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鵬 郝鵬飛 檀玉娟 李洋洋 李勇江 劉冬陽
摘要:對2013—2017年晉冀蒙交界區(qū)的流動重力觀測資料重新進行整體平差計算,對比分析了該區(qū)域不同尺度的重力場變化特征,再結合重力場變化和深部構造特征探討了潛在危險區(qū)。結果表明:測區(qū)出現(xiàn)了區(qū)域性重力異常,形成了與構造斷裂較為一致的重力梯度帶,這可能預示著存在構造運動或應力增強作用,同時應注意大同—張家口和石家莊—邢臺一帶的地震危險性。
關鍵詞:晉冀蒙;重力場;地殼速度模型;地震危險區(qū)
中圖分類號:P315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666(2019)03-0398-07
0 引言
重力場是地球基本物理場之一,對重力場及其變化的研究為揭示地球內部構造及其變化提供了基礎。重力場的時空動態(tài)演化特征可為研究現(xiàn)今地殼構造與地震孕育發(fā)生的相互關系提供一定的根據(jù)。國內專家利用地震前后重力場變化資料在尋求發(fā)震機理、探討地震趨勢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諸多的研究成果(祝意青等,2012,2013;梁偉鋒等,2012;劉善華等,2011;陳石等,2011;郝洪濤等,2014;王同慶等,2018;陳兆輝等,2018;張永奇等,2017)。
晉冀蒙交界地區(qū)是華北乃至中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qū)之一,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中強地震。山西中部到晉冀蒙交界區(qū)的重力場變化一直受到關注,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鑒(王同慶等,2017;賈宇鵬等,2015;李真等,2013;馮建林等,2013)。深入研究該地區(qū)重力場隨時間的變化對地震預測預報工作有重要意義。
本文收集2013—2017年晉冀蒙交界區(qū)的流動重力資料,以絕對重力點作為控制基準,采用中國地震局《LGADJ》程序對觀測資料進行經典平差處理,獲得了該地區(qū)差分及累積重力場變化圖像。同時結合華北地殼深部模型和地震展布情況對重點區(qū)域的重力場變化特征進行討論。
1 觀測資料與數(shù)據(jù)處理
11 資料選取
本文主要研究區(qū)域(36°~42°N,111°~117°E)和重力聯(lián)測路線如圖1所示。所選數(shù)據(jù)包含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山東省地震局等單位的10期相對重力聯(lián)測資料,以及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提供的絕對重力觀測資料。觀測儀器為LCR-G型重力儀和CG-5重力儀,測量之前均對儀器進行細致調試,儀器狀態(tài)良好,觀測資料可靠。
12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經典平差方法,在絕對重力(太原、長治、包頭、白家疃、烏加河等)控制下,對2013—2017年的流動重力觀測資料進行整網統(tǒng)一平差計算。對各單位公共點段的異常情況進行重點核實,去除非數(shù)據(jù)原因引起的重力場畸變;對一些突跳的重力點值具體分析并進行修正。在相對重力資料處理過程中作了固體潮、一次項系數(shù)等改正,獲得了不同時間段的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結果。相對重力聯(lián)測均每年觀測2期,精度優(yōu)于15×10-8 ms-2。
2 區(qū)域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特征
21 半年尺度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
從2015—2017年半年尺度的重力場變化特征(圖2)可以看出,重力場主要是小幅調整變化,幅值受季節(jié)影響下重力場的正常狀態(tài),約為(-30~30)×10-8 ms-2。2015-09—2016-04,重力場總體呈現(xiàn)小幅正值變化;2016-04—2016-09,重力場出現(xiàn)南北小幅正值、中間負值變化的情形;2016-09—2017-04,南部的重力場正值變化向北擴大且幅值小幅增加,中部重力場負值范圍縮小,但是幅值小幅增加,北部范圍縮小;2017-04—2017-09,重力場中西部出現(xiàn)正值變化,最大約為20×10-8 ms-2,周邊地區(qū)出現(xiàn)大面積負值變化,但幅值不大。
22 一年尺度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
