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偶然之間,我在某微信公眾號里發(fā)現(xiàn)了一篇自己的舊作,下滑到最后,居然有幾萬的閱讀點擊量。一瞬間,我不禁有些飄飄然,忘乎所以,甚至暗自佩服自己,隨手寫的文章居然也能引來萬人圍觀。
清醒過后,我當(dāng)然明白,這海量閱讀與文章質(zhì)量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跟自己的才華更是沒有半點關(guān)系,應(yīng)該歸功于那個微信公眾號。它的活躍粉絲眾多,隨便推送一篇文章,點擊量都很驚人。
三年前,我興致勃勃地注冊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苦心經(jīng)營幾度秋,越來越凋敝,越來越寒磣,雞肋式的感覺讓我無可奈何。三年來,近千篇推文,最高點擊量不過萬,最多點贊數(shù)不破百。說白了,我這個“公號狗”就是自娛自樂,一個人攬鏡自顧戀清影。
其實,那篇舊作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里也推送過,只有百來個人閱讀,落寞得像一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與那個公眾號好幾萬的點擊量形成了鮮明對比,好比小學(xué)生在籃球場上挑戰(zhàn)姚明,荒誕至極。
同樣一篇文章,發(fā)在不一樣的自媒體,命運迥異,為何?
平臺不同而已。
記得某著名主持人說過,假如讓一條狗天天在電視上露面,不出三日,它也是一條名狗。他這自謙很有意思——自己好歹算個人,十幾二十年在中央電視臺拋頭露面,豈有不出名之理?
他的名聲,固然與自己的努力有關(guān),但更要歸功于平臺好和平臺大。
中央電視臺有一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度深入人心。一個人心再大,沒落在一個好的平臺上,你的舞臺格局和人生格局,注定大不起來。
同樣的力氣,你蹬自行車在春風(fēng)中走了十里,人家輕踩油門,在寒風(fēng)中早已跑到了百里之外。不是你不努力,也并非你不愿意,只是平臺不一樣罷了。
牛頓對平臺曾不遺余力地夸贊,他從不覺得自己有多厲害,清醒地認(rèn)識到自己的平臺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望得更遠(yuǎn),摘到了星辰一樣美好的果實。
平臺再好再大,也要善于利用。自行車再慢,你開車掛倒擋,也無法追上人家。牛頓就算是站在天上,不伸手,星星也不會落在他的手心。
那一年,我在省城一家風(fēng)光無限的報社做記者,與我一同應(yīng)聘的朋友不幸落選,轉(zhuǎn)而去到新創(chuàng)辦的一家小報社打拼。
論平臺大小,他的遠(yuǎn)不及我的;論采寫功底,我也遠(yuǎn)在他之上。
但結(jié)果呢?
那個年代,小記者個個叫苦,每人100份報紙訂閱任務(wù)都無法完成。他一人竟然成功推銷了數(shù)千份,成了本城新聞界熱議的焦點。他的“事跡”告訴我一個道理,牛人之牛不在于平臺,而在于利用平臺,玩轉(zhuǎn)所有資源。
馬云說:“別以為自己有本事,如果沒有平臺你什么都不是?!?/p>
其實,馬云只說對了一半。如果沒本事,就算你站在平臺之上,總有一天你也會被踢出局外;如果有本事,平臺就會像磁鐵一樣,將你吸附過去。
平臺很重要。
人這一生,說到底,還是要憑本事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臺,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是找不到呢?就像馬云那樣,造一個平臺,福澤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