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毓 趙 新
(1.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3; 2.北京中和盛圖測繪有限公司,北京 100079)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建筑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然而,在目前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中,現存的古建筑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保護古代建筑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是目前各個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古建筑測繪成果為保護、發(fā)掘、整理、利用古代建筑遺產,為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建筑史教學提供翔實的基礎資料,為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1]。
古建筑測繪從字面上理解是測量古建筑物的形狀、大小和空間位置,并在此基礎上繪制相應的平、立、剖面圖紙。但是,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發(fā)展以及測繪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古建筑測繪是對古建筑本身、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以及隨時間變化的信息適時采集、測量、管理和利用的技術活動,是建立建筑遺產記錄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遺產的研究評估、管理維護、保護規(guī)劃與設計、保護工程實施、周邊環(huán)境的建設控制以及教育、展示和宣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傳統(tǒng)古建筑保護的手段主要依賴于測繪圖紙、文字以及師徒相傳等,這些手段容易造成古建筑信息管理不完整、查詢不方便等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種BIM 技術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創(chuàng)建帶有豐富屬性信息的古建筑三維模型,建立測繪數據和信息數據庫、地理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以工程實例證明該項技術手段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的優(yōu)勢。
古建筑測繪需要測量建筑物的真實尺寸,各構件相對關系等基礎數據,尤其對結構性的大木構件如柱、梁、檁、枋等,要進行全面詳細的勘查和測量,對于較高的建筑,只能爬上去測繪,不但精度差,還容易損壞古建筑[2]。用于保護工程的全面勘測,除對建筑的幾何屬性,包括沉降、歪閃等變形情況進行測量外,還要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木構件腐朽程度探測與記錄、結構可靠性驗算、壁畫彩畫病害分析等。傳統(tǒng)測繪方法常用儀器有皮卷尺、鋼卷尺、水平尺、垂球、全站儀及GPS等,所測的數據輸出的都是二維結果。如繪制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圖,總平面圖及大樣圖,文字檔案等。不易對所測得的信息進行統(tǒng)計與整理,這樣保存下來的信息缺乏直觀易讀性、系統(tǒng)性與可繼承性。根據古建筑物本身形式的特點,測繪方法的難點也在于如何獲取細部數據,尤其是對于形狀不規(guī)則、結構復雜的對象,立面和剖面繪制的工作更是非常繁瑣的。外業(yè)實地測量數據時,獲得完整數據且精度滿足要求并不容易。尤其對于古建筑中的雕刻、文字、彩畫等進行實地測量時,既要記錄其真實狀態(tài),同時也要記錄可能由于環(huán)境影響和人為因素產生的剝落、風化、毀壞、殘缺等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碑刻、文字,是記載建筑歷史的重要文獻依據,是古建筑保護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tǒng)方法一般很難對其準確測量還原。本文以密云區(qū)古北口村楊令公祠正殿為例,該殿為廡殿式建筑,圖1、圖2為傳統(tǒng)二維圖紙,正殿南立面圖與剖面圖。
圖1 楊令公祠正殿南立面圖
圖2 楊令公祠正殿剖面圖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作為一種高精度的全自動立體掃描技術,是集光、機、電和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高新技術,它是利用激光測距的原理,通過記錄被測物體表面大量密集點的三維坐標、反射率和紋理等信息,可快速復建出被測目標的三維模型及線、面、體等各種圖件數據。它能將實物的立體信息轉換為計算機直接處理的數字信號,為實物數字化提供了相當方便快捷的手段,而且其測量結果能直接與多種軟件對接。它突破了傳統(tǒng)測繪的單點測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獨特優(yōu)勢。在無接觸情況下獲取以上所有信息,保證了其真實性和歷史感,也不會對建筑有任何破壞,圖3為楊令公祠正殿三維掃描點云南立面影像截圖。