2013—2017年一年尺度的重力場變化特征(圖3)顯示:重力場主要是調整變化,幅值約為(-40~40)×10-8 ms-2,重力零值線在大同附近,并形成持續(xù)重力梯度帶,幅值約為50×10-8 ms-2。圖3中所示的6個地震中有5個發(fā)生在重力場反轉的時段,僅2016年12月18日清徐M43地震發(fā)生在重力場持續(xù)變化過程中。2013-09—2014-09,重力場主要是負值變化,最大幅值約為40×10-8 ms-2。2014-09—2015-09,重力零值線基本沿呼和浩特—大同—保定方向延伸,重力場呈現(xiàn)南正北負的特征。2015-09—2016-09,重力場發(fā)生反轉,在此過程中發(fā)生了3次4級以上地震,重力零值線依舊在大同附近。2016-09—2017-09,重力場呈現(xiàn)西南正東北負的情形,此期間發(fā)生了2次4級以上地震。重力零值線基本沿呼和浩特—大同—石家莊方向延伸。
23 重力場累積動態(tài)變化
2013—2017年重力場累積的變化特征見圖4。總體來看,重力場東部變化比較劇烈,西部變化相對平緩,張家口一帶重力零值線出現(xiàn)拐彎,重力持續(xù)累積形成梯度帶,幅值約為40×10-8 ms-2;石家莊一帶重力變化最為顯著,持續(xù)累積形成NNE向梯度帶,幅值約為70×10-8 ms-2。2013-09—2014-09,重力場基本呈現(xiàn)大面積負值變化,最大變化幅值約為40×10-8 ms-2;2013-09—2015-09,重力場較上期在南部呈現(xiàn)大面積的正值變化,石家莊—邢臺一帶持續(xù)呈現(xiàn)負異常,并出現(xiàn)重力梯度帶;2013-09—2016-09,重力場變化整體延續(xù)
了上一期的變化趨勢,正值范圍有所擴大。大同—張家口和石家莊—邢臺一帶依然處于重力零值線和梯度帶附近,并且重力場持續(xù)加強。2013-09—2017-09,重力場整體延續(xù)了上一期的正值變化,幅值不大。
24 重力測點時序變化
從圖5可以看出,所選重力測點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斷裂帶和山西斷陷帶。不同測點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總體呈上升變化。2015年第一期到第二期,所有測點重力值均是上升狀態(tài);2015年第二期到2016年第一期,除后房子和五寨以外,其余測點重力值保持上升;2016年第一期到2017年第一期,重力值變化較為平緩,部分測點出現(xiàn)轉折調整;2017年第一期到2017年第二期,除原平以外,其余測點重力值均保持上升。太行山附近的東山鄉(xiāng)測點重力變化最大,幅值近70×10-8 ms-2,山西斷陷帶北部的鳳凰山測點重力變化最小,幅值約為25×10-8 ms-2。
25 垂直形變和地下水對重力場變化的影響
觀測重力值會受到地形變、地下水等變化的共同作用,因此在重力場分析中考慮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尤為重要。
(1)分析GPS觀測結果解算的垂直向位移信息對重力場變化的影響。一般考慮地表垂直形變產生的重力效應時,把垂直形變δH產生的重力變化用δg表示,δg可用自由空氣校正公式計算:
從式(1)可看出,高程每抬升或下降1 cm,將引起約3086×10-8 ms-2的重力下降或者上升變化,其遠小于重力場的觀測誤差,因此垂直形變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2)一些學者對地下水對重力測量造成的影響做了細致分析。如地下水位變化3 m,無限平面層引力效應的垂直分量遠區(qū)域很小;潛水水位對唐山地震前2期的重力測量結果影響較小,最大不超過9×10-8 ms-2,因此,引起唐山震前重力場變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地下水(賈民育等,1983)。引起水文運動的因素很多,只從單個因素著手不能準確估計對重力場變化的影響效果。從地下水的滲透方程出發(fā)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武漢九峰站地下水變化引起的重力效應,峰對峰重力變化幅度約為16×10-8 ms-2(賀前錢等,2016)。
研究區(qū)東南部位于華北平原,近些年地下水流失對重力場的變化造成一定的影響,重力值下降約10×10-8 ms-2,在分析重力場變化時應將下降的幅值考慮進去;研究區(qū)西部與北部地下水流失相對不大,造成的重力值下降很小,分析重力場變化特征時,地下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3 討論
重力場主要分析一定空間范圍、數(shù)年尺度的變化情況,而速度結構和地震展布反映了大范圍、長時間尺度的發(fā)震背景。重力場的變化對地震的發(fā)生位置具有較好的指示作用,應重點關注重力零值線和重力梯度帶附近;中上地殼P波速度的高、低速交界偏高速區(qū)域一般較容易發(fā)生地震,高速區(qū)域一般代表穩(wěn)定剛性的地塊,低速一般代表被破壞的或者被改造的區(qū)域;地震震中的投影一般沿著斷裂帶分布,差異大的高、低速之間的區(qū)域和斷裂在地表以下的延伸有一定關系。重力場變化圖、P波速度圖和震中投影圖中具有相關性的區(qū)域對地震發(fā)生的位置有一定的指示性,應重點進行跟蹤。
