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代記憶與永不褪色的青春

2019-08-13 08:49:54高汝東
出版廣角 2019年12期
關(guān)鍵詞:老柴正文定義

【摘要】《北京1980》是于曉丹對一代人青春的追溯,也是她對20世紀80年代北京面貌的一次細膩描寫,是一份獻給時間的禮物。文章通過分析特定時代的青春主題,探討了作者對成長的定義,揭示了這部小說的價值。

【關(guān) ?鍵 ?詞】時代記憶;青春主題 ;幻滅;成長

【作者單位】高汝東,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跨界民族文化優(yōu)勢與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民心相通研究》(16BMZ05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2.028

于曉丹自幼生活在北京,小學、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大學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現(xiàn)北京外國語大學),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外國文學評論》編輯,并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取得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其間她一直以文字工作為生,寫過小說,做過翻譯,出版了譯著納博科夫的《洛麗塔》《菲雅爾塔的春天》,以及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蘭西斯科做什么》。《北京1980》是她對一代人青春的追溯,也是她對20世紀80年代北京面貌的一次細膩描寫,是一份獻給時間的禮物。于曉丹用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的故事,傳達了一個普遍的青春主題,即純粹的愛與信仰。于曉丹通過對三個主人公希望破滅后所做選擇的描寫,體現(xiàn)了自己對成長的定義。

《北京1980》 首次出版于2009年,原書名為《1980的情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推出新版時將其更名為《北京1980》。一方面,一個由地點和時間組成的坐標書名體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懷舊情感,另一方面,作者以簡單的故事體現(xiàn)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和永不褪色的青春主題。本文通過分析特定時代的青春主題,探討了作者對成長的定義,揭示了這部小說的價值。

一、時代記憶:1980年的北京

一個地點和一個時間精確定位了小說的敘述背景。小說以60后的視角,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在北京經(jīng)歷的青春故事。小說對1980年的北京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那時候的北京不同于任何一個時代,也不能被當時任何一個大陸城市所追趕?!?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以后,北京作為祖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最先受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會議主題的影響。在政策的號召下,人們漸漸開始轉(zhuǎn)變思想,了解并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當時的青年懷抱著火一般的熱情,擁有純粹的愛與信仰,他們崇尚自由,對國家的發(fā)展、個人的未來充滿自信。

作者在上述社會背景下,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北京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面貌,主要涉及早期城市規(guī)劃和人文精神。通過作者的描述,讀者在腦海中對改革開放初期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有了一個大致印象:雖然已經(jīng)開始擴展,但基本上還保持著老城的面貌;雖然是一個令無數(shù)青年向往的地方,但與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形態(tài)完全不同。比如書中關(guān)于正武、正文兄弟騎車一起穿過長安街的情節(jié),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們沖出‘汽車局的大院,穿過寬寬的長安街,劃著很大的弧線往北拐上了一條新開辟的馬路?!盵1]這讓讀者很自然地想到80年代那個“自行車王國”的北京是怎樣一番風貌。同時,小說中不斷出現(xiàn)“新開辟的馬路”“剛剛拓寬的馬路”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描寫,向讀者傳達了當時北京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迅速的信號。此外,作者還對典型的地點進行描寫。如文章中提到的“尚是野湖”的八一湖,以及當時的“著名西餐廳”莫斯科餐廳,讓讀者不禁在心中進行今昔對比,感嘆北京城日新月異的變化。

《北京1980》還注重對20世紀80年代北京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作者通過描寫80年代北京青年出入的場所、選擇的文體活動、對愛情與信仰的態(tài)度等,表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機遇的北京城。小說主人公正文出入西餐廳、外交公寓、滑冰場等地方展開社交活動;老柴獲得在北京一流出版社實習的機會,后又順利出國留學;放棄讀大學的譚力力在餐飲業(yè)混得風生水起;等等,這一切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能發(fā)生在北京城里。當時大陸的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做到為一代年輕人提供如此全面的成長條件。在作者的筆下,生活在80年代北京的年輕人,擁有思考的權(quán)利、愛與被愛的自由、實現(xiàn)夢想的現(xiàn)實條件。作者毫不掩飾自己對那個黃金時代的懷念,她的書寫帶著一種強烈的懷舊感。她把幾個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的故事纏繞在一起,他們有各自清晰的成長脈絡(luò),在某個階段重合后又分離。于是,一幅帶有鮮明時代記憶的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