圖3 楊令公祠正殿三維掃描點云影像截圖
BIM 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簡稱,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基礎建立的模型,它具有信息完備性、信息關聯(lián)性、信息一致性、可視性、協(xié)調性、模擬性、優(yōu)化性和可出圖性等八大特點。REVIT 軟件以三維激光掃描儀掃描的三維點云數據為基礎,創(chuàng)建BIM。繪制模型的過程,也就是對古建筑全部數據、信息錄入的過程,模型是嚴格依據測繪數據而生成,測繪所得的所有數據信息都包含在這個數字模型里,在創(chuàng)建模型的同時,將相對應的材質、名稱等屬性信息進行錄入并定義。在繪制完成后,這些數據便會出現在“族類型”列表中,這樣在準確記錄模型形狀的同時,又把模型的數據信息直觀、清晰地展現了出來。
古建筑繪圖工作繁瑣,形制尺度的規(guī)定也較多,但是區(qū)別于現代建筑,古建筑的固定搭接、模數化的尺度以及特征化的組合等特點,是一種基于特定尺寸構件基礎上的“參數化”的設計與搭建過程。便于實現參數化的古建筑模型,減少重復工作[3]。
運用REVIT軟件中“族”這一功能,自定義所需構件模型參數,通過分析模型構件的特征,選擇用“拉伸、放樣和融合等”命令,或疊加幾個命令共同使用。族的狀態(tài)是通過幾個參數進行控制的,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構件時,可直接修改參數即可使用。形式相同的構件,只需復制并重命名其屬性信息即可得到一個新的相同尺寸的構件,這種操作方法不僅提高效率,而且易于對古建筑構件進行分類和統(tǒng)計,有助于對古建筑進行整體、系統(tǒng)地研究。BIM 技術創(chuàng)建的三維模型相比二維的傳統(tǒng)CAD圖紙,優(yōu)勢更為突出。圖4為楊令公祠正殿BIM 截圖。
圖4 楊令公祠正殿BIM 截圖
圖5、圖6為楊令公祠正殿檐柱部位正立面與東立面的現場照片。圖中線框部分為本次對比研究的主要部位。
圖5 楊令公祠正殿檐柱部位南立面照片
照片顯示的部位含有構件檐柱、檐檁、檐墊板、檐枋、抱頭梁、穿插枋及雀替等。
傳統(tǒng)測量方法,需要對此部位進行三視圖的繪制以及繪制剖面、局部大樣圖等。繪制過程繁瑣且需要同時考慮相連接構件之間的相對關系及尺寸,容易增加出錯的概率。圖7為該部位三視圖。
圖6 楊令公祠正殿檐柱部位東立面照片
圖7 檐柱部位三視圖
在REVIT軟件中,換了一種思路,是以單體構件為單位,不需要綜合考慮所有構件的相對搭接關系,分成兩步先把單個構件創(chuàng)建準確,再進行相互搭接。這樣更容易減少錯誤的產生。類似模擬還原建設房屋的步驟過程,把建筑重新復建起來。圖8為BIM 構件單位分解截圖,圖9、圖10為BIM 構件搭接后正側立面截圖。
圖8 與檐柱搭接的各構件單體示意圖
圖9 組合后檐柱部位正立面示意圖
圖10 組合后檐柱部位側立面示意圖
再通過設定標高、軸網等命令,運用REVIT軟件中提供的立面、剖面剖切功能,從而自動生成所需部位的二維、三維圖(見圖11)。信息更完整,精度也更高。
圖11 導出所需部位二維、三維圖
同時REVIT 軟件中提供的明細表功能,能很好的用于數據統(tǒng)計方面的工作。在一個BIM 中,對每個構件進行命名,它們以族或者實例的狀態(tài)獨立存在,我們可以定義族或者實例的結構類型、材料等相關屬性,當我們需要系統(tǒng)、直觀地得到某一類型下實例的特定信息時,只需要建立一個相關類型的明細表,將所需要的屬性一一調出即可(見圖12)。
BIM 的直觀可視性,大大降低了研究古代建筑卯榫結構的難度,通過圖紙,靠空間想像力去理解卯榫結構實在是效率又低,難度又大。通過對模型的尺寸分析、搭接方式分析,可以快速理解掌握其中的精髓。如圖8所示,可以非常清晰直觀地看到每個部位搭接方式,讓我們從“師傅帶徒弟”這種單點傳承方式中解脫出來。在由衷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掌握卯榫結構,而不是只知道中國古建筑大木結構很厲害和“墻倒屋不塌”這一句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圖12 導出部位明細表
在逐步數字化的今天,三維已經逐漸的代替二維,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彌補了傳統(tǒng)的古建筑測繪工作中細部數據獲取難度大、精度低的這一缺點。結合BIM 技術的發(fā)展,逆向建模還原我們的古建筑。指導其測繪、保護、修繕等工作的進行。同時,因為模型是單體的形式組合而成,研究者能夠以直觀、細化的角度去研究和剖析古建筑結構單體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例如榫的選擇形式及傳統(tǒng)工藝技巧等。從中發(fā)掘出新的思路和價值,借鑒吸收古代建筑中的營養(yǎng),讓傳統(tǒng)古建筑技術得以傳承和延續(xù),讓建筑之路充滿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