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部常務副部長,教育部督導專家、廣東省督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lián)合會常務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教師教育、教育經(jīng)濟與財政、教育產(chǎn)業(yè)資本化、校長領導力與學校發(fā)展、基礎教育、比較教育(中美教育比較)。參著《2001年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簡明教育經(jīng)濟學教程》《教育財政學研究》《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及財政問題研究》等。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明確提出為教師減負。一時間,為教師減負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各地也紛紛出招,試圖實現(xiàn)為教師減負的愿望。然而,教師對負擔減輕的體驗卻并不明顯。原因并非招術無效,而是方向不對,沒有針對導致教師過重負擔的根本。
做教師很累,無論是擔負保護學生安全的責任,還是工作沒有上下班的邊界,亦或是總要面對學生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這些都讓教師不輕松。然而,這些所謂的負擔都是教師職業(yè)自身特性所不可避免的負荷,因此,不能減掉。
那么,給教師減負到底要減去什么負擔呢?
任何一種職業(yè)都有其特殊的合理負荷,當強度過大時,從業(yè)者可能會感到“身累”,但并不總是會感到“心累”;而面對不合理的負擔,人們往往會感覺到“心好累”,并由此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吧砝邸敝饕巧砑熬w力的損耗,“心累”則往往是心理的損耗,主要源自于人的無力感。
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中國教師負擔重似乎成為世人皆知的事,而且似乎中國教師是世界上負擔最重的教師。然而,2013年OECD“教學國際調研項目”(TALIS)跨國研究的結果卻讓人大為意外;中國教師用于直接教學的時間只有13.8個小時,低于平均值19.2個小時,遠遠低于芬蘭的20.6小時和加拿大的26.4小時;中國教師與學生實際交流的時間在7個國家中排第四(34.9小時),低于平均值(35.24小時)。從數(shù)字上看,中國教師所承受的壓力并非是最重的,但卻讓人感覺中國教師實在是負擔重。這種工作時長的數(shù)據(jù)和壓力感受之間的差距說明,中國教師對壓力的心理感受大于實際的壓力,中國教師之累主要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并不是工作時間長短,而是工作時間的性質,取決于工作是損耗類還是恢復類。所謂損耗類就是讓人產(chǎn)生“耗電感”的工作,所謂恢復類就是讓人產(chǎn)生“充電感”的工作。工作不一定都是“損耗”資源的,也有可能是“恢復”資源的過程。同樣的工作,成效不同,效能感不同,壓力感就不同。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迫于某種壓力,用自己不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給教師帶來的感覺就是“耗電”,就會覺得累;而如果教師能夠根據(jù)自己對教學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與學生有很好的互動,且產(chǎn)生教學相長的體驗,教師就會很有效能感、成就感,從而體驗到“充電感”。
因此,要為教師減負并不是簡單機械地減少工作的量或縮短時間,而是要找到那些讓教師產(chǎn)生不必要的“損耗”的因素,減少損耗,減少“心累”。
讓教師產(chǎn)生損耗感從而感到“心累”的因素也許有很多,如過多不必要的表格、不必要的會議等,但這些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教師不能夠按照教育規(guī)律和自己對教育的信念追求去從事教育教學。而教師按照教育規(guī)律進行教書育人的最大障礙就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評價。
所謂“功利性評價”是指向短期教育效能和效果的教育評價。評價具有導向功能,發(fā)展性評價一定會導向學生的發(fā)展,而功利性評價則一定會導向短期功利性的目標追求。功利性評價所帶來的損耗感非常大,因為原本有意義的工作都變成了為了排名、為了考試數(shù)據(jù)的較量。人的綜合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設更復雜的情景和條件,因此,為了思維和能力的發(fā)展,教學過程需要繞著彎子走;而為了考試成績和升學數(shù)據(jù),教學過程就需要抄近路走直線。這樣,就把原本可以帶來“恢復感”和成就感的教育過程變成了“損耗”的過程。在強大的功利性評價面前,很多教師、校長都會有很強的無力感,因此一邊高喊“追求學生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一邊追求業(yè)績、急功近利,注重刷題訓練等。這種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與教育規(guī)律不符的“公開的秘密”比比皆是且經(jīng)久不衰。一邊反對一邊追隨,心理的分裂自然會產(chǎn)生巨大的損耗,從而感受到強烈的“心累”。
為教師減負的本質含義在于確保教育的基本秩序和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讓教師能夠從容自如地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從教。為此,必須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以及優(yōu)化評價制度。
在教育改革中,不能把遠離功利性評價寄希望于讓教師對其說“不”。從個體來說,趨利避害是本能,多數(shù)教師為了個體的安全與利益,可能會選擇遵從現(xiàn)實的評價導向,相對于避免“心累”,保證“安全”是更重要的。所以,有人說,為教師減負要讓教師勇敢地對某些做法說“不”,這是不合理也是不現(xiàn)實的期望。真正有效的路徑應該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完善制度建設。
教育管理部門要把握教育規(guī)律,善于優(yōu)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機制,不能僅靠表面的檢查與評比,僅注重“程序”公正和即時效果,這樣不僅流于形式,毫無效果,而且影響長遠。
如前所說,減負是要減“心累”之負,其目的和意義在于把按教育規(guī)律教書育人的權利還給教師,為此,教育評價制度的完善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攻堅戰(zhàn)。
編輯 _ 王雪莉?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