小說對20世紀80年代北京的描寫不僅有文學意義,還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書中提及的每一個坐標,都是作者過去經(jīng)常出入的場所,所以作者對其的描寫不是冷冰冰的地點定位,而是動態(tài)的生活場景呈現(xiàn)。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讀者來說,閱讀這部小說不僅可以體會那個時代的青春故事,還能夠了解北京城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面貌。

二、青春主題: 純粹的愛與信仰

有文學研究者曾說,一個人的墮落是從告別青春理想開始的,因為青春理想代表的是純粹的愛與信仰。每一代人的青春理想具體表現(xiàn)都不相同,卻指向同一個主題——青春。從20世紀初算起,10年代、20年代青春理想的表現(xiàn)是革命,30年代、40年代青春理想的表現(xiàn)是衛(wèi)國,50年代、60年代青春理想的表現(xiàn)是建設(shè)……而對于生活在80年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必像先輩那樣背負著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他們的行動直接指向青春主題本身。他們的行動是對純粹的愛與信仰的追求,同時也是對自身個性的釋放。這樣看來,80年代年輕人的青春更質(zhì)樸,更能夠引起當代讀者的共鳴,他們看似簡單的生活軌跡也更值得讀者玩味。在小說中,每個人物都用自己的方式捍衛(wèi)著青春的純粹。同時,不同的人生選擇表現(xiàn)了小說人物對自由的渴望,在這一點上他們幾乎是相同的,這也是時代賦予他們的權(quán)利。

每個人物的不同,是通過他們在愛情和青春里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來體現(xiàn)的。對于正文來說,愛情是一個答案,是對一個又一個謎團的好奇心。少年時期的正文與哥哥正武在不同的城市長大,小說中多次提及他們對彼此了解甚少。正武突然離世,他的遺物引發(fā)了正文的好奇心。面對心中一個又一個的疑惑,他想到了那個和正武“同學八年,一天除了睡覺八小時不在一起,每天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包括三頓飯,都在一起”[1]的女孩毛榛,他希望從毛榛那里得到答案,卻又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武的秘密竟是探查毛榛的秘密。在他一次次想要破解謎團的過程中,對疑似哥哥戀人的毛榛產(chǎn)生了復雜的情愫。正文和毛榛的每一次見面,都是一個謎團的破解和一個新疑問的產(chǎn)生。作者用這種方法表現(xiàn)正文和毛榛關(guān)系的發(fā)展,使讀者和正文一樣,在猜測和驗證猜測的過程中愛上這個女孩。

對于毛榛來說,愛情是一種抗爭,是對世俗的永不妥協(xié)。毛榛在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姥姥身邊長大,親生母親雖然不曾出現(xiàn)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卻對她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她總是面臨和母親同樣的選擇,毅然決然走向與母親相反的方向。例如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把毛榛遺棄在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姥姥門前,毛榛卻選擇把正武的孩子生下來并撫養(yǎng)長大。母親不舍得自己辛苦經(jīng)營的事業(yè)和婚姻,毛榛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學,結(jié)束一段看不到未來的戀情。雖然毛榛做了和母親不一樣的選擇,看起來是在“責任”與“自我”之間選擇了“責任”,但毛榛又在極力強調(diào),這么做的原因不是為了誰而犧牲自己,她只是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毛榛的愛情永不妥協(xié),純粹熱烈。作者從正文的視角刻畫毛榛,隨著一個個謎題的破解,毛榛的形象也愈加完善、立體。

