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
最近,關(guān)于中國式父母的道歉成為熱門話題,為什么?因為太含蓄了、太倔強(qiáng)了、太讓人聽不出來是在道歉了……關(guān)鍵是,中國孩子還都能聽懂!還都含著眼淚和憋屈欣然接受了!這句話是什么呢?“吃飯啦!”
為什么“吃飯了”會成為最有效的道歉?
“吃飯了”,在別的國家或許只是一句跟吃飯有關(guān)的話,但在中國,它的意義非常重大——幾乎是中國父母對孩子能順利地表達(dá)出來的唯一道歉方式。
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讓父母對孩子處于絕對統(tǒng)治地位,孩子犯了錯要罰,父母心情不好抓邪火也要罰,反正父母是老大。就算父母犯了錯,無論權(quán)威感使然還是習(xí)慣使然,“對不起”這種話也是說不出口的。好在人人要吃飯,飯勺子掌握在父母手里,喊吃飯的權(quán)利掌握在父母手里,這使他們在道歉一項上有了天然的優(yōu)勢——吃飯啦!
聽著挺隨便的,其實一點不隨便,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我們國家歷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吃飯對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幾千年大部分人吃不飽的歷史,讓中國人對吃有一種特別的執(zhí)念,所以我猜,這句中國父母的道歉,應(yīng)該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
沒人能不吃飯,所以沒人能拒絕這樣的道歉。
因為十分的行之有效,便成為父母們的通用臺階,如果有的孩子膽敢不按理出牌,把這個臺階撤了,那下場可能會很慘。
我家樓下有所重點小學(xué),所以每天早上小區(qū)門前都會非常熱鬧,人聲鼎沸、瘋狂堵車,以及在早餐鋪里和小朋友們搶座位搶吃的。
早餐鋪,簡直是熱鬧人生的縮寫。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罵聲中急急忙忙地補(bǔ)寫作業(yè),有的孩子耳朵里被迫插上耳機(jī)邊吃飯邊聽英語單詞,但最慘的還是那種滿面倦容看著飯碗發(fā)愁地一粒一粒在粥里挑飯粒吃的孩子,明顯沒胃口,不想吃,但爹媽這道關(guān)過不去。
不吃?不吃能長個兒嗎!不吃上課能有精神聽講嗎!學(xué)習(xí)不好將來能有出息嗎!長不高將來能找著對象嗎!
一碗大米粥、一個肉包子、一個白水煮蛋,可是關(guān)系著一個孩子光明的未來。
有一天,剛好同班的兩個孩子湊在一桌。同樣七八歲,一個胃口嗷嗷好,吃得呼呼的,還一個勁問他媽媽:我能再吃一個餡餅嗎?他媽媽就很開心:吃吧吃吧,再來個茶蛋?男孩奮力點點頭。
對面的女孩就完全相反了。她媽問她:吃雞蛋嗎?不吃。吃包子嗎?不要。那吃個卷餅吧?不想吃……媽媽明顯壓制了很久的聲音一下子拔高了:這不吃那不吃,你想吃什么!餓死呀!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吃點東西費勁的!營養(yǎng)跟不上,所以你學(xué)習(xí)才不如人家!
女孩子努力地?fù)瘟藫?,還是沒撐住,眼淚噼里啪啦掉下來。這頓飯吃的,不僅娘倆堵,我在一邊也跟著堵。
原來我總想不明白,吃飯這個事情,多私人啊,吃或不吃,不是應(yīng)該自己說了算嗎?父母就可以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因為不想吃飯就把孩子罵哭嗎?我的一位朋友甚至對我說,他經(jīng)常因為孩子不吃飯把她打哭,因為太生氣了。
一個人不想吃飯,原因有很多。不餓、食物不合胃口、脾胃不和等等,無論哪種,都不是孩子被罵哭、打哭的理由。不餓就等餓了再吃,不好吃就換家好吃的或者自己辛苦一下親自做給孩子吃,脾胃不和就去看醫(yī)生,總有解決的辦法。
但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父母真正來氣的是,孩子對吃飯的不熱愛,等于拆了父母道歉的臺階呀。這是大事,關(guān)系著兩代人未來溝通的橋梁。
毫無疑問,對愛吃飯的孩子來說,老媽一句“吃飯了”不僅是婉轉(zhuǎn)的道歉,也是對一個吃貨最誘人的呼喚。那么吃貨和父母的關(guān)系更和諧嗎?
別天真了,這是不可能的。
當(dāng)一個孩子對吃的渴望和熱愛超出一定的范圍,父母的臉色是最魔幻的。他們會在你吃東西的時候,緊緊盯著你的嘴,希望它識相地盡快停下來。
如果你不肯,他們就會委婉地提醒你:少吃點,太胖了對身體不好。
如果你還是悶頭照吃不誤,就等于在他們心上捅刀子,他們會毫不客氣地直接對你說:別再吃了,再吃下去找不著對象了!誰會喜歡一個油膩的胖子!
