(dāng)口糧茶。
茶葉采摘時,大多人家都用一種名為“杭州籃”的竹編小籃子盛裝。采完后及時回家,在灶頭上,用燒水的大鍋炒制,燒水的鍋一般不燒菜,無油煙昧,有利于保持茶味的純潔度。
制茶需兩人配合,一人燒火,一人炒茶?;鹌鹪钐茫_始稍大,等鍋干燥,倒入茶葉快速翻炒,直至茶葉萎蔫,再把茶葉撈起放入準(zhǔn)備好的木托盤內(nèi),趁熱進行充分揉捻。鮮葉嫩度高只需揉捻一次,鮮葉較粗老還要復(fù)揉一次。母親說,揉捻使鮮葉中水份流失,這樣可使干茶香氣更郁。打散后,放入鍋中繼續(xù)以抓起撒落的方式翻炒,直至茶葉基本干燥,改小火,繼續(xù)在鍋中翻炒至整體干燥為止。最后,撈起茶葉,在鍋中放入棉紙,把已干燥的茶葉進行微烘。此時灶堂里的明火息滅,在炭火上蒙上一層草木灰,讓余溫降到合適的溫度,把茶葉靜置微烘,期間稍微翻幾次。等茶葉變的干燥易折時,放到托盤上晾涼。常溫后,干茶色澤墨綠,條索緊結(jié)微彎,用棉紙包好,放入石灰甕中保存即可。
如有客人來訪,如果是男客,喜歡清茶的居多,就會用“茶盞”,放入茶葉,用水缸中屯積的河水燒開,直接沖入碗中,碗面會飄騰起幾縷霧煙,清香馥郁,茶湯嫩綠,滋味濃醇鮮爽。
清茶,在很多重要的喜俗中做為待客的第三道茶也是最后一道茶,使品飲者體會到人生百昧,回歸平淡的無味致昧。
水鄉(xiāng)三道茶的老法襲承,讓現(xiàn)在忙碌的都市人,暫時回歸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生活,特別是母親的味道,可以暖暖包容一切世俗的塵囂,讓心回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