對于譚力力來說,愛情是一次完美演出,散場即是永別。譚力力竭力地掩飾自己幼年留下的傷痛,把善意和溫暖帶給身邊的朋友,即使愛而不得,也能在保留原則的同時愛得熱烈。她一生小心翼翼,活得像一場演出,在外人面前永遠活力四射、善良溫暖,獨處時才敢表露自己的孤獨凄涼,她本以為正文是唯一可以傾訴的對象,卻發(fā)現(xiàn)他的心在別處。她無法擁有正文的愛情,也無法從自己對正文的愛中走出來,在唯一一次越界后,她用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愛情。 《當代》雜志對這個人物的評價是:“最放縱也最純潔,最先鋒也最懷舊,最年輕也最滄桑?!盵2]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譚力力的真實性格在前期被作者巧妙地隱藏,只露出冰山一角,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她的真實性格逐漸顯現(xiàn),她也由平淡走向極端,給讀者帶來非常大的沖擊。

對于老柴來說,愛情是一種體驗,需要不斷更新。老柴的人物設(shè)定是一個精英,只有他不想做的事,沒有他做不好的事。可能正因為如此,老柴才能成為一個毫不在意結(jié)果的人。老柴的愛情可以超越年齡與社會地位的界限,戀愛對象既可以是開放熱情的女外教,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發(fā)廊老板娘。他對每一份愛情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在離開時卻又十分決絕。老柴勇于追求心中所愛,也敢于承認自己對待青春的態(tài)度。他認為青春期就得過得像個青春期的樣子,而青春期的樣子就是要“瘋,瘋夠,瘋惡心瘋吐了算。這樣等到了四五十歲,瘋不動了才能夠找個人踏踏實實過日子。要不然,這輩子越老越覺得虧,癮沒過夠呢,最后不是個窩囊廢,就是個老不正經(jīng)”[1]。

愛情在四個主要人物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正文的好奇心、毛榛的反抗,還是譚力力的完美演出、老柴的人生體驗,都體現(xiàn)了他們對純粹的追求與執(zhí)著。

三、定義“成長”:幻滅后的選擇

如何定義“成長”是每一部成長小說都必須解決的問題。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并沒有把“成長”導向同一個終點,而是給三個主人公安排了不同的結(jié)局,引發(fā)讀者思考。成長小說一般是描寫主人公少年至成年、自天真無知至成熟世故的歷練過程:或許進入社會吃虧吃苦而逐漸明白世事艱難、人心險惡,或許經(jīng)歷某個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有所領(lǐng)悟、有所改變;而在這番“轉(zhuǎn)大人”的領(lǐng)悟和改變完成之際,故事亦到達圓滿的,或者雖不圓滿但尚可稱為釋然的尾聲。

在《北京1980》中,正文的成長最符合“成長”的定義。他在哥哥正武意外離世后,對疑似哥哥戀人的毛榛產(chǎn)生了一種復雜的情愫,而毛榛的若即若離,譚力力的溫暖陪伴,讓他在愛與被愛之間徘徊,最終隨著她們的離去他從青春的幻夢中醒來。故事的最后,正文離開了北京的雜志社,到紐約進入與大學所學專業(yè)毫無關(guān)系的行業(y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正文在青春幻滅后選擇了轉(zhuǎn)變,這是作者對成長的第一種定義。第二種定義則表現(xiàn)在毛榛身上。她的成長方式與正文完全不同。毛榛是一個堅定的反抗者,她怨恨命運把正武帶走,堅定地把孩子生下來撫養(yǎng)成人,這是她對世俗眼光的反抗,也是她對命運的反抗,因為她自己就是一個被母親拋棄的私生女。當面臨和母親同樣的選擇時,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相反的方向。毛榛的成長過程比正文和譚力力都波折,但她從不肯向命運和世俗低頭,不會因為多遭遇磨難就選擇放棄想要的生活。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毛臻選擇了再次步入婚姻,而她留給正文的最后一個謎團也隨之解開。從作者對毛臻新婚啟事的描寫來看,她微笑的臉和果斷的眼神表明這是她堅定信仰的感情。如果說正文是在幻滅之后選擇轉(zhuǎn)變,那么毛臻則是在幻滅之后依然選擇堅持。