對象這種生物還真是神奇,你不吃飯,找不著。你吃多了,還是找不著。所以懂得拿捏分寸的孩子,是最受父母歡迎的。
從前,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的時候,最受父母關(guān)注的是最愛哭的那個,而最受父母寵愛的肯定是最有分寸感的那個。
就拿挨揍來說。
從前的孩子,哪有不挨揍的,尤其是男孩子,很多時候只是父母氣上心頭,根本沒有正當(dāng)理由。鄰居大爺家三個男孩,老大乖,學(xué)習(xí)還好,從來不惹禍不頂嘴,大爺大媽自是高看一眼,從來不挨揍。
老二犟,認(rèn)死理,嘴還犟,錯了也不服軟,所以挨揍最多。有一天我聽大爺跟我爸聊天。我爸說,你為啥老揍老二,那孩子可實誠了,心眼還好,還能干活。大爺說,我也不想打他,有時候就是急眼了,意思一下,踢兩腳得了,自己孩子我不心疼???!可那個犟種,挨打你倒是跑啊,他就不跑,挺著!那我也沒法停手啊,越打越生氣……
我登時明白三哥為啥最吃香了。別看他吃飯靠前干活溜邊,可人家嘴好,父母一舉手人家就認(rèn)錯,實在躲不過必須挨打,也是挨幾下就跑,讓大人既解了氣,又不至于沒有臺階下。
到了飯點,大娘站院里扯脖一喊:吃飯了!
肯定就是喊三哥呢,大哥天天長在家里看書,二哥如果沒挨揍,到吃飯點肯定提前回家等著。如果挨了揍,喊也不會回來的。于是就見三哥沒事人一樣回來了,飯桌上還不忘來一句:真香!
這兩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對不起。沒關(guān)系。
不只是吃飯多少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很多問題上,中國家長都堪稱“常有理”。比如在戀愛問題上,你中學(xué)談,會被罵早戀愛,狠招使勁,就希望能成功地棒打鴛鴦。上了大學(xué),你剛從高考的壓力中透一口氣,爸媽又開始催,快找男(女)朋友吧,最好一畢業(yè)就結(jié)婚!戀愛是方便面嗎,想買就有?!倘若你過了二十七八還沒對象,那必須是罪人了!爸媽對戀愛的態(tài)度,還真是十分任性啊。
中國父母的道歉方式需不需要反思?
像三哥這樣的孩子,為什么成為中國父母的心頭好?因為這是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卻成為不了的樣子啊。
那么當(dāng)三哥成為父親,會不會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很容易地對自己的女兒說:這事是爸爸不對。
并不會。當(dāng)三哥成為爸爸,三哥也自動更換成“中國爸爸”模式。因為他從來沒見過爸爸道歉的樣子,自然也無從效仿。
稍有不同的是,三哥不會動手?,F(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跟寶似的,還是個女兒,三哥舍不得。偶爾氣急了,這邊三哥剛要動手,那邊大爺?shù)陌驼埔呀?jīng)呼到他身上。
但三哥也會犯錯。有一次,他心血來潮檢查三年級女兒的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這個字也太好看了,根本不像女兒寫的。他就嚴(yán)厲地說,你這作業(yè)誰給你寫的?女兒說,自己。他不信。小姑娘就沒再說話,就是眼淚吧嗒吧嗒掉下來。三哥更覺得是別人給她寫的,氣得不行。
第二天,他決定盯著女兒寫作業(yè),突然發(fā)現(xiàn)那么好看的字的確是女兒自己寫出來的。原來只是一兩個月的工夫,女兒寫字就有了這么大的進(jìn)步。頓時三哥后悔得內(nèi)心酸痛。
但三哥什么也沒說,就是出去買了一堆好吃的親自下廚做上,吃飯時看女兒吃得很開心,他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摸摸女兒的頭,對不起這三個字,終究只化作一股想哭的沖動。
沒有訓(xùn)練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進(jìn)入的戰(zhàn)場,真是太難了。
好在類似“吃飯了”“挺好吃”這種對話是中國親子關(guān)系已經(jīng)習(xí)慣了的溝通方式,如果哪位父母突然因為某個錯誤對孩子說句“對不起”,估計能把孩子嚇一跳。
退一萬步,不管咋說,這也是一種溝通,親子之間最可怕的是不溝通。還記得今年6月郝蕾主演的那部電影《春潮》嗎,母女二人因為拒絕任何形式的溝通,導(dǎo)致親人之間呈現(xiàn)至親至疏的狀態(tài),苦澀中飽含著令人窒息的壓抑。
不是沒有人做過努力,但溝通是雙方的,一個人不行。比如影片中的姥姥,因為心情好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時,是想跟女兒分享一下好心情的,女兒卻甩她一臉冷漠。于是姥姥借著酒興,對女兒從頭到尾數(shù)落殆盡,女兒始終一聲不吭,最后用力捏向床頭的仙人掌……
如果所有的矛盾,都能找到一種智慧的解決方式,無論它是西方式的直白還是東方式的含蓄,都無可厚非,都值得贊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吃飯了——”顯示著中國父母倔強(qiáng)中有一點可愛。
“挺好吃——”表達(dá)出中國孩子可愛中有幾分寬容。
挺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