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稚博
英國教育大臣近期宣布一項新計劃。從2020年起,英國中小學將增設辨別“虛假新聞”的必修課,學習信息平臺上可能存在的“偏見”和“風險”,識別“誤導公眾”“歪曲真相”的新聞。英國教育大臣認為,“假新聞”的蔓延會迅速損傷相關機構與企業(yè)的信譽,并侵蝕西方民主制的根基。通過這門新課程,英國政府希望青少年能夠有能力分辨出可靠的信息來源。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為什么會產(chǎn)生“假新聞”,以及一些公眾為什么熱衷于相信“假新聞”。新媒體、自媒體使得當前新聞報道的門檻降低。任何個人、組織都能以低廉的成本成為信息來源。而在言論自由的保護下,造假成本低,一旦被揭穿也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無時無刻不在爭搶著受眾有限的注意力。一些媒體為了激起公眾情緒、賺取廉價的關注度,會肆意夸大、虛構報道。人都有自身的認知局限。在各種信息的轟炸下,公眾往往越來越難以集中注意力,他們失去耐心,常常僅憑一篇報道甚至一個標題就得出結論。而驗證性偏見使得人們對其他聲音視而不見。
其次,政府在教育公眾鑒別“假新聞”中應起到的作用值得深思。一項面對青少年的課程,由誰來界定“假新聞”,誰來決定哪個是“可靠的信息來源”。如果“假新聞”的范疇從健康衛(wèi)生信息擴展到政治乃至國際關系領域,是否應該由政府來決定真假,是否那些有利于本國政府的信息更容易被劃為“可靠信息來源”呢?
西方媒體報道國際新聞,時有斷章取義、片面報道,或者帶有政治傾向的選擇性報道。當出現(xiàn)一些事實性錯誤時,也常常不及時向大眾澄清。那么面對BBC及其他英國主流媒體的報道,英國政府是否會一視同仁?是否也會讓孩子去質疑BBC并與其他國家媒體資源比較呢?歐美公眾本身就過于依賴單一信息渠道如BBC、CNN等獲取國際事務信息,部分公眾很少接受來自其他國家,尤其是非盟國的不同觀點。而且,在西方政治制度下,不同政黨上臺后,時任政府對于假新聞的定義和范圍是否會重新界定?執(zhí)政黨會不會教育孩子們不要去相信在野黨?這是為了增強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還是為了鞏固未來的執(zhí)政基礎?這不免讓一些英國民眾產(chǎn)生此舉在給青少年“洗腦”的懷疑。
在新首相約翰遜當選前一天,有民意調(diào)查指出,英國民眾的政治觀點正日趨兩極化?!皬娪裁摎W派”和“再度公投派”的比例進一步提高,中間選民越來越少。面對“脫歐”帶來的持續(xù)危機,英國民眾的思維正在固化,對“假新聞”的心理需求也在提高。
現(xiàn)在還看不到這項政策的具體措施,也不能確信在新首相的執(zhí)政清單中該項議案會繼續(xù)得到相應關注和財政支持。面對公眾質疑,英國政府可能在實施該項政策時會更加審慎與公開?!?/p>
(作者是留英學者)