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珠
媽媽病篤。倒數(shù)十日,她愈是寡食少語長睡偶醒,往生命靜止方向深水潛游。彼時我每日問她想吃什么,然后設(shè)法張羅來,博她一點病中日光。媽媽談食物的時候,較能談笑,于是以此喚她回神,多望一眼我們這些今世家人。
人在盡頭,返身回望,媽媽一生吃食富裕,而倒數(shù)時刻,念想的反而是素樸的兒時食物。咸冬瓜蒸肉餅有時,那是已故外婆的家常菜;白粥醬菜有時,有時只是一碟肉松甚至肉燥風(fēng)味泡面。而這日她說,想吃炸春卷。
炸春卷自然不能是買來的。我媽病著但絕不糊涂,沒有什么比外帶回家,被蒸氣弄得軟塌油糊的春卷皮更壞。最好的辦法,便是買得潤餅皮,裹春蔬及花生糖粉,油炸后立刻呈到她面前。而時序初春,清明未至,潤餅皮在本地市場里不易得,此時唯能往城里去,倚靠我家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xiāng):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
陪病兩年,在頻繁的門診化療手術(shù)急診中,日常脫軌,活成夜長晝短,蒼白無風(fēng)恒溫狀態(tài)。然而一抵迪化街,日光慷慨,曬褪病房陰涼。感官放大,整個街區(qū)的生活氣味聚攏上來。青草藥材的、熱食攤販的、香菇干貝蝦米魷魚的鮮腥味奔放,不遠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也嗅得一點。呼吸滿腔復(fù)雜氣味,就覺得人扎實活著。
其中每一股氣味,我都能單獨辨識,都是神奇勾引?;氐脚c外婆的大手小手的兒童時期,和媽媽的母女放肆逛街時期,這是我家祖孫三代老派臺灣妹,最喜愛的臺北聚落。落俗一點便稱這類心情,叫出嫁女兒回娘家,知根知底熟門熟路。青春是真空永恒狀態(tài),是女子心中的自由小鳥。因此返抵娘家,回到城北河邊的大稻埕,我們就都成少女,步履輕盈—臉發(fā)光。
而娘家并非虛構(gòu),三人之中,我外婆阿蘭,是真正以大稻埕為娘家。
于閩人聚落里富庶的太平町延平北路長大,在大橋小學(xué)迎接臺灣光復(fù)的女孩阿蘭,小學(xué)畢業(yè)后,便在正值巔峰的永樂座戲院,擔任售票員直到結(jié)婚。日后外婆轉(zhuǎn)述永樂座時期,一代青衣祭酒顧正秋巡演的盛況,眼底仍有流轉(zhuǎn)的星閃。
阿蘭后來遠嫁淡水河對岸,觀音山腳下的郊外之郊。形容自己進門時,足踏漆亮高跟鞋,一腳踩進屋內(nèi),不料仍是泥地,臺北小姐的農(nóng)村拼搏史自此開始。而老派淑女未曾放下往日講究,踏出房門,必全妝示人并抹朱紅唇膏,以馬甲束褲將自己扎緊,才穿進訂制洋裝,系上細黑皮帶。
舊年對女子要求苛刻,美而無用不成,她還必須能干。因此外婆與媽媽皆極能做菜,鄉(xiāng)里馳名。外公做外銷生意,員工近百家人數(shù)十,盛時每天擺開八大張圓桌吃飯。更有連綿宴席,來賓自歐陸、中東至東南亞。宴以備料三日的華麗閩菜,與自家釀酒。如今聽起來排場太過夸張,若聞江湖傳說。
外婆購物,那是頭家娘式氣派。日常采購,多以近家的蘆洲大廟市場為基地,魚肉水果挑的是月歷照片似的、飽碩漂亮的上貨,量多便交代一聲,讓商家送到家里。但凡節(jié)慶或宴客,外婆就必親身回到大稻埕與永樂市場。
大稻埕百年以來一直是南北貨及高檔食材集散地,過去許多辦桌師傅亦聚此處,很有人才與食材一筐打盡的概念。對此媽媽亦很迷信,宴客所需的華麗食材,鮑參翅肚蜇頭竹笙,最厚的椴木香菇和干貝,甜湯用的雪蛤紅棗及奶白油潤的宜蘭沙地花生,都要專趟來買。母女二人自有信任的老鋪,和一套精明的選物標準。
身為孫輩里第一個孩子,外婆到哪都帶上我,寵以海量的愛與食物,而我回報她白白胖胖及念念不忘。媽媽與我,則一面疊印外婆腳步,加以近年發(fā)現(xiàn)的店鋪,組織成老派購物路線。水邊時光慢,老城區(qū)迪化街的舊建筑,那些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里,夜行車燈撫亮的街屋立面華飾,近年修復(fù)后原質(zhì)再現(xiàn),吸引潮流店鋪和觀光人潮。但只要老鋪猶在,民生氣息仍厚,就不至于弄得人面目全非。我以老鋪為據(jù)點,三代記憶為經(jīng)緯,有憑有據(jù)地走跳此區(qū)。
到永樂市場及迪化街,我們慣從延平北路這側(cè)進出,此隧道般的入口,左右各據(jù)一家糖鋪,售各色老派零食。外婆嗜甜,會買甘納豆,和我喜歡的蛋酥花生,一種花生裹了雞蛋面糊再油炸的零嘴。如與媽媽去,則買蠶豆瓜子等咸食。
穿出隧道右轉(zhuǎn),喝民樂街的涼茶。我們購物,未必記得商號名字,全憑位置或人臉辨識。譬如民樂街的兩家百年涼茶鋪“滋生”與“姚德和”,過往門面裝修得一模一樣,通常認其中有位老太太掌店的那家。理由是她白發(fā)蒼蒼,膚質(zhì)卻嬰孩般綿白細致,怎么叫人不迷信該號涼茶有排毒神效。近幾年老太太退休,頓失指向,改成兩家交替著喝。