作者對成長的第三種定義表現(xiàn)在譚力力的結(jié)局上。這一部分是作者用筆最大膽的地方,也是作者想要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入思考的地方。譚力力作為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的人物,被《現(xiàn)代》雜志評價為小說中“最放縱也最純潔,最先鋒也最懷舊,最年輕也最滄?!盵2]的女性,她在故事還沒有到達尾聲的時候選擇退出生命的舞臺,并且是以近乎完美的方式退場。作者一直把譚力力的孤獨用她母親早逝的經(jīng)歷輕輕帶過,極力地遮掩那個獨處時的譚力力,把她描寫成一個富有個性、溫暖善良的女孩。優(yōu)越的家境和成功的事業(yè)讓譚力力看起來像是被命運眷顧的人,但其實命運從未掌握在她自己手中。她依戀母親,母親卻在她五歲時病逝,后來和爺爺生活在一起,三年后爺爺也離世。這種相繼的打擊對年幼的譚力力而言非常巨大。后來的日子里她小心翼翼地扮演著一顆小太陽的角色,積極向上,對所有人都溫暖善良。她對正文一見鐘情,以為找到了可以傾訴內(nèi)心孤獨的人。但在一次次糾結(jié)和勇敢之后,她發(fā)現(xiàn)原來正文的心在別處。她嘗試通過放棄來結(jié)束命運對她的控制,她疏遠正文,參加聚會,交新的男朋友,但還是無法忘記那個陪她靜靜躺著聊心事的人,于是她在與正文做了最后的告別之后選擇自殺。譚力力的離去令讀者惋惜,也讓讀者思考:成長在當下這樣一個理想多樣化的時代,年輕一代應(yīng)該如何培養(yǎng)堅強的內(nèi)心。作者對正文和毛臻成長的定義是一種追尋認同感的過程,但對譚力力成長的定義是一種警醒: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忽視心理建設(shè)。正文的轉(zhuǎn)變,毛榛的堅持,譚力力的離去,是他們各自交給青春的答卷,也是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關(guān)于青年成長的問題。

《北京1980》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20世紀80年代北京城的風貌,喚起一代人的時代記憶,也給了當代讀者更多的遐想空間。小說從幾個人物的青春故事出發(fā),表現(xiàn)了他們在追求和守護純粹的愛與信仰的過程中遇到的波折和付出的努力。作者通過人物在青春理想幻滅之后所做的選擇表達了自己對成長的定義,引導讀者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建設(shè)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因此,無論從文學意義上看,還是從社會意義上看,這部小說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曉丹. 北京1980 [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2]于曉丹. 1980的情人[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老柴正文定義
喂貓的老柴
更正聲明
傳媒論壇(2022年9期)2022-02-17 19:47:54
更正啟事
無影炸彈
無影炸彈
無影炸彈
故事會(2019年5期)2019-03-05 04:51:34
成功的定義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修辭學的重大定義
當代修辭學(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達與神經(jīng)再生
山的定義
郎溪县| 竹溪县| 应用必备| 新余市| 阿拉善盟| 霍林郭勒市| 陈巴尔虎旗| 息烽县| 姜堰市| 治多县| 徐汇区| 天长市| 岚皋县| 扶余县| 高青县| 南郑县| 平泉县| 黄浦区| 五原县| 和龙市| 登封市| 密云县| 静海县| 拉孜县| 巴塘县| 枝江市| 互助| 新化县| 上虞市| 三亚市| 灯塔市| 墨竹工卡县| 晋江市| 巴楚县| 巢湖市| 会昌县| 临高县| 察隅县| 正蓝旗| 侯马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