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幾年前,我在韓國做調研時關注過垃圾處理的問題,訪問了當?shù)貛准摇袄幚韽S”,看到“垃圾處理”不是一個敏感詞,與居民友好相處。
人們最恐懼的是垃圾焚燒后從煙囪里排出的廢氣,比如麻浦企業(yè),就在顯眼的位置設立了垃圾處理的模擬裝置,電子顯示牌實時顯示煙囪里所排出廢氣的各種數(shù)據(jù)信息,對比著國際規(guī)定的標準。我們參觀時看到,好幾項有害物質的合量都為零,其他也都遠遠低于國際限定的標準。麻浦整個垃圾處理的過程完全對市民開放,當初設計時,就給市民參觀留下了位置,使市民成為監(jiān)管的主體,公眾透過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垃圾從分類、焚燒到發(fā)電的整個流程,清晰直觀地看到垃圾變成電、鋪路磚。麻浦資源回收中心還建了一個公共教育中心,教市民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
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設施和理論不比發(fā)達國家差,需要的是在透明的決策中與民眾更多的溝通與協(xié)商。強制垃圾分類的全民普法與教育,這種短時間的陣痛,也許是在垃圾處理上解決鄰避效應問題的一個契機,自己生產(chǎn)的垃圾總得自己處理,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別人。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垃圾分類提煉出了垃圾的資源價值,為一個城市的“生活垃圾合理化處置”準備好了條件,最終把垃圾處理掉,一個城市還有很多事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