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
【中圖分類號】R692.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腎盂旁囊腫是出現(xiàn)在腎竇內的囊腫,因此也叫腎竇囊腫。它是一種先天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有該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腰部脹痛不適,血尿或高血壓等多種表現(xiàn),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極大,病情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的腎功能出現(xiàn)障礙。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那么如何開展手術治療腎盂旁囊腫呢?筆者在下文進行介紹。
診斷
腎盂旁囊腫發(fā)生的位置十分隱蔽,且臨床表現(xiàn)也不明顯,實驗室檢查的效果不佳,因此目前對該疾病的診斷主要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如CT檢查、B超檢查、核磁共振等。其中B超檢查因具有操作簡單且沒有創(chuàng)傷等優(yōu)點,是臨床診斷腎盂旁囊腫的首選方法,但該檢查的圖像為二維,無法清晰且準確的顯示出囊腫的具體位置等,很容易發(fā)生漏診、誤診的情況。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輔助檢查的手段也更加先進,該疾病的檢出率也隨之提高,可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準確且科學的數據支持。
術前準備
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可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并保障手術的效果。那么手術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詢并記錄患者的病史,同時對患者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若患者在此期間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進行治療,則要停止服藥兩周時間。
二是治療其他疾病。很多患有腎盂旁囊腫的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進行積極治療。
三是常規(guī)檢查。包括:電解質、血尿常規(guī)、泌尿系超聲、血凝指標等,充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另對于重要器官,如腎臟、心臟、腦等更要做到全面檢查與評估。
四是分析檢查結果。上述常規(guī)檢查結束后,對檢查結果進行仔細分析,對患者的異常情況要及時找出原因并進行治療,確保不會影響到手術治療。
五是注意事項。手術開展前八個小時要禁食禁飲;服用40毫升蓖麻油進行胃腸道準備;進行抗生素皮試;手術前一天使用抗生素等。
手術方法
對腎盂旁囊腫的手術方法主要有四種,現(xiàn)進行介紹。
一是開放手術。麻醉,健側臥體位,腰部做斜切口,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離腰大肌間隙與腎臟附近脂肪囊,游離上段輸尿管并沿其進行分離,暴露腎盂旁囊腫與腎盂,分離囊壁附近組織使之暴露,穿刺并吸出囊中液體,提起囊壁并切除,以可吸收線處理創(chuàng)面,檢查出血、周圍臟器是否損傷等,滿意后置入引流管并縫合切口。
二是后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手術。麻醉,健側臥體位,腋下與腰部墊枕,肋緣下腋后做切口,分離肌肉,腹膜內推出腔隙,置入水袋并注入500毫升空氣,做切口,建立氣腹,并置入腹腔鏡,檢查腹腔內情況,于腹腔鏡指導下切除壁囊,檢查滿意后,置入引流管并縫合。
三是經皮腎鏡穿刺內引流手術。麻醉,截石體位,經尿道置輸尿管鏡,檢查膀胱情況,退鏡。轉換仰臥體位,在彩超輔助下對腎盂旁囊腫進行穿刺,將安全導絲置入,切開穿刺位置皮膚,使用筋膜擴張器進行擴張,留置擴張鞘以建立通道,將輸尿管導入并探查,于淡藍色黏膜顯影位置穿刺,導入輸尿管支架,頭端置入囊腔內。對擴張鞘的位置進行調整,并固定于皮膚處,術畢。
四是輸尿管軟鏡手術。手術前置入輸尿管支架,保持一周。麻醉,截石體位,導入輸尿管硬鏡,取出支架管,并將導絲置入,退鏡,沿導絲置入軟鏡擴張鞘,拔出內芯,置入軟鏡,探查。操作鈥激光設備切開囊壁并引流。手術后置入輸尿管支架,頭端置入囊腔內。術畢。
術后治療
將患者護送至監(jiān)護室,給予患者吸氧治療,并監(jiān)測患者的體征;給予患者抗生素;做好引流管護理;定期更換切口輔料等。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掌握患者的復發(fā)情況與恢復情況。
不同手術方式的效果與優(yōu)缺點有所差異,如開放腎盂旁囊腫去頂減壓術的操作簡單,且可以處理腎臟周圍的其他病變組織,但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緩慢,腹腔鏡下腎盂旁囊腫去頂減壓術的創(chuàng)傷小,術野清晰,但操作空間少,且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高。因此使用何種手術方式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