分析華北地區(qū)三維地殼結構并收集模型數(shù)據(jù)(段永紅等,2002,2016;魏文博等,2007;陳凌等,2010),使用HBCrust10模型將1970—2017年研究區(qū)發(fā)生的30級以上地震,按照3個不同深度分別投影到對應的P波速度圖(圖6)上。由圖6可見,地震主要沿著山西斷陷帶和太行山東山前斷裂展布,在大同、張家口、太原和邢臺附近集中分布。而大同—張家口和石家莊—邢臺一帶處于在三者差異均較明顯的區(qū)域,應重點關注這2個區(qū)域的地震危險性。
4 結論
通過對晉冀蒙交界區(qū)流動重力資料的整理計算,對比分析不同尺度的重力場變化特征,探討了重力場變化和深部構造在地震孕育發(fā)生過程中的聯(lián)系,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重力場的變化能夠較好地反映構造斷裂的活動和深部物質遷移等信息。重力場累積尺度變化中,大同附近持續(xù)3年出現(xiàn)重力零等值線;張家口重力場變化表現(xiàn)為持續(xù)負變化,重力零值線出現(xiàn)拐彎;石家莊—邢臺一帶形成比較顯著的NNE向梯度帶。
(2)地震容易發(fā)生在地殼速度差異較大的區(qū)域,地震震中投影顯示了沿斷裂帶地震分布的情況,重力場的變化對地震發(fā)生位置具有指示性,結合這3點可以對孕震位置做出更好的判斷。
(3)大同—張家口和石家莊—邢臺一帶處于重力場變化圖、P波速度圖和震中投影圖差異均較明顯的區(qū)域,因此在未來1~5年內,應重點關注這2個區(qū)域的地震危險性。
參考文獻:
陳凌,危自根,程騁2010從華北克拉通中、西部結構的區(qū)域差異性探討克拉通破壞[J].地學前緣,17(1):212-228
陳石,王謙身,祝意青,等2011汶川MS80震前區(qū)域重力場變化與震質中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6(4):1147-1156
陳兆輝,王同慶,劉金釗,等2018南北地震帶近期重力量變化與指標量分析[J]地震研究,41(3):480-486
段永紅,王夫運,張先康,等2016華北克拉通中東部地殼三維速度結構模型(HBCrust10)[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46(6):845-856
段永紅,張先康,方盛明2002華北地區(qū)上部地殼結構的三維有限差分層析成像[J].地球物理學報,45(3):362-369
馮建林,孫少安,秦建增,等2013絕對重力控制下的山西地震帶2009—2012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33(增刊1):49-52
郝洪濤,李輝,張志堅2014岷縣—漳縣66級地震前后重力場變化[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34(3):43-47
賀前錢,羅少聰,孫和平,等2016武漢九峰站地下水變化對重力場觀測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59(8):2765-2772
賈民育,游澤霖,萬素凡,等1983地下水活動對精密重力測量的影響及排除方法[J].地殼形變與地震,(1):50-67
賈宇鵬,秦建增,李真,等20152014年山西平遙MS41地震前后重力場變化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38(3):377-383
李真,秦建增,陳石2013山西地震重力監(jiān)測網起算基準擾動分析[J].地震,33(3):60-66
梁偉鋒,祝意青,徐云馬,等2012文安51級地震前后不同時間尺度的重力變化分析[J].地震研究,35(3):318-322
劉善華,李民,孫銘心,等2011大同61級地震前后首都圈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圖像[J].地震研究,34(2):148-152
王同慶,陳石,梁偉鋒,等20182016年門源MS64地震前的區(qū)域重力場變化與定量參數(shù)分析[J].地震地質,40(2):349-360
王同慶,王樹發(fā),楊博,等2017基于重力和GPS的山西地區(qū)形變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40(1):101-110
魏文博,葉高峰,金勝,等2007華北地區(qū)地殼P波三維速度結構[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2(4):441-445
張永奇,丁曉光,曹建平,等2017關中流動重力測網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J]地震研究,40(2):248-256
祝意青,梁偉鋒,湛飛并,等2012中國大陸重力場動態(tài)變化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55(3):804-813
祝意青,聞學澤,張晶,等2013華北中部重力場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強震危險含義[J].地球物理學報,56(2):53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