迪化街中藥老鋪恁多,并極富商譽。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中藥少用,但若要得上好香料香包、胡椒肉桂,則往媽媽指名的“生記藥行”。在“生記”帖藥,過程即是療愈經(jīng)驗。相較有些鋪子,裝修太堂皇招呼太激動,“生記”的人與布置,都簡凈雍穆。僅問一枚羊肉爐鹵包,師傅仍逐一打開藥柜木抽,取材料以砝碼現(xiàn)稱。不似滿街騎樓下的成貨,光照潮濕難免質(zhì)變。藥材在紙面上配妥,倒進棉布袋里扎好,眨眼間,紙張便封成包裹。
在迪化街買南北貨在于逛,且眼色要好。因為各有所長,一家買完所有食材幾乎是不可能,倒是可以先排除一些在門口,大量堆放蜜餞堅果和烏魚子的店家。其果干顏色越艷的,越不可信。此區(qū)老字號,多少有些驕傲自矜。貴價的上貨,不會曝展在外,必須經(jīng)過詢問,店家才從雪柜取出那些燕窩魚翅,未經(jīng)漂白的天然竹笙,兼解釋食材來歷。顧客識貨而店家識人,外婆媽媽都長得富態(tài)貴氣,有問有答。我這種菜鳥要是單獨去,被忽略也是時常有的。
至于糕餅。如面龜、糕潤、咸光餅和椪餅,可往延平北路上的“龍月堂糕餅鋪”或“十字軒”。龍月堂創(chuàng)店與我外婆生辰同年,我收藏這種只有自己知道的聯(lián)系,每回買餅,就默數(shù)店家歲月,為之由衷祝福。
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制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里頭每一枚綠豆糕,僅指甲片大小,化口沙碎精致非常。椪餅是中空餅,餅底有薄糖膏,是杏仁茶或面茶這類熱甜湯的搭檔,買了就要小心攜帶,因為破缺的椪餅,看來格外使人傷心?!笆周帯迸缘摹凹痈F鹗康案狻?,賣得最好自然是招牌的起酥皮蛋糕,但其實椪餅也烘得特薄,買回家把餅拆碎,沖一碗媽媽熬的花生湯,深冬里取暖。
這些店家,亦常態(tài)性供應(yīng)咸光餅和收涎餅。這類中間有個圓洞,可以穿紅線綁在嬰兒脖頸上的餅,在臺北市已少見。但話說回來,現(xiàn)世要生個孩子來收涎,才是真難,純買點餅來佐茶,容易一些。
大小女生湊在一塊,認真購物,自然還包含吃喝。此區(qū)米面,有永樂市場周圍數(shù)家米苔目,油蔥蝦米湯頭清鮮,一碗粉白韭綠,外婆很喜歡。媽媽則多往安西街的老店“賣面炎仔”吃切仔米粉,切燒肉或豬肝。
此外,外婆與媽媽都對歸綏街上的“意面王”本店,根深蒂固地喜愛。雖說意面王的干面、餛飩和切菜不錯,但我疑心她二人的關(guān)鍵從不在面,在于飯后的那碟刨冰。
“意面王”在家族的口述歷史中,開業(yè)時便是糖水專業(yè),后來才賣起面,因此在面店點冰品其實內(nèi)行,若能一字不差地點名如同通關(guān)密碼的“紅麥布?!彼淖郑苷宫F(xiàn)出一股熟客的洗練瀟灑。“紅麥布?!笔蔷C合澆料的縮寫,指紅豆、麥角、布丁、牛乳,麥角和布丁這兩種澆料,是我個人判斷糖水店的標準,采煮得甜糯潤滑的麥角而非心韌且?guī)帤獾霓踩?,采柔軟味濃的雞蛋布丁,而非大品牌的膠凍布丁,那是店家骨氣與基礎(chǔ)審美。
行經(jīng)大稻埕許多年,在百年建筑群里穿梭、老鋪里吃飯、買兒時食物,將自己藏匿于飛速時代里的皺褶縫隙,以為可以瞞過時間,但事情從來不是如此。
沒忘記今日來,是為媽媽買潤餅皮的。
進永樂市場一樓早市,抵“林良號”。圓臉爽朗的阿婆和不太說話的阿公兄妹,八十年來手工制潤餅皮?!傲至继枴敝骑?,是古老節(jié)奏與時光之詩。手掌著濕面團,在烘臺上抹出一張絲白薄餅,再足尖點地似的飛甩幾下,使其均厚。待由濕至干,徒手將之數(shù)百數(shù)千的揭起。餅極薄而透光,重疊成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間的具體證據(jù)。默默在側(cè)觀看一陣,此刻內(nèi)心里若干塵埃,都暫時緩緩地降下。
問阿婆買一小落餅,她手里忙,仍親切待我。以閩南語談上幾句,言及外婆和媽媽。聊到后來,阿婆溫柔小小聲地問:“汝阿嬤勾底勒無,人有好無(注:你外婆還在不,人都好吧)?”善意純粹,只是因此揭開懷舊對話底下,我最黑深無底的空荒。“無底勒?。ㄗⅲ翰辉诹耍?。”答。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在分秒轉(zhuǎn)身?;秀遍g她們